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远程教育课堂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远程教育课堂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远程教育课堂研究

摘要:远程教育时至今日,是一个热点问题,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助推器。现代的学习者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急需不断的汲取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识,因此远程教育的发展更进一步为社会人才的挖掘,构建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渠道。远程教育与传统教学不同,它满足了社会学习者的个性需要。本文通过对远程教育的特点,以及与传统教育的联系区别,以电大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网上教学案例为例,探讨如何有效的通过交互式的教学完成远程教育课堂教学。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案例

一、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异同

(一)远程教育的特点现代社会,对远程教育的呼声很高,因其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对远程教育还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不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形态必将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适应社会的教育新形态必定会破土而出。远程教育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授者和学习者很少能面对面,整个过程基本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学习者提供需要的学习、科研、实际问题的解决的知识,更重视学习者所从事的工作对专业、专门性的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包括各种职业和专业技能培训计划,以及各教育阶段的继续学习,各种性质的培训等等。远程教育可以将全国各地的优秀的资源,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理念、总之某个教学知识点相关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输,这更加促使我们对远程教育体系的完善。1、“教师团队合作方式”。远程课堂教学被分为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阶段和学习支持阶段,因此远程教育教师承担了比传统教育的教师更多的责任和分工更加细致,比如:担任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的人员也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他们会做大量的前期调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分析,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并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帮助,远程教学更是团队教学的体现。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基本的要素是一致的,即学习者、教育者和共同的预期教育目标。网络学院和电大就是这样的一个模式,以电大的教学模式为例:远程教学的教师包括“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在线解答学生问题、在线下进行面授辅导、组织学习活动、评改作业等等。一门远程课程不同于传统课堂只有一名教师在授课,而是团队的形式,团队的智慧,各司其职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省校的责任教师和分校各级的辅导教师共同帮助学生学习课程表内容。由于远程教学过程被人为地分解为两个分离的阶段,因此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也被进行了全新的定义,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团队合作完成,不是单打独斗。远程教师角色发展趋势是逐渐成为专职的远程教师,对辅导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对学科能力,特别是学科教学研究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教学与研究逐步结合,学习者分析的能力越来越高。2、远程学习的特点不仅是教师组团教学,学生也要抱团学习。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利用平台提供的有效资源去自主学习。远程教育过程中会有一些“短期的辅导或面授”,但多数的学习行为和教学行为是通过互联网和现代信息化技术完成的;学生与学生会通过网络的虚拟的空间交流,这种形态下“小组合作”、“团队合作”等形式更应该是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下的主要组织形式。传统教育从学习资料的发放到知识的传授,教师全程介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学习内容,通过实验等进行操作演示等等。教师要组织各种类型的考试进行评价,以便得到相应的反馈。传统的教学,教师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广度出发准备教学内容,根据教务人员安排的课程时间去授课,可以说以教师个人为出发组织教学。这种教学的出发点是以班级里的绝大数中等的学生需求为标准,各高校还好一些,中小学阶段尤为严重。

(二)“远程课堂+面授辅导”的交互教学模式传统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面对面的进行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传统教育主要采取“连续面授”,学校规定上课的时间、地点,固定的老师等。远程教育可以做到学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使用媒体进行学习,学生与老师间交流不是同步进行的。远程教育课堂中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平台上已设置好相关的资料,现有的比较好的教学架构犹如虚拟的老师,还有信息设备后真实的老师,这种个性化教学就是远程教育的优势。如电大会有面授辅导环节,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是“连续面授”次数很少。远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虽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但两者是分开的状态,因此对于远程教育更应该重视面授辅导,或者说两者更不应该脱节,应“互帮互助”。面授辅导过程中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还可以进行适时点拨,其实面授辅导的安排更应该科学才能使网上的远程课堂有效的进行。在授课的过程中,尽管网络信息手段很便捷,不论是远程课堂还是面授辅导,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和讨论,依然是培养团队精神,相互之间进行思想碰撞的重要手段。尤其对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来说更重要,因为远程教育就是一种学习者自主、自发学习的教育形式,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远程教育搭建的平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通读教材,和其他学习者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互相帮助共同去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完成“导学”、“促学”的角色。网上教学应以“引导学生”为主,课前事先将有效的资源,将所要教授内容的相关教学资源提前挂到交互平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学,通过平台教学内容设计者和辅导教师共同为学习者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电大现在已经尝试着这种模式,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延边分校作为基层电大,也正大胆探索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的平台,在远程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对朝鲜族地区学生者的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展化优势为动能,致力于“环环相扣”的网上教学、面授辅导、课后评价,环状教学模式。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及其指导网上教学活动》为例

(一)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基本类型,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基本指导策略。能力:能够灵活的运用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相关知识,具备指导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设计与组织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通过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行为。

(二)自主学习资源学生利用已上传的资料进行在线查看或下载自主学习,包括教学辅导、IP课件,实施网上教学活动。课程公告,告知学生网上教学辅导的时间和区域以及具体网上教学活动步骤。

(三)教学过程1、导入:学生观看《幼儿园老师一日流程》2分49秒的视频,教师引出话题,学生加入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导入环节用时10分钟。2、讨论环节(以个人为单位发帖讨论)本次活动所有的讨论都在学习探究区进行讨论,讨论题目是“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有哪几种类型,举实例说明某一种社会性行为问题的成因”,此环节为20分钟。分析要求:在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分类时,应该仔细领会文字教材所述的精神,选择恰当的事例予以说明。个人的分析不要求对所有行为问题都面面俱到的分析,对某些类型有深刻认识即可。3、案例分析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探究)案例:红红每天早上来幼儿园,拽住妈妈不放手,老师是又哄又抱,才能有所缓解,真是有不肯罢休的架势,放学后也是失声痛哭。请同学们分组分析“红红社会性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并将探究成果发到邮箱,最后把所有成果上传至成果展示区。(1)学生网上收集资料:网络和教科书具有超大的知识容量,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整合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其不断地思考,最大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课下通过网络学生互相讨论补充内容,增强了合作精神,相当于为面授做了充分的铺垫,加上教师在线进行答疑辅导确保了研究的正确性、合理性。(2)师生活动要求:教师组织小组活动时要及时进入讨论区内,对有价值的帖子,将其置顶,设置成优秀帖子供大家参考,并在评价中对该帖子的作者以一定的奖励分数,来鼓励有质量的思考;而对不良言论的帖子,教师会将其删除,并对该作者扣除一定分值。各个小组活动的开展周期是一致的,从第一次网上活动之日起每次学习探究周期不得超过3天,各小组的负责指导教师会限定集体在线讨论的时间以及提交作品和评价的时间,而在线讨论之前每个小组探究问题的步调则由各个小组自己制定。(3)此环节要求由小组长在在线评价区下载填写《探究性学习记录表》,课后发到邮箱。(4)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探究的评价分为两种:对小组整体的评价由小组负责的老师进行评价给分,占本次成绩的70%,小组成员自评占30%,学习探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10%。以文件形式上传至在线评价区,学生可以下载填写完毕后再用邮箱发给我。(5)成果展示:以小组的形式最终呈现一个探究讨论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将成果发送至邮箱,由教师一并检查并上传至成果展示区。4、总结:我们共同探讨了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类型,同学们也结合自己所学实际探讨了社会性行为问题的成因;分小组对案例完成了初步的共同探究,本次网上教学完满结束。5、作业:请同学们利用自主学习资源,圈点疑难,以备面授课学习探讨;请各小组在3天内完成此次学习探究中的案例分析任务,填写好《记录表》和《评价表》,并把成果发送至邮箱。请同学们在案例阅读区,复制网址阅读,并在课后收集2个案例上传至案例阅读。

参考文献:

[1]远程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2]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现代远程教育答疑教学模式研究[J].邹应贵,詹向阳.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

[4]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梁义.农民科技培训,2009,(11).

作者:玄春妍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延边分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