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运用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表达发散性思维,开发人类大脑潜能的图形思维工具。它主要有泡泡式、树状式、括号式、图表式和流程式等几种导图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来呈现不同的课题,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理清文本思路,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构建高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图)是英国学者东尼·搏赞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种可视图表。它是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可运用到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学习、记忆和各种形式的创造、思考。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针对思维导图的不同类型,结合中学语文的相关课例,对思维导图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简单分析。

一、泡泡式思维导图有利于构建字词归纳整理

泡泡式思维导图通常用于定义事物的属性或相应的联系,能够增加他们对于一个事物描绘的深度和多样性,在进行字词教学的时候,对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大有裨益。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泡泡式思维导图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实词、虚词进行高效教学。在现代文字词教学中,也可以有效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以《纪念白求恩》为例,本课词语和成语很多,可根褒贬色彩进行分类。赞扬白求恩的词语和成语有:殉职、热忱、精益求精等。和白求恩进行对比,批评有些人的贬义词有:狭隘、鄙薄、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拈轻怕重、见异思迁等。这样,学生通过泡泡思维导图,既理解了词语的感情色彩,又通过两组泡泡词语的对比了解了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可贵精神。

二、树状式思维导图有利于建构文本深入探究

树状式思维导图就像一株树,分为树根、枝杈和树叶,树根就是主题,枝杈就是这个主题的分类与延伸,树叶就是这些分类与延伸下一层的具体内容。利用树状式思维导图,可以使一篇文章层层深入,化整为零,有利于阅读文本的深入探究。比如第一单元“四季美景”的散文,《春》就可以以“春”为中心点,即表示为树根。第一分支是盼春、绘春、颂春,即表示为树杈。第二分支就是这三个方面的细化,即表示为树叶。其一,盼春当中的“盼”“来”“近”;其二,绘春中的几幅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其三,最后三个排比段的比喻句“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姑娘”“健壮的青年”。第三个分支就是绘春的每幅春景图的景物特征。如春草图的特征就是春草软绵绵的、生命力强,并且是不经意间悄悄钻出来的、嫩嫩的、绿绿的;春花图的特征是品种多、花色艳、花味香;春风图的特征是柔和、清新、动听;春雨则是细密、轻盈、闪亮的;最后迎春图就写出了春天充满生机,人们奋发向上、努力工作。在颂春部分就是通过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来体现春“新”“美”“力”的特征。因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非常适合情感诵读,我们也可以将盼春的急切、喜悦,绘春的轻松、明快和颂春的振奋、高昂的感情基调画一个分支。这样,一棵关于“春”的树状思维导图就清晰地呈现在了眼前,学生根据枝叶的层层展开,就可以层层深入地了解文章的间架结构和层次,更能够化整为零,明确地探究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层次春天的美景及其特征。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有利于深入探究阅读文本,提高阅读效率。再如《雨的四季》以雨的“四季”为中心,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墨,把雨在四个季节的“容貌”和“性情”描绘得分外灵动、美丽[1]。学生作思维导图时可以以“四季”为中心点,即树根,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第一分支,以春雨的清新、润泽、甜美,夏雨的热烈、粗犷、奔放,秋雨的端庄、沉静、深情和冬雨的自然、平静、纯洁为第二分支,然后以每一个季节对雨的描写角度等来具体描画第三、四、五个分支。这份思维导图将本课的知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归纳概括,学生在整理思维导图的时候,就能够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全面感受雨的四季的不同风韵与情致。

三、括号式思维导图有利于构建思路联系

括号式思维导图主要用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议论文的学习,围绕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进行。它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找出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再理清论证思路。而括号式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论证思路,使文本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例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画出“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这一中心论点,然后画出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几个分论点,最后总结全文,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

四、图表式思维导图有利于信息的归纳整理

在进行第二单元的《<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利用图表式思维导图归纳整理课文内容。从课文可知,文本可整理归纳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三大板块(如图所示)。因此,图表式思维导图有利于通过直观的对比,理清脉络,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让人一目了然。五、流程式思维导图有利于构建文本骨架脉络流程式思维导图适用于小说类记叙性质的文本阅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事情的整个过程,构建文本阅读的骨架脉络,从而理清故事情节,如第四单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为主题的小说类教学,就可以采用流程式思维导图来理清情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本文记叙了作者八岁时爬悬崖进退维谷遇险,经父亲帮助而脱险这一大意后,再引导学生从“险”字出发绘制流程式思维导图,即可以围绕冒险—遇险—脱险和启示这两个方面创作思维导图。下图左边第一个分支围绕冒险—遇险—脱险画出事情的起因(游戏玩厌,去爬悬崖)、经过(中途放弃,进退两难)和结果(父亲指点,终下悬崖)。右边分支画出了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缺乏信心—有点信心—信心大涨—巨大的成就感;右边第一个分支就可以画出心态、方法、意志、境界,然后分出第二个分支心态是从容不迫、镇定自若,方法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意志是意志坚定、永不言弃,境界是天下之事、必成于细。这样的思维导图不仅理清了故事的脉络,而且也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它非常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缜密性。再如《植树的牧羊人》可概括为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2]。《狼》可概括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这样,通过流程式思维导图,学生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既建构了事件的骨架脉络,又理清了故事发展的线索。思维导图依据全脑的概念,它是个能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工具,是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它的功能在于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庞大的知识体系时掌握方法、把握主线,并能充分挖掘阅读潜能,提升思维技巧,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构建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提高思考力,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甚至教师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学会学习和终身化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德清.信息技术背景下试析《雨的四季》课例[J].教育界,2019,(17):134-135

[2]王玲.《植树的牧羊人》主题探讨[J].新教育,2019,(34):11-12.

作者:奉文杰 单位:广安市育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