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问题原因及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言文阅读教学问题原因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是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清当前文言文教学问题出现的根源,创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法。从学生、教师、文言文教学的历史地位等方面分析问题原因,并试着提出革新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设计内容与方法

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题

(一)部分文言文的难度问题

首先,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虽然口头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是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在两汉之后就已基本成型,很少变化。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这就给学生理解文言文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导致部分学生“畏文言如虎”,还未开始学习文言文就有“畏”在先。其次,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言文篇目中,有部分篇章篇幅较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文中生僻字较多,内容繁复,高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再次,文言文处处附着着传统文化以及古人的思维方式,体现着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学习一篇文言文,如不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就难以理解并领悟整篇文章,这也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

文言文创作的时间和社会背景与学生成长的环境差异极大,学生在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上自然存在困难。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信息,而是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来建构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与领悟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不高,再者,因为高中生的年龄和阅历尚浅,能否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行也还有待商榷。例如苏武持汉节牧羊,回归汉朝时“须发尽白”,苏武用几乎一生的时间去守护自己的信念,这对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可能过于沉重。

二、教师教授文言文的内容与方法问题

(一)文言文知识的教授不成体系

我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科,笼统地说应该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科,强调“整体感知”,强调仿古尚古,直至近代语文单独设科,到后来文章学、文艺学、语言学和修辞学纷纷出现,我们的语文学科才真正有了知识系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的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发展到后来语文教学不重视知识,空谈训练,以至于倪文锦教授提出: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和去技能化倾向,是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损失。基础教育改革革掉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在课程编制与教材编写都不重视语文知识的大环境下,语文课程和语文教材并没有提供语文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语文知识,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学生除了文言文本身的内容以外,获得的只有教师依据所教课文传授的不成体系的零散知识———这些知识是否适合教授给学生并没有经过学理的检验。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是一体四面的,即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是学习文言,语言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思维的工具;其次,文言文是文章和文学的统一,中国古代文章学与现代文章学有所不同,它成型于魏晋时期,讲的是“文章之法”。中国古代的文章,既是实用文章,也是优秀的散文作品,教科书中选入的这些选文,是“文章”和“文学”的统一;最后,文言文还处处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因子,包括东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仁人志士的精神世界。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的一线教师要严格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明确所教授的内容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

(二)文言文教学的教法问题

文言文教学的低效一直被人所诟病,由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以许多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往往是一手包办,力求把课文讲透、讲细,大包大揽,将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要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加之文言文篇目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很低。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较之现代汉语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而且成文时间较早,理解和领悟文章的含义和所蕴含的精神需要建立在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风气、认识水平之上,尤其是先秦时期的作品,诸如《寡人之于国也》《烛之武退秦师》等作品,从字、词到整篇文章,都有讲授的价值。尽管如此,我们的教师也不能事无巨细地把整篇文章“嚼碎了喂给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再精彩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不明朗

无论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还是一线语文教学,都长期存在着“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争论。表面上来看,似乎“用教材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比单纯地“教教材”高明。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然而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原生价值”,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认真分析所要教授的选文的类型———究竟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定篇”,还是用来训练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例文”。面对不同类型的选文,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都是面对不同类型选文的不同方法论,不存在高低之别与上下之分。

(四)文化意识中创新思维的薄弱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之一就是评点法的广泛应用。评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是在评点法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前人的观点,这种方法使学生成了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学习的主体。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而儒家思想的内核之一就是师古法古,以古人为仿效的楷模,以古人为学习的目标,以古人言论为准绳。什么事都要合乎先圣之道,这不仅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自由发展的天性,更重要的是导致学生迷信古人,迷信权威,缺少批判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西方的母语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但是我国的母语教育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是不利于以古代作品为对象,体现着古人思维方式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步履维艰

自“白话文运动”以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已近一个世纪。近一个世纪以来,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历尽波折。文言文教学因其特殊性,受到的历史和时代的冲击尤为巨大,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命运跌宕起伏,命途坎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诵读与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篇目,涵泳与感悟古人精美的语言,依然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关于文言文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多属历朝历代的名家名篇,都是古人智慧与才华的结晶,其不仅是优美语言的集合体,而且是一个个具有灵魂的意义体,凝结着古人的语言艺术与思想观念。例如屈原的《离骚》,屈原以“香草”“美人”自比,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对君王的怨,以及对小人的恨。作品中时时刻刻体现着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尽管屈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因为君王的不理解、小人的构陷也曾经动摇过,但是他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思虑与抉择后还是决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我们在教学《离骚》时就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屈原的高洁人格,以及屈原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尽管我们不太可能在一堂语文课上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逐步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先人的精神,领会前人的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和气质得以逐步养成。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传承中华文化这一目标。在课程结构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在“学习任务群”中也有两个专题,分别是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可以说,无论是从课程标准的宏观要求出发,还是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关于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可行性策略,很多学者曾有详细论述,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依据所教授的内容选择相应的策略。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借鉴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经验,如重视诵读,重视感知涵泳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审美属于体验性教学目标,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进行文言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不妨借鉴古人的教学经验来指导今天的语文教学。

(四)注重语言教学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式,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的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白话文的教学中,中华民族的语言传承了几千年,渗透到了中国人思维、文化的方方面面。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另外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都是以语言为基础,并在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和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总而言之,文言作为古人使用的书面语言,尽管在日常交际中已经被更加简洁易懂的白话文所取代,但是我们不应当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立起来,文言文仍然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教学价值。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教学参考书中备课,而应该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这样才能够在语文课程与考试大变革的时代“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元华.百年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6).

[4]郭晓茜.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8).

作者:宫明哲 马丽平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