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小班化阅读教学方法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小班化阅读教学方法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村小班化阅读教学方法思考

摘要:崇信县农村小班化活力课堂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强调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为此,在小班化阅读教学中,我尝试运用比较性阅读、求解性阅读、质疑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等阅读教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关键词:小班化;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崇信县农村小班化活力课堂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强调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所以教师不能再沿用传统的以课文串讲、情节分析为主的满堂灌,填鸭式的老掉牙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所以,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此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叶圣陶强调,“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的确是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好的方法。因为比较可以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1.体裁与主题的比较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都可以运用比较性阅读的方法。如《迷人的张家界》和《索溪峪的“野”》,写同一个地方,只因视角不同,便呈现了不一样的美,又却是一样的爱国情怀。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表现了“技艺高超”的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前者是民间故事,后者是小说。学生通过比较,便会懂得: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天净沙•秋》,同写秋。而《秋思》这首词表现的是秋天凄凉的景致,用枯藤、老树、西风、瘦马都是烘托作者悲凉、怀才不遇的心情,是一种落寞的心情,是不知道往何处去的孤独无助。而《秋》则色彩斑斓,充满着勃勃生机,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此时,学生便会懂得,同样的“秋”,可消极,也可积极向上。2.节选与原著的比较节选自鲁迅短篇小说《故乡》的《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机灵、朴实、活泼、健康、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该篇小说中体现出了少年闰土眼界与知识。而《故乡》这篇小说,则是通过对两个时期的闰土形象对比以及杨二嫂等人的人物刻画,从而表现出了封建政权压迫剥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的农民,以及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逐渐衰败现象。3.原句与“变”句的比较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把“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变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引导学生经过比较得出结论:作者反复说“不可估量的损失”,充分表达出他对圆明园这一艺术瑰宝的爱,对帝国主义强盗行径的恨。长句变短,结尾用感叹号,便于我们在朗读时抒发情感。这项训练,重点放在了指点“怎样表达上”,突出了语言实践,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文章中一字一语的特性。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制定好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自读自悟的方式,或者通过小组合作的途径解决问题,然后在全班交流展示。如我教《顶碗少年》时,出示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成功了吗?3.为什么说一次杂技表演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是在与谁斗争?4.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会怎么做?你遇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5.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这样,学生就容易体会文章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明白无论遇到多少曲折与困难也不要退缩,想要获得成功就得一直坚持下去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句来自于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的见解,引导我们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提出了许多问题:泸定桥在哪里?什么叫飞夺?谁飞夺?为什么要飞夺?如何飞夺?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动力。又如,读完《找骆驼》一课的人物对话描写,有学生提问:“文章里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为什么不写‘谁谁说什么’、‘谁谁答什么’呢?”这时,教师们引导学生将“谁谁说什么”、“谁谁答什么”添加上,再与原文对比朗读,此时商人找骆驼时那种急切心情的会被同学们感受就会更加深切,同时,学生又从中掌握了一种如何描写人物对话的形式。四、创造性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在阅读中让学生再创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以及深切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譬如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顶碗少年》的“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的这个问题时,引导了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并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在自己的观点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统一意见:1.首先,从整体的表演过程来看,在表演中顶碗少年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精彩度不够;2.另一方面,在表演中顶碗少年所展现出的不惧怕失败,敢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非常的完美。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敢于拼搏,不惧怕失败的精神,最后一次表演才取得了圆满成功。3.倘若第一次表演中,顶碗少年没有失败就获得了成功,观众们欣赏到的就仅仅是一次精彩的杂技表演而已。反之,正是因为顶碗少年是在出现了两次表演失误后,最后一次才获得成功的,观众所欣赏的才不仅是精彩、成功的单纯杂技表演,而是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惧怕失败、敢于拼搏的精神。

作者:刘宝生 单位:甘肃省崇信县木林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