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近十年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近十年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近十年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探析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参与人员的研究、运作机制的研究和管理评价的研究等方面。在参与人员方面,表现在对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探讨;在运作机制方面,体现在对教学机制、学习机制和反馈机制的探讨;在管理评价方面,涉及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分析。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学术视野有待拓宽,理论方法仍需深化;二是整体把握用力不足,个案研究缺乏创新;三是研究视角略显单一,学科交叉运用不够。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是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研究走向深入的关键。

关键词:远程教育;模式;电教化

远程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十年来,关于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逐步为学界关注,并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成果。基于此,有必要对近十年来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分析不足,为以后研究提供借鉴。

一、对我国远程教育模式参与人员的研究

远程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函授教育模式、广播电视教育模式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个阶段。就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学界首先着重关注了远程教育模式的参与人员,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一)对教师的研究

庞英智的《论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指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该文认为,教师要树立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新的教育观念,即系统的观念、资源共享的观念、媒体教学的观念以及支持服务的观念。在远程教育模式背景下,教师教学要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要变整齐划一的教育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从而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要求。[1]李红燕则认为,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已习惯于灌输式、听从式教育,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而在远程教育模式下,学生面对多方面的信息呈现、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略显棘手,特别是在自主学习方面,尤显不足。为此,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逐步适应远程教育模式,增强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此外,王斌认为,在远程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增强。因为在远程教育模式中,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回归、主动学习以及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要善于适时地对不类别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科学评价,并能够及时提供有益的支持。[3]

(二)对学生的研究

姜山峰等人认为,在远程教育模式中,学习支持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持与服务,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体系,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远程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学习支持模式丰富完善了教学内容,既包含学习课件、教学内容、课后辅导、疑难解答等传统教学资源,也涵盖了电子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另外,学习支持模式还提供了数据资料库和数字图书馆,满足了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的学习需求。[4]尹美璎认为,实施远程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必须转变学习观念,这是学生在远程教育模式背景下自主学习的保证。对此,学生要实现自我变革,为实施远程教育模式提供支撑:一是学习观念的变革,要树立以主动学习为中心,强化体验式学习的理念;二是自身角色的变革,要从“被教”转变为“会学”,要善用各种学习资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达到核心素养规定的基本要求;三是学习机制的变革,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媒介,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精通专业知识,把远程教育模式真正奠基于信息资源共享化之上,从而使远程教育模式由理论走向现实。[5]此外,靳俊丽的《远程教育模式下师生互动策略分析》指出,远程教育模式下,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可能造成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师生互动的主动性会有所丧失。文章认为,在远程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语言形成的感情要素及承载的文化成分将会逐渐减弱,对此学生尤应注意在远程教育模式中情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6]

(三)对管理者的研究

唐箭等人认为,管理者在构建远程教育模式中的重要性不应忽视,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远程教育模式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管理者应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远程教育模式的规律。同时,还应发挥管理者的协调作用,动员各方力量,依靠各部门共同努力,逐步完善远程教育模式的实施。[7]谭灵芝的《引入英国高校开放学习项目构建网络学习新模式》指出,管理者可以尝试通过构建开放学习平台,推进远程教育模式的实施。该文认为,管理者可以从建设开放学习平台网站、建立远程学习的教学平台、设置学习跟踪系统、开辟学习交流社区等方面加强开放学习平台的管理效应。[8]此外,何显文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职能的研究》中指出,管理者要顺应远程教育模式的要求,积极转变自身职能。管理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更需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技能,以更好地适应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学的开展。[9]应当指出,关于对我国远程教育模式参与人员的研究,是相对系统具体的。但是,关注的视角过于单一化,缺乏新的立足点和探究点,在研究深度上仍有待深化。

二、对我国远程教育模式运作机制的研究

如何建立完善的远程教育模式的运作机制,一直以来是学界着力研究的问题,也已取得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对教学机制、学习机制和反馈机制的探讨。

(一)教学机制研究

在教学机制方面,周礼良的《论我国远程教育制度创新》较具代表性。文章认为,教学机制是远程教育模式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关乎远程教育模式运作机制的效率。该文指出,应当形成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教学机制,为远程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目标系统方面,教学机制应契合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内容方面,要明确定位,完善认证制度和准入准出制度,进一步健全教学规范标准;在主体系统方面,要强化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基层层面和教育机构层面的责任意识,保障教学机制的落实。[10]黄艳芳的《远程教育制度结构研究》对教学机制做了细化研究和论述。该文认为,应当将教学机制作为一个机制系统,关注教学机制内部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联系,以促进教学机制的高效运作。为此,该文从机制体系着眼,指出教学机制建设应涵盖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资源系统等方面。规则系统应明确教学活动的职责、权限、程序和资源;组织系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集权与分权、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而资源系统则要强化对场所、设施、教具、教材的规范等。[11]此外,张建设的《现代远程教育制度的不足及其创新》,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影响教学机制运作的各种因素,并从教学机制的缺陷出发,探究新的教学机制架构。文章提出,要从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和自身层面,加强教学机制的创新。通过制定健全的远程教育模式教学指导政策,完善远程教育模式的教学投入与管制,引入经营型的教学机制,以促进远程教育模式教学机制的创新。[12]

(二)学习机制研究

郭旭文的《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及其走向》从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强调远程教育模式的学习机制要既能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也要能够促使个体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释放。该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建立新型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学习机制。首先,学习机制应当依托现代媒体技术,实现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的有效对接;其次,学习机制要具有交互性和多样性,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再次,学习机制应注重学习过程的实效性,最大程度地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13]王卫博等人的《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则通过数据分析和文献综述的方法,分析了远程教育模式的学习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建立新型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学习机制提出看法。文章认为,学习机制是远程教育模式的关键要素,要通过完善以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中心的学习机制,为健全远程教育模式的运作机制探索新路径。该文从学习资源服务、学习过程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方面加以具体说明。在学习资源服务方面,学习机制要能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源,加强资源库建设;在学习过程服务方面,学习机制要更具有个性化和人文化,适应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在技术支持服务方面,学习机制应更加方便快捷,及时解决学习中的技术问题。[14]此外,张亚斌等人的《从加拿大的远程教育制度安排看开放大学的模式建构》,通过对比国外先进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学习机制,提出学习机制的建立应当立足于国情、地情和校情,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实现学习机制的效益最大化。文章认为,学习机制应当强化教育教学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切实关照人本化的不同需求,强调人性化的效能学习,更加突出个性化的主体学习。唯有如此,才能建构更为合理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学习机制。[15]

(三)反馈机制研究

黄新斌的《远程教育制度评价的基本架构》认为,远程教育模式的反馈机制为其运作机制创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现实支点。该文从主客体的视角探讨了远程教育模式的反馈机制建设,提出应从价值取向、表现形式、制度内容、制度执行等四个维度构建远程教育模式的反馈机制,并从准备实施、组织形式、评价策略、信息处理以及工具性方法等方面,具体说明了远程教育模式反馈机制的框架体系。该文还尝试性探究了反馈机制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建设,认为远程教育模式的反馈机制应当彰显民主化、科学化、创新性的特点及合乎目的性、现实性、道德性、规律性的价值特征。[16]王珠珠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分析》从加强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出发,分析了构建远程教育模式反馈机制的现实性基础。文章认为,数字化资源的丰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社会认识的变化等是反馈机制建设实施的可行性条件。文章提出从立法入手,通过依靠专业研究和技术支持,明确定位,厘清职责,以寻求反馈机制的新突破。[17]此外,陈丽等人的《“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立足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指出应顺应“互联网+”的变革思路,以互联网技术创新为要素,构建远程教育模式的反馈机制[18]。袁园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伦理责任省察》则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了远程教育的反馈机制构建模式。该文认为,现阶段远程教育产业化模式的扩张与远程教育模式的公益性存在伦理悖论,应当从责任区分和义务明确等方面入手,加强反馈机制的建设力度。[19]可以说,关于远程教育模式运作机制的研究,其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理论架构方面仍显乏力,缺乏宏观性的思想引领,而在探究方法方面略显单一化,特别是交叉性研究有待提高。

三、对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管理评价的研究

关于对远程教育模式管理评价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就现有成果来看,学界主要聚焦于对远程教育模式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管理和评价的研究。

(一)对前期管理评价的研究

代表性著述有赵明友的《远程教育评价方法探索》和闵亚坤等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远程教育评价的研究述评》。前者系统分析了当前有关远程教育模式前期管理和评价的多种方法,指出应当将教育管理评价积极引入远程教育模式,将两者有机结合而不是相互独立。该文提出要充分结合远程教育模式自身的特殊属性,把学习资源准备、学习参与范围和学习目标动力作为对远程教育模式前期管理和评价的基点。[20]后者较为全面地爬梳了近年来有关远程教育模式的管理和评价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分类和总结,着重阐述了远程教育模式前期管理评价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并在新的背景形势下,对远程教育模式前期管理和评价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该文认为,应当依据远程教育模式中心的不同,实现对远程教育模式前期管理和评价的细化。具体来看,以学习主体为中心,前期评价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涵盖与其有关的各种要素,如指导教师的配备、网络资源的容量、教学平台的支撑和服务系统的完善等。另外,前期评价还要足够重视影响学习主体发展的潜在因素,如机构背景、行政管理、办学水准和社会效益等。而以远程教育模式自身为中心,前期评价则应看重其理论原则的构建、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方案的规划等。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前期评价,关键在于要抓住远程教育模式实施的核心本质。[21]此外,徐影等人的《积极应对远程教育评价所面临的挑战》,在基于对每一类型的远程教育模式管理评价的分析上,认为前期的管理和评价要注意将远程教育的实践同新的教育管理评价相结合,提出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和技术工具等方面展开分析[22]。王权等人的《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远程教育评价的研究》则就现阶段远程教育模式的管理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认为前期管理评价应当以网络自身特点和现代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为基础,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模式前期管理和评价的策略[23]。

(二)对中期管理评价的研究

胡苏皓的《适用于远程教育评价的三种评价方法》和关爽的《网络教育评价方法研究》较为突出。前文立足于远程教育模式管理评价的方法这一研究视角,着眼于探讨对远程教育模式中期管理评价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提出中期管理评价尤其应注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该文认为,对远程教育模式中期的管理评价,不应仅是关注远程教育模式中期的成本效益的纵向联系,还应对不同远程教育模式之间中期的学习质量、办学效果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展开横向比较。就此,文章在总结多种类型的远程教育模式中期管理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实用性较强的中期管理和评价方法。[24]后文通过全面展示近年来远程教育模式发展和演变的历程,系统介绍了各种远程教育模式中期管理和评价体系的特点,指出中期的管理和评价既要满足远程教育模式完善的需要,也应能够促进远程教育模式的有效开展。该文具体比较了美国、英国和挪威等国对远程教育模式中期管理和评价的有益做法,提出了三种远程教育模式中期管理评价的建构标准,即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和在线学习评估规则,并强调这三种中期管理和评价维度应当统一于远程教育模式中期运行的具体实践中。[25]此外,张伟远等人的《评价模式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之探讨》认为,远程教育模式的中期管理评价是远程教育模式能否高效开展的质量保证。因此,远程教育模式中期的管理评价一定要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远程教育模式的具体特点,提出中期的管理和评价应从组织模式、实施模式和工具方法等方面展开。[26]任岫林的《远程教育课程考核模式研究与实践》从课程改革的层面,分析了远程教育模式的中期管理和评价,文章建议建立多元化的中期管理和评价体系,特别是通过完善中期考核质量监控机制,以推进远程教育模式的纵深发展[27]。

(三)关于对后期管理评价的研究

薛晓东等人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式研究》,从不同主体的视角加以探讨,就远程教育模式后期的管理和评价提出了较为新颖的看法。该文认为,远程教育模式的发展状况是后期管理和评价的前提依据,而其系统构成则是完善后期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依托。文章立足于远程教育模式的各个参与主体,深入分析了远程教育模式后期的运行特点,从设计者、执教者和受教者三个角度提出了完善远程教育模式后期管理和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最后,该文还提出必须通过健全远程教育模式后期的管理评价机制,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和政策引导,才能促进远程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28]熊艺的《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管理与评价研究》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学原理和系统理论,对远程教育模式后期的发展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从远程教育模式的目标达成、社会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加强对后期的管理和评价。文章着眼于远程教育模式的大系统和整体性,探讨了建立远程教育模式后期管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指出学习支持服务是强化后期管理评价的核心因素,并就如何加强学习支持服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29]此外,黄瑞红的《教育公平目标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功过及对策》从实现教育公平的立场出发,较为全面地审视对远程教育模式后期的管理和评价。文章提出应从教育质量、教育手段和教育认同等方面探索远程教育模式后期的管理和评价,认为必须发挥远程教育模式的独特优势,做到淡化不足,扬长避短,以使远程教育模式在后期的管理和评价中向纵深发展。[30]钱建荣的《关于远程教育管理创新与学分制的探讨》认为,制度创新是完善远程教育模式后期管理评价的关键。文章提出应当在考虑各地实际和远程教育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在后期管理和评价中,建立一套适合远程教育模式的学分制管理和评价机制。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实行灵活的弹性管理和评价机制。[31]不难看出,学界对于远程教育模式管理和评价的研究,还是较为全面的。但是,仍然过于从纵向角度关注远程教育模式的管理和评价,而对其横向方面的比较研究用力不够,特别是在创新性视角的分析上略显不足。

四、评价与展望

近十年来,学界对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取得的成绩是较为可观和值得肯定的。但也应该看到,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应引以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仍有较大的空间有待挖掘。

(一)学术视野有待拓宽,理论方法仍需深化

学界对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多关注于部分热点问题或领域,学术视野拓宽不够。以对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的参与人员的研究为例,多集中于对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专业人员的探讨,而对于其他非专业参与人员的研究少有涉及。对专业人员的分析多立足于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展开论述,至于远程教育模式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角色交互,特别是相对关联的研究较为缺乏。在研究的理论方法上,现阶段尚未形成宏观性的理论指导,多是某一问题或领域的理论引领,理论架构有待加强。关于研究方法,多数研究方法生硬,综合性分析不足,比如对远程教育模式参与人员的研究,可以引入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等,以较为透彻地说明交互关联。

(二)整体把握用力不足,个案研究缺乏创新

从目前关于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来看,多关注于远程教育模式的要素性、阶段性研究,从而使相关研究片段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为此,应当加强对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研究的整体性把握,把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放置于整体性视阈之内,以更好地把握远程教育模式的发展特征与规律。如对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的运作机制的研究,就应当将运作机制作为整体加以认识,但相关研究多是注重运作机制的内在构成,而忽视了由内部关联形成的有机整体。至于个案研究,也多是强调某些关键部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创新性研究稍显不够。如对远程教育模式的反馈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从立法层面、操作层面、维护层面加以探讨,而对于从价值取向和文化构建层面展开的研究涉及较少,特别是在对反馈机制的创新性研究方面相对欠缺。

(三)研究视角略显单一,学科交叉运用不够

关于对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视角,学界偏重于从传统性视角展开阐述,该方面研究较为僵化单一,有待进一步发掘。例如,对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的管理评价的研究,目前多是从分段性的角度加以分析,或是将管理评价的统一体划分为若干时期,或是就管理评价的某一要素的发展过程分段展开,或是放之于框架之内分层论述等。此类分析均未能跳出传统性的分段视角,缺乏探究的新意。反观之,如能开拓思路,以个体的差异性为参照,通过对比个案研究的异同,或能为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管理评价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关于多学科的交叉运用方面,现阶段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对此尚显缺乏。学界关注的多是立足于远程教育模式的专业性学科研究,而未能有效地引入同类学科或其他类学科的研究思路,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明显不足。如在探讨远程教育模式的管理评价方面,可以借鉴其他类型教育模式的管理和评价,也可以糅合相似学科的同类研究成果,或能更为准确地把握远程教育模式的管理评价问题。综上所述,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及对其研究成果的反思,可以看出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和探讨是丰富和充足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如何将我国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是学界应当继续思考和用力之处。

参考文献:

[1]庞英智.论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76-77.

[2]李红燕.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重新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7(7):60-61.

[3]王斌.试论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0-52.

[4]姜山峰,刘涛,徐可心.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4(3):120-121.

[5]尹美璎.远程教育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46-47.

[6]靳俊丽.远程教育模式下师生互动策略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87-188.

[7]唐箭,邓松柏.依托电大优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11-112.

[8]谭灵芝.引入英国高校开放学习项目构建网络学习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6(7):137-140.

[9]何显文.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师职能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3):27-28.

[10]周礼良.论我国远程教育制度创新[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2-6.

[11]黄艳芳.远程教育制度结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7(1):77-80.

作者:苏明骜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