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阅读教学学生多维度思维训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从思维的不同维度进行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文章从思维整体性训练的意义、策略着手,引导学生就人物形象等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正确向上的价值观。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训练;阅读
教学思维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智力的核心地位。阅读过程离不开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不足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甚至影响了对美的感悟体验,因此,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思维训练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一节课的好坏的主要标准,只能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1]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重灌输、轻启发,重接受、轻发现。有很多设计新颖的课,能够看到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的水平,但看不到学生思维发展的痕迹。“我们原来的许多教学,包括阅读教学,充其量是徒具教学形式的‘假教学’。而之所以是‘假教学’,不单是因为采用的讲授法或问答法,而主要是因为缺乏‘对话’的实质。”[2]思维训练意识的缺失助长了学生的思维惰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才会出现学生虽然学习认真,字词掌握、课文背诵都完成较好,但一到阅读理解和写作就力不从心,具体表现为:不能理解生活中的现象,不能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无法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或组织材料进行作文。
二、思维训练的几个维度
(一)思维训练的整体性。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要求从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传统教学中,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概括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及部编版教材中复述课文的训练等都是思维整体性培育的良好途径。组块教学的理念是薛法根老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在薛老师的课堂中,词语可以组块,片段、篇章都可以抓住内在的联系,形成更大的组块。相对于常态的直线性课堂教学设计,组块教学的策略将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几个版块,每个版块聚焦一个目标进行学习,除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外,也避免了学生思考问题时局限在某一段,忽略了上下文的连贯和照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二)思维训练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通常表现为一物多用、一事多写等。有位美国教师教学《灰姑娘》提出的六个问题:1.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灰姑娘)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问题打破了文本固有的结构,也打破了学生对文本固有的理解,将阅读思维的触角向四面散发,又直抵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因而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设想几个可能。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现在的时代,会是什么样的命运?《穷人》中的西蒙的孩子,后来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巧选文本发散点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理解文本主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思维训练的载体运用
(一)抓关键词句展开想象。以四年级《生命生命》一文为例,第二段中,“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一句中以“挣扎”为抓手展开教学:师:杏林子是从飞蛾的什么动作中上感觉到它想要求生?生:挣扎。师:飞蛾怎样“挣扎”?生:它尽力鼓动双翅,努力挣扎。师:现在,那只小小的飞蛾就在我们手中。它不停地扑扇着翅膀,极力挣扎着。你听,它在喊些什么?它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生:……从字词入手,想象飞蛾的动作、想象其内心,借助形象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二)利用古诗教学进行训练。中国古诗词的美好之一就在于它的诗中有画,在于诗中包含着的许多美丽的意象。欣赏古诗词作品时,如果探寻诗人形象化的思维活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则对诗歌作品的审美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重要的作用。二年级下册《小池》是一首文字清新、画面优美的写景小诗。在教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诗歌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性思维,指导其表演小荷、蜻蜓在诗歌中的写实状态,感受美好的意境。如:师:“小蜻蜓你飞得那么高,都看到什么了呀?”生:“我看到了清清的池水,蓝蓝的天……”又如:师:“你真可爱,我一眼就喜欢上你了,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生:我愿意。师:我飞了好久了,飞累了。生:那你在我身上歇一歇吧。师:谢谢你,我一定会轻轻的,不弄疼你。……在师生合作表演、对话、诵读中,诗歌之美便借助着形象性的思维印在学生心中。
四、思维训练深度推进策略
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借助对话来推动教学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捕捉文本中的思维训练点,关注学生冒出的思维火花,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暴露出的问题,关注课堂生成,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表达,便能大大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一)善于设计问题。五年级下册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一文通过回忆童年园子里的点点滴滴,表现了“我”童年的生活无拘无束、快乐自由。语文特级大师虞大明执教本课、引导学生感悟“自由”时,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这十件事情当中,写得最具体的是哪一件?”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知道了“把麦穗当作杂草拔掉”对农民而言是一件要紧事,而祖父对“我”却仍然宽容慈爱,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童年的“自由”与“快乐”。如果没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设计,学生对“自由”的理解可能就停留在对文字的表面感受上而缺失深刻了。(二)善于追问引导。当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处于比较浅层次的认知时,通过教师的适当追问可以使阅读理解由表及里。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中,学生都被王熙凤的“拭泪”迷惑了,一致认为她关心同情林黛玉。对此,教师并不予以直接指正,而是让学生抓住“忙转悲为喜”这五个字推敲,想象其表情,感受其内心。很快学生就明白,此“悲”非真悲。那这“悲”与“喜”又是为何?联系上下文,便知其所做一切均是为了讨贾母欢心。此时学生恍然大悟,这个环节的教学便是建立在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维度上的教学。(三)善于发现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只做简单的是非评价或模棱两可的回复,而要透过回答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并迅速作出诊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答”和“生成”。学习《将相和》中“负荆请罪”的故事时,有学生说,廉颇对赵国确实没什么贡献,居然还敢挑衅蔺相如,真是狂妄自大。显然这个认识与是文本中弱化廉颇而突出蔺相如这条主线的写作安排有关。教师抓住这一点,反问学生“若廉颇对赵国有没有贡献,请在文中找出依据”。通过文本细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完璧归赵”中一句“廉颇早在边境做好了准备”,可见秦王对廉颇是相当忌惮的,若没有廉颇往日的赫赫战功,怎么镇得住秦王?之后教师又引入学生熟悉的“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再次证实了廉颇对于赵国的重要性。最后指出,文章之所以这样布局谋篇,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形象。课上的这个生成,就是因为教师敏感地捕捉到了学生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并透视其背后的原因,通过探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此,还要特别指出,有经验和有训练意识的教师,除了自身善于发现问题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发现同学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了这一点,课堂才能处处闪耀着思维的光辉,充满生命力。(四)善于引导比较。比较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理解更深入,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人教版教材中就有很多比较阅读的训练。五年级下期《威尼斯小艇》与课后《威尼斯之夜》片段的比较阅读,六年级老舍《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过年》、斯妤《除夕》的片段比较等。教师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选取比较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除了教材要求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内外文章进行联结比较。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期“神话故事”的教学,就可以把教材中《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和课外的《后羿射日》等结合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通过比较,从而发现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神奇”,主人公大都具有神奇的法力,而且他们都勇于面对困难,征服大自然,是老百姓心中的英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神话故事的阅读策略。如果没有现成内容可以比较,教学时也可以运用假设的方法对文字或情节进行加减调换,或对原文作更改,让学生进行判断比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五、结语
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表现的思想,给予主观评价,谓之评价性阅读,通常带有批判性、鉴赏性,又称之为“批判性阅读思维”,这是阅读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小学生年龄小,阅读时倾向于无条件信赖教材和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训练。比如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伯牙绝弦》一文中,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行为评价,课外古文“予唯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中,饿者最终活活饿死的现象,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同时,因为批判性思维尚未完善,学生的评价可能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需要教师的适度调控。阅读教学中还要重视思维创造性的训练,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逆向性阅读分析,对文本情节(结局)进行改写、续写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创新型阅读思维。
参考文献
[1]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441.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67.
[3]薛法根.薛法根教育文丛: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冉正宝.语文思维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林镇霞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