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大远程教育中网络建设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世纪,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现代教育必须要依托计算机技术才有更长远的发展,电大远程教育作为网络教育的先行者被世人看好,为了适应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要求,建立起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教育体系,创建一流的教学环境,本文将以如何优化电大远程教育为基点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优越性;优化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远程教育有着优越的发展前景,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最早系统化实施远程教育的学校,因此对网络远程教学的发展责任更加重大,电大网络远程教育建设的好坏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将从电大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的优越性和如何更好的发展发表看法。
1当代社会电大远程网络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1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网络远程教育将教学资源在网络上可以长时间的存储而不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上自行的搜索学习。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的教育方法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落后和资源的短缺使得优势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一些大城市之中,在偏远地区连教师都缺乏的情况下自然无法享受到好的教学资源。以中学为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与西部地区的山区中学的资源差距是令人心寒的。但是通过远程网络教育就可以克服,将有限的教学资源集约化利用,以网络为传播手段,实现每一个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享受这些资源。其次还可以扩大学习的人群,为一些没有机会进课堂学习的人提供一个平台。
1.2学生更有选择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发展
电大远程网络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进度,学习地点等等,相对于传统教育学生必须坐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更具优越性。电大远程教育是学生独立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和以后的学习中都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适应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不分职业、年龄、地域的限制。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活到老,学到老”,但是由于多种资源的缺乏,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但是电大远程网络教学可以消除这些弊端,适应每一个人。
2提升电大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的方法
2.1强化网络硬件设施
提升校园网络环境网络和硬件施舍是远程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两样其余的都是空谈。其中硬件设施又以计算机、信号接收器、宽带、服务器配置为主。软件则包含电脑信息技术、信息库、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等等。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享受这些资源必须建立起足够强大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第一,学校的宽带速率应该达到100M/以上才能够支持教学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如果速率太慢学生没有耐心更是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学校要配置足够的符合配置的电脑,电脑是学生接受远程教育的窗户。
2.2增加网络教学资源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首先应该增加教学资源的数量,资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视屏、音频、图片还有文字,增加数量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形式多种多样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所需要的教师是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要能不断地接受新的只是提高自身技能,要求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不再是学生在眼皮底下学习,缺少了监督管理,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对学生了解这也是教师所面对的问题。教师从之前的管理者变成服务者,这种角色变换能否适应都是对教师队伍的考验。
2.3学校要加强网上监督管理
网上监督管理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网络平台的管理,另一个是对学生网上学习的监督。我国网民数量在不断地发展,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也增强。但是有些不良分子则利用网络谋取利益,在网络上不良信息,种植病毒,恶意攻击网站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学校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额监管,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保障资源平台的绿色安全。第二,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监管,因为远程网络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在游戏和电影面前也许不会选择去学习,因此学校要加大监管。然而网络学习更加灵活,监控更加困难,如何有效的管理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摸索。3总结电大远程教育网络已经是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内容。提高远程教育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有重要作用。这是响应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远程网络教育的主要载体有着重大的责任,也因为它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在未来电大远程网络教学一定有着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新房,王永锋,王以宁.英国高等网络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4)
[2]丁振国,刘海霞.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2005(02)
[3]张丽.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教育学刊.2014(S6)
作者:韩健彪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