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陈钟梁的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陈钟梁的语文阅读教学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陈钟梁的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摘要: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语言教育,教师引领学生凭借语言“抓手”潜入文本内核进行鉴赏与探索是语文教育的真正生命所在。语文教育不能架空文本甚至脱离文本,语文课尤其阅读教学课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加强对文本语言的综合分析力度。为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以期“基本”教育理念平稳落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适应时展与终身学习,在阅读教学这一实践路径中应重视提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能力,展现知识的完整性与情感的意会性。

关键词:语文教育;“基本”教育;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一、“基本”教育视角下的阅读教学

“基本”教育的“基本”是学生情感倾向、学习方法、能力素养的概括,着眼于一个人完整的发展,现代教学论启发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要在情感、方法和能力这三个方面加强“基本”教育。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及祖国语言的生命力从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方法的“基本”教育上,语文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分析特定语言环境的能力,并超越语言交际本身,让学生拥有语言的应变能力,即语言学家海姆斯所说的“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能力”[1];在能力的“基本”教育上,语文学科肩负承载着最为重要的责任,能力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和方法的指导,也是情感和方法的最终体现,它与情感和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且不可割裂的。与“基本”教育相契合,以文本语言为依托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将情感、方法和能力三者统摄于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备受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毕生奉献于语文教育事业的陈钟梁多次重申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他坚持“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阅读教学属于其本体,是关系到语文教学全局的关键一环,不能有丝毫忽视或放松。从学生未来发展考虑,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观、阅读意志、阅读情趣与阅读方法的指导。”[2]阅读教学是“基本”教育中“基本”的突出和强调,是实践“基本”的措施与路径,淡化情感、方法和能力的阅读教学无法体现语文教育的本质内涵。

二、重视提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必有之义

“基本”教育理念中语文学科的内在目的可概括为“培养一代文化人”,这样的目的论是基于“听说读写”的横向基础层面上进一步提出的。陈钟梁认为,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表现平台和提高途径,间接沟通联结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下社会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越来越能通过其各项能力得到展现。要想实现“培养一代文化人”[3]的内在目的,亟需将阅读教学放在语文教学的首要位置,重视提炼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提炼和总结。针对初中生好动、好讲和好想的特性,陈钟梁提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首次感知。第一次感知的程度可以决定记忆的程度。心理学家哈尔门•艾宾浩斯在《论记忆》一书中写道:“保持和重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如果学生在第一次感知教材时,不去深入思考教材的内容,而把希望放在以后的复习上,这样就会不利于识记。”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时,教师不管是采用听读还是默读的方法,都要让其保持全神贯注,“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以增加记忆的强度。[4]其次,陈钟梁主张要重视习惯,习惯本身也是一种方法的养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点划的阅读习惯。“重视习惯的培养,既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华,又是西方现代教育精神的呼唤。在当今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面前,人们普遍表现出一种浮躁———一种内心经常不安的浮躁,安不下心来读书,安不下心来思考,更安不下心来写字,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到严重的冲击。这对于提高一代人的语文素养、认识水平、理性思维,都是极为不利的。”[5]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阅读教学需要习惯的支撑。在阅读中经常点点划划的方法是调动多种感官的手段,它同时利用多种“联系通道”进入大脑帮助我们强化记忆信息,提高记忆效率,长此以往,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即语感。此外,教会学生掌握辩词析句的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虽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手段很多,如编写提纲、概括段意和归纳主题等,但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还是辩词析句。陈钟梁根据其初中执教的经历发现学生阅读的过程往往求快,只求了解生动的情节,不求理解深刻,为了养成学生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也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陈钟梁认为,“辨字句于毫发间”是阅读教学中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读文章之所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嚼不出味道来,原因就在于不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指导学生去理解文本而提的问题应该有一定深度与难度,如在《梁生宝买稻种》中“吃面”一段可以提出:走进一家小饭铺,有什么好高兴的?为什么要加上“满脸笑容”四个字?吃完汤圆和馍馍,为什么要带一句“打着饱嗝儿”?这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梁生宝是怎样拿出一张五分票的?文章为什么要把这一细节写得这么具体?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能够激发学生仔细读书的欲望,如梁生宝下车的几个段落,可以提出:几乎全部旅客都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几乎”和“全部”这两个词怎么能够放在一起呢?陈钟梁强调提出的问题要蕴涵着矛盾,只有蕴含着矛盾的问题,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问题也只是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手段之一,要想让学生全面掌握辩词析句的方法还需要教师结合具体学情去深入挖掘文本,用自己的智慧去提炼归纳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纵向层面上的要求,也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追求。陈钟梁将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概括能力相联系,认为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培养其阅读能力的必然之举。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积累的知识量日益增加,视野日益开阔,逻辑思维也日益完善,因此,阅读教学也应该提到一定的高度,以促使学生对事物(问题)的思考与表述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不论是理解方面对思维的要求,还是表达方面对语言的要求,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任务:努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里的概括能力既指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学生阅读文本时对内容、情感和主旨的复述总结能力,又包括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概括性回答能力。相比较而言,后者的要求更高,就思维层面来说,它要求的不仅是记忆,更重要的是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就内容层面来说,它要求摒弃课文的具体情节;就语言层面来说,它要求学生自己重新组织,并多使用一些带有附加成分的长句,这些都规定并制约着阅读能力培养的难度和高度。陈钟梁认为,“概括”往往总是建立在丰富的具体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仅仅局限在“概括”这两个字上,教师必须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有所突破,继续在“阅读”上下功夫,形成能力。对此,陈钟梁提倡以速读训练作为培养阅读能力的一大途径。他指出快速是现代生活的基本节奏,快速阅读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它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引进速读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无疑是一种催化剂。为了充分发挥阅读的潜在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陈钟梁提倡采用一种广为应用的计时阅读法,美国速读专家E•弗赖认为,是“已知的速读训练法中最好的一种”,即求学生快速读完所选的文章,教师精确地记下他们阅读所费的时间(精确到秒),然后让学生回答指定的若干个理解测试题,从中计算出理解率,最后将阅读速度和理解率记录在表格内,以作比较。然而,任何能力的养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学者巴姆帕尔杰说:“应该成为至理名言的是,每天阅读十五分钟比隔天半小时更好;隔天阅读半小时比一星期一次一小时更好。”[6]陈钟梁相信立足于“阅读”,着眼于方法,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跟上时代的节奏。

三、展现知识的完整性与情感的意会性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沟通的过程,它的起点是文本解读,对文本解读的把握程度决定了“基本”教育中“基本”能否得到落实。文本作为联结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凭借和桥梁,学生借助阅读的方式可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及情感的陶冶。陈钟梁强调,文本解读的关键在于对文本所蕴含知识进行相对完整的理解与剖析,从而意会作者埋藏在文本深处的情感实质,形成属于个体自身的独特阅读体验。当前语文核心素养将“审美鉴赏与创造”视为语文活动中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品味语言艺术、体验丰富情感的必要手段。教师应将阅读教学视为可依靠、可实施的必要路径,展示知识的完整性与情感的意会性。陈钟梁提醒阅读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知识掌握的完整性。他发现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阅读教学在包括语文独立设科的百年中,一直比较重视讲解字词与篇章,相反忽视了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句子。[7]句子教学的欠缺势必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缺乏对句子层面的“知”的理解。句子作为下联字词和上勾篇章的中介单位是反映文本知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此,陈钟梁肯定了章熊老师突破理论层面的句子和句群的教学方式,他认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善于抓住句子展开解读剖析,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又增强了学生知识的完整性。陈钟梁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体会情感的意会性。这里的情感,是一种现时生成的情感,是凭借教师、学生、文本和作者的交流沟通所产生的,具有主观的意会性。《庄子•无道》说:“语有贵也,语之所随者,意也,意有所随,不可以言传。”刘大魁在《论文偶记》说:“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相应地,“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还有情感陶冶与审美教育的任务。情感是具有一定模糊性的,它无法用尺子计算它的长度,无法用衡器称出它的重量。它蕴藏在心中,显露在外表。它包括情和感两个方面。情是指情绪、情意;感是感受、感触。可见是指人的主观情绪、感受、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诗人席勒说得妙:‘当心灵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就不再是心灵的语言了。’”[8]然而,学生如何才能拂开情感的意会性神秘的面纱呢?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张志公老师曾叮嘱陈钟梁:“一个语文教师,不读书,不旅游,不看戏,不交友,是最大的不务正业。”陈钟梁在文章《我新收的两个徒弟》中谈到一个道理,即要做有情调的语文教师,否则他的学生就不可能对语文有真感情、深体悟。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也指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多彩的生活情调。”[9]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阅读体验的广度和深度,所以,一个有情调的老师将会更容易“教语文教到语文的深处去”。陈钟梁呼吁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成为一个有情调的人。只有这样,他的学生才有可能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在文本的探索中被引领着向作者情感的更深处漫溯,从而领略到情感的意会性的真正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与阅读教学之间的牵系是共生共长、与时俱进的。陈钟梁的语文阅读教学观能烛照语文教育的本质、关涉“基本”教育理念以及反映当下语文学情的现实,为突破阅读教学的局限提供了可行路径。重视提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能力,展现知识的完整性与情感的意会性对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阅读教学模式的构筑、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给予了思维导向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陈钟梁.语文教育观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陈钟梁.语文教学基础观异议[J].语文学习,1990(5):14-16.

[3]陈钟梁.语文教学改革:必要的乌托邦[J].语文教学通讯,2002(6):4-6.

[4]李杏保,陈钟梁.语文教育观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5]陈钟梁,张强.比信息更重要的是习惯[J].语文教学通讯,2001(10):7-8.

[6]陈钟梁.跟上时代节奏加强速度训练[J].教学与管理,1986(4):51-52.

[7]陈钟梁.陈钟梁先生的发言[J].中学语文教学,2005(1):13-14.

[8]陈钟梁.略论语文教学的“意会性”[J].语文教学通讯,1993(4):59-60.

[9]孟雪民.培养情调提高素养走进深层———陈钟梁先生的语文教育“真经”[J].现代语文,2014(7):99-100.

作者:刘宸 单位:扬州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