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以有声电影为例谈高中小说阅读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以有声电影为例谈高中小说阅读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以有声电影为例谈高中小说阅读教学

摘要:当前,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存在三组矛盾:文学作品阅读要求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学生阅读少与阅读经验积累之间的矛盾、教师自身的阅读水平与教学对教师审美鉴赏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其中,教师的课堂引导是解决主要矛盾的关键。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细读文本、涵泳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学生对作品写作手法的敏锐感知能力,教给学生一点基本的审美鉴赏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教学策略有声电影

一、当前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瓶颈

(一)文学作品阅读要求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

小说属于文学范畴,阅读小说应当以情感体验和以想象为重要依托的审美鉴赏为主,这是文学作品有别于实用类文本的鲜明特性。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程标准》)中,关于鉴赏文学作品做了如下表述:“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向审美鉴赏。可实际上,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依旧以应试为目的,具体到小说阅读教学上,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基本处于测试型阅读、问答式阅读状态,学生涵泳、咀嚼语言文字的习惯尚未养成,因而难以走进文本内部,知之不深不透。

(二)学生阅读少与阅读经验积累之间的矛盾

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必修三和必修五分别有一个小说单元,共计六篇作品,其中各有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自读篇目,不少教师的处理办法是让学生课外自学。这样下来,供课内学习的就仅有四篇小说,而四篇小说的阅读教学不足以让学生形成比较成熟稳定的小说阅读经验。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三年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能少于150万字,可落实到位的并不多。

(三)教师自身的阅读水平与教学对教师审美鉴赏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

小说阅读经验的积累,除学生自身在大量阅读中获得感性体验之外,更有赖于教师的引领。仅凭学生自我摸索,成长较慢,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良好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小说阅读经验的获得与教师自身阅读经验的传递息息相关,若没有教师阅读的积累和体悟,经验的传递也无从谈起。不少考生反映,《有声电影》理解难度大,即考生在考场上面对这一作品出现了“不适”。这种难度,首先体现在它不太像小说。的确,我们对于小说根深蒂固的印象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这是传统小说的情节设计特点,而现当代小说更倾向于选择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或某一侧面,不着意于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完整性,而着力于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生存状态,负载永恒的人文话题。其次,老舍先生采用“谐趣”的笔调来描摹人物,与学生司空见惯的常态表达风格不同。以上因素引发了考生对作品的陌生感,再加上小说阅读经验积累不足,考生难以应对“突发”状况。针对以上问题,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亟需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提升阅读素养。当前,《课程标准》已新增了“整本书阅读”内容,并就课时和学分做了明确规定,这一规定将课外自读纳入课堂教学,将有利于学生阅读积累的增加,在此不再赘述。同时,教师须努力提升自身阅读水平,向学生传授一些常用的审美鉴赏知识,并夯实其文本细读能力,如此方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经验。

二、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

整体感知即了解作品的行文思路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在阅读中,学生要想把握文本的主旨和作品蕴含的思想倾向,就必须综观全篇。而对文本全局性的了解,是精读、深读的基础。《有声电影》情节如下:二姐不想去看———只想开开眼界,并邀请一众亲戚———耗时3个多小时到达影院———议去留,找座位,让座位,议家事———回家后议有声电影。全篇依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一次观影的完整过程,行文思路简单明晰。梳理思路,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除了带领学生梳理情节思路外,教师还应采用矛盾分析和关联分析的方法,理清情节的内在关联。1.矛盾分析首先,作品题为“有声电影”,但电影的内容并不清楚,全文仅最后部分提及“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其余情节皆与电影内容无关。这样一来,标题“有声电影”和行文内容之间便存在矛盾。其次,二姐的初衷是听说有声电影“有说有笑而且有歌”“想开开眼界”,但观影回家后,“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她依旧困惑不解。这样一来,观影的目的和结局有矛盾。再次,当四姨告诉大家洋鬼子吸烟、鼻子冒烟后,“‘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好一个“你就说”,好一片“赞叹不已”!“你就说”折射的是二姐和一众亲戚观影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他人面前有夸示的资本,而从大家的“赞叹不已”中可以看出,众人对这一次出行都心满意足,并无了解有声电影的热切愿望。这样一来,出行目的和深层心理就有了矛盾。此外,“吸烟,鼻子冒烟”的电影画面竟成为大家热议的新奇话题,可见,大家不仅对有声电影无知,对无声电影也完全不了解。表面追逐潮流、好奇求新,实际上故步自封、愚昧无知,这也是一组矛盾。影片的“有声”一笔带过,而电影院里的“有声”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当然,这两种声音存在本质区别:影片有声代表的是技术的进步与完善,而另一种有声是二姐等人制造的噪音,严重干扰了他人,有损公德。以上矛盾分析,让读者能鞭辟入里地看清作者的写作意图。2.关联分析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作者笔下活跃的各色人等,无论是其自身前后的表现差异,还是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纵向、横向的关联分析,都能披文入情。如,二姥姥、二姐、小顺是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代表,在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姥姥在电影院说起自己的后事,“要个金九连环”,还提出“别忘了糊一对童儿”,她相信人死之后还有一个阎王主宰的世界;小顺认为“黑的地方有红眼鬼”,其想法的产生源于家庭和社会的熏陶。作品中虽没有关于二姐个人类似言论的直接引述,但由于一大家子议论二姥姥后事等场面,可推知二姐与众人的认知一致。这一家人迷信、守旧,对待有声电影这种新事物和阎王世界兴致迥异。作品对二姐、二姥姥、小顺等人的容貌刻画做了留白处理,即舍去了个性,他们只是某类人、某群人的符号标志,是当时中国百姓家庭的典型代表,也是部分民众的鲜明写照。考卷上的选文材料虽隐去了写作时间———1933年,但根据老舍的生辰和有声电影引入国门等信息,考生应该可以推知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关联分析,读者能较快把握人物之间的关联,读出作者改造愚昧、落后、守旧的国民性的创作意图。

(二)培养学生细读文本、涵泳语言文字的习惯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学派提出的“文本细读”观念影响深远。它强调要锁定文本,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探究词语的隐含意义。小说的魅力之一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作者展示的只是故事或事件的一部分,剩下的诸多空白需要读者凭借文中的蛛丝马迹去探寻,去想象,去丰富,去描画。以《有声电影》第7段为例:“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难道不晓得二姥姥今天来么?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1.散落的虚词,寄寓别样情味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当然”“实在”“很”等虚词。“‘当然’是电影院不对”这一歪曲事实的看法背后,其真相是二姐等人以自我为中心,蛮横无理,颠倒是非的荒谬逻辑。“实在”有突出强调意味,似乎二姐破口大骂电影院有十足的理由。“‘很’能‘文明’一气”中,“文明”带上了引号,既突出强调,又增添了反讽意味。而“很”一词表明二姐此次迟迟没有骂街,已是极隐忍、极克制的“良好修养”的表现,极具讥刺意味。2.文中言外之意丰富,引人遐思如,“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看电影迟到,本不过区区小事,而且二姐是过错方,但她竟然认为必须通过“骂街”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让我们不由联想到她平日里唾沫横飞、横眉怒目的泼妇模样,整个一刁蛮市侩形象!假想一下,若是他人不小心冒犯了二姐,她又会是怎样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嘴脸?这样一个人,谈何“文明”?这样看来,“有时候”一词,其实暗示出二姐破口大骂、无所顾忌的生活常态。3.反复出现的词语,常常是作者匠心所在表时间的词在文中很多。如第3、4段:“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的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有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最后是三点一刻到达。以上说明二姐等人行事低效,大把挥霍时间也毫不在意。纵观二姐等人一天的活动,打牌、看电影(实际上毫无所获)、聊家务、嗑瓜子等构成了他们一天的生活,这是一群无所事事、生活懒散的人。1933年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中,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关心国家时政、视野囿于小我小家、满足于自我安逸的小市民心态的批判。

(三)培养学生对作品写作手法的敏锐感知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的精心布局,运用何种艺术手法,也是作者的苦心酝酿,但较之于文字传递的浅层直觉内容,艺术手法则隐蔽得多。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秘密。”言下之意是,文章的艺术样式,包括章法、句法、词法等都需要读者自觉地努力探究,才能挖掘出形式之于内容的艺术奥秘,而这也是作品的魅力所在。既然艺术手法具有隐蔽性,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课文艺术形式的体悟,还原体察艺术美的缘由,最终使读者与作者达成深层共鸣。如,“……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有志”一词,作者有意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让一个迂腐顽固、不通外界变化的老太太形象映现于前,加上“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这一补充叙述,人物就显得更为滑稽可笑。又如,“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有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上述片段中,作者有意多处运用四字词、排比,“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上演的是一家子人瞻前顾后、斤斤计较、旁若无人的闹剧。“口干舌燥”“连喘带嗽”“咆哮如雷”不仅强化了句子的节奏,且在寥寥数笔之间,将场面的混乱无序、人物的窘态百出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极富喜剧效果。同时,有限的例举还隐含着无限的喧哗扰攘,更利于强化二姐一众粗鄙蛮横的市侩形象。

(四)教给学生一点基本的审美鉴赏方法

《课程标准》将审美能力规定为与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并举的培养目标,而对作品的审美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从常规和非常规来看,如果说二姐一家打打牌、聊聊天是常规生活的话,那么大家去看电影,则是脱离了常规进入第二环境。在常规状态下,二姐一家讲究谦恭礼让,但进入第二环境后,隐秘就暴露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人物更深层的心理。“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一家人在公共场所不讲公德,无所顾忌。二姐对卖糖的这个“外人”凶悍嚣张,哪有一点点谦恭礼让?常规和非常规环境中,人物言行的差异折射出其性格的多面性,也更接近深层的本质。老舍先生通过对市民某一生活图景的描摹,剖析出民族的某些劣根性,流露出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愿望。从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来看,大家耗时费力观影,却几乎无功而返,付出和收获不对等,是一趟毫无价值的出行,这是站在实用价值的角度考量。但这一艺术化的情节具有审美价值,读者从寻座位的熙来攘往中,从对待卖糖人的粗野无礼中,读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生活图景,这其中或多或少有你、我、他的影子,只不过作者将某些环节放大,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暗自为自己的某些举动羞愧。我们不仅认识了二姐、二姥姥,也联想到了身边的一众人及自我。作品唤醒了读者对生活的感知和体悟,从这一角度看,“观影”传递的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利价值出现了“错位”。正如《麦琪的礼物》的结局,德拉卖了一头引以为傲的头发,为丈夫买来一根白金表链,而丈夫卖了金表换来德拉喜欢的全套发梳。两人为对方精心准备的礼物最终无用武之地,可无用的表链和发梳承载了无私无瑕的爱和温暖的人情。当情感的审美价值超越现实功利价值之时,艺术之美就熠熠生辉。反之,如果是表链配上了金表,发梳装点了德拉的金发,这样的结局就变得庸常了。当然,小说的阅读认知问题不是仅凭几条策略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的。从根本上说,阅读有赖于读者丰厚的积累作为基础,阅读经验就是读者在日复一日的文字生涯中生成的经验图谱,欣赏者的经验图谱越丰富完备,其直觉判断水平越高,越能精微地体察作品的深层内涵及那些看似微不可察的细节。所以,学生广博的自主体验和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相融汇,学生自我的暗中摸索和教师经验的直接传递相结合,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提及的是,每个作家都有自我的创作倾向和独特风格。老舍先生作品中备受瞩目的是“北京风味”,通过北京小市民日常生活图景的展示,聚焦其灵魂深处,表现其懒散、守旧、苟安、讲排场、讲体面的性格等。这一系列众生相,就是老舍先生对时代本质的揭示,而《有声电影》是了解时代的一扇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赖瑞云.文本细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龙敏 单位: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