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移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微项目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移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微项目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移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微项目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随之移动化、网络化、碎片化、个性化、自主化,高职教师要以移动互联网思维改革课程教学。把教学内容拆分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微项目,把线下的课堂教学与移动网络联结,课前、课中、课后均利用移动网络带来的教学便利提升微项目教学效果。介绍了微项目教学法的价值,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主要教学案例,分析微项目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微项目的教学实施规划。

关键词:移动网络;移动教学;微项目教学;高职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要依据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来设计与开发以体现实践化的课程内容[1]。因此,假如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转化为应用项目,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讲授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就能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实际的结合。鉴于每次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项目宜小不宜大,而且项目能担负起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数字化时代,基于移动网络的学习平台陆续被开发,提供了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学习的条件和便利,教师也可以方便地利用新技术去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但同时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提出了适应移动教学的要求。以高职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主要教学案例,阐释如何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对课程内容做微项目设计,以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期望,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一、移动网络下微项目教学法的价值

(一)微项目教学法

“微项目驱动实践课程教学法”采用若干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可行性强的微项目替代单一综合项目驱动课程教学,既具备“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特征,同时也具备灵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性[2]。微项目教学设计综合“微课程”理念和“项目驱动”的特性,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把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依据课程知识点转化为多个微项目内容,既可以让学生在实例项目的情景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创新,在接触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创新,又能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3]。

(二)改善现有的高职教育模式

目前高职教育模式存在不足,如:学科本位导向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能力本位导向模式重视学生技能轻视学生发展力培养,任务驱动导向模式重视岗位工作任务而不能完成岗位的具体事情,主体拓展导向模式重视结构化的主题构成而导致教学设计困难[4]。高职的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与实际应用紧密关联的课程,要求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强化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和创新,采用微项目能很好地实现技能与发展力的平衡、工作任务的认知与完成度的统一、教学内容的体系要求与教学实践的良好配合。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虽然涵盖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众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但其最主要的目标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学习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夯实基础,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关注点不是计算机软、硬件的原理及介绍Office软件的每一个功能,而是关注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如何运用计算机的基础技能解决问题,让学生思考将来如何结合不同的专业岗位运用、优化这些技能,如何通过自学去解决问题、优化解决方案。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师生可以更便捷地获得实际应用环境中的需求、案例、岗位工作完成度要求、技能与效果的评判和交流等,更好地把教学内容分解为特定体系的各个微项目,利于学生回顾、强化、创新知识与技能。

(三)充分利用学习资源

基于移动网络的微项目设计,是把教学资源的线下与移动端的线上结合起来,既满足移动网络时代学生随时随地、及时准确解决问题的习惯和需求,同时也把经过精心设计的微项目学习内容与网上的软、硬件资源[5](如: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公众号、阅读App、教育类App、工具类App等)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和操作,在感受学习和成功的快乐的同时,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感受和自我发展。微项目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令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可直接进入社会工作[6]。这种方式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指引和指导,同时为学生提供创新、扩展知识层面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境。

二、移动网络下微项目的教学设计

(一)微项目教学的设计要素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令人们日常更多、更习惯使用移动终端,基于移动网络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高职教学更有必要跟上移动网络带来的需求和要求。基于移动网络的微项目教学设计,连接线下(机房、多媒体课室、普通课室)的课程教学与学生在课外的线上学习中介设备是手持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存取移动教学资源。微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针对课堂教学和移动资源的教学目标、项目设计、教学资源、互动形式、学习成果、评价规则等。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及运用

微项目教学法将“教、学、做”融为一个整体,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中学习新知识与掌握操作技能[7]。因此,教学设计时遵循“标、简、用、择”原则.1.微项目要体现课程目标。微项目教学法虽然以项目实施为主线,但必须注重与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融合,同时兼顾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设计的微项目应围绕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知识系统化和特殊化,使每个微项目都具有针对性,与课程的知识点对应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例如,不同课程在“本校学校概况的图文介绍”的微项目的教学内容设计中,有不同的教学关注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关注的是文字、段落格式的设置、页面设置、文字环绕图片的方式;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知识技能点是字符输入方法、图片插入方法、图片的大小、分辨率是否与网页展示相配、DIV布局方式、CSS格式的设置和运用;在《图形图像制作》课程中,关注的是学校图片的编辑处理、运用辅助线对齐图文、文字的设置、图层的处理。在这些课程中,可以不关注正文的结构和组织、标题的文字设计、文字介绍的来源、图片的来源等方面,但在《数字媒体项目实践》课程中,要把以上的内容全部串接。这个图文制作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从制定项目计划开始,到选择合适方式展示学校概况,组合成一个小项目,让学生体会如何把数字媒体专业所学的多门课程的知识技能融合在一起做出一个项目,并在下一个项目实践中加以验证。2.微项目要简短。为了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简单、高效、有成就感的事情,教师规划微项目的时候,要以单一主题构建学习单元,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呈现相关内容;移动学习资源的学习内容的粒度划分,既有利于微项目内容的传输与分享,也有利于学生在各种场合、随时随地开展微学习[8]。学生花在每个微项目的时间要“短”,而且,学生不仅能学完内容,而且能学会,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整理清晰,微项目的选题独立,内容简明,让学生学起来简单[9]。以《网页设计》课程为例,以介绍本校学校概况的图文为素材的图文网页页面制作的教学为内容,可以划分为4个微项目,分别是:《在网页中输入文字》《在网页中插入图片》《运用CSS设置文字格式》《运用DIV布局网页页面》。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做出一个最基本的效果,然后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输入特殊字符、修改图片的宽高有哪些方法,并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查看的图文、视频教程,也可以再细化为如何在网页中输入一般字符、如何输入特殊字符、如何插入图片、如何修改图片的宽高、图片路径的表示方法。通过这样的处理,每个微项目的耗时不长,知识点也一目了然。而且,课堂上学生无需等待正在辅导其他同学的教师,教师也无需重复整体演示对于有的同学很容易,但对有些同学很困难的技能点,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对照图文或视频进行操作。3.微项目要有实用性。微项目的设计要根据专业,结合当前社会上的热点、事件等,参照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选择具体、实用、有趣或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为讲授关于字体设置、段落设置、标题样式设置、文本查找与替换、项目符号和编号、表格设计、Excel的图表制作等知识点选择素材时,根据热点、事件,可以选择《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微信用户破10亿大关》《朋友圈摄影大赛获胜技巧》等;根据专业可以选择《未来五年最具前景的编程语言》(面向软件专业学生)《成为设计师必看的40本书》(面向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网络上有相应的文章,教师平常要注意收集PC端和移动端的成品资料,课堂授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做出来的效果和PC端不同网站的编辑效果对比;课后可以对照微信公众号的排版,修改作品后把内容传到朋友圈,根据点赞或评价修正项目效果。4.微项目要有选择性。日常生活中,难以找到一个产品是可以满足所有用户的需要;同样的,对每个知识点的微项目设计,教师应该利用移动网络提供的便利,向学生提供多个学习情景,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刀切的强制性地指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图文编辑小综合项目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北方下雪,南方下花》《XXX社团招新》《XXX团日活动》《计算机技能考试公文》《程序员的那些事》《设计师必须掌握的软件》《XXX美食排行》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找到资料出处后参照排版。通过这样处理,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课程的知识点能用在不同场合,而且与他人完成的效果对比后,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按模块做教学内容的微项目设计

根据微项目的设计原则,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按模块做各个微项目的设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内容较多但课时不多,如本校的课程标准中规定,讲授的内容分为五个模块:Windows7操作系统、文档建立与编辑Word2010、数据分析与统计基础Excel2010、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2010、因特网操作,课时为32学时,而学生来源的差异导致基础与接受知识技能点的差异,对课程内容按模块做微项目教学设计,制作更细化、更深入、扩充知识点的符合“标、简、用、择”原则的移动端图文教程、视频教程,方便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都能随时复习、回顾、跟随操作。

三、移动网络下微项目的教学实施

当前,学校开设的实践内容普遍以验证性为主,虽然具有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动手能力的作用,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效果不佳[10]。微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大部分,各个部分遵循“教师引导,应用切入,学生为主,移动支持”的原则,既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需求,具体、实用的微项目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创新、自学能力。

(一)课前环节

在每门课的课前,教师选择或构建移动学习平台,例如可以选择一个配有教师和学生App的云教学平台,也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再搭建课程教学平台。无论是选择的还是自行搭建的平台,都包括微课程资源,最新资讯和答疑反馈三个模块[11],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与知识点对应的实用资讯以及交流、辅导、反馈平台。对于每一次课,教师根据微项目教学内容设计原则,划分知识点,设计微项目,然后对该次课做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内容包括:微项目任务设计、学习流程、学习形式、指导策略、成果形式、评价形式。在每次授课前,教师以适合移动端观看的图文、视频、HTML页面等形式展现微项目情境;也可以利用移动端的投票功能,让学生选择要教师讲授的微项目,或者提出搜索相关资料的要求,以让学生带着期待、问题来到课堂。

(二)课中环节

1.项目引入:课堂授课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前的情境式项目展开讨论,归结出涉及到的知识点。2.分析演示:教师向学生演示一个难度低于课前项目的情景,做知识点的分析与实际操作演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引用到课前的情境式项目中。3.项目实施: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辅导,然后,教师给出几个涉及到同一知识点的微项目,让学生选择要做的微项目,并可以通过互相讨论完成。学生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边操作边通过智能终端选择观看教师的图文、视频教程。4.项目评价:教师挑选出几个完成的微项目做课堂集体分析、评价,然后对比实际使用中的成品效果做分析,让学生体会与实际应用要求的差距和技能的缺失点。5.项目推广:教师提出复杂度增加或者要求更细化的微项目,要求学生通过搜索相关资料,在已有的知识系统上探索和学习新的东西,才能达到微项目的要求。这类的微项目由教师组织或者学生自行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完成。

(三)课后的内容设计

移动微项目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所以,课后的内容设计主要是借助移动网络吸引提供的便利和资源,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让有余力的学生接触到更着重细节、高级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且,借助于移动网络提供的平台,学生还可以获得互相促进、互相激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课堂的项目评价阶段中未被选中的微项目作品,经整理后也到移动平台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对同一、感兴趣的微项目在课后进行自评、互评和互相指导。教师把项目推广阶段对应的部分图文教程、视频教程、参考效果等传送到移动平台,也鼓励学生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微信朋友圈等分享学习成果,在下一次的课堂中,也提供机会给学生描述分享结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据《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趋势报告》显示,目前是互联网教育最热门的时代,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合占比超过70%,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中国网民占67%,学生和教师群体在用户职业分布中合占比为52%,18-35岁在互联网学习用户的年龄分布中占比为56%[12]。因而,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3]。基于移动网络的微项目教学以移动网络为平台、以移动终端为手段、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变教学内容为实际需求,引导学生通过智能终端接通移动网络,充分利用课外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微项目学习,探索传统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方式、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沟通和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提供了学生扩展个人兴趣优势和弥补不足的途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陆远蓉.基于“实践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15,11(7):29-32.

[2]刘莉,郝中骐.微项目驱动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6,38(12):115-117.

[3]韩龙.微项目学习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7(3):22-24.

[4]方丽,王梅.基于云平台的高职“情境式项目”教学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0):115-117.

[5]张玉梅.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微学习课程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5,(20):194-196.

[6]姚素红.微项目学习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2):136-137.

[7]龚静,曾建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微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88-90.

[8]张晓冬.基于微信的移动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3(2):101-104.

[9]唐绪莹,熊洁.微课:快学、快用、快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26-31.

[10]胡伏原,班建民,程成,王俭,欧扬.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微项目”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6,(12):106-108.

[11]余毅.微信平台支持下的计算机基础微课程应用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7,25(2):59-61.

[12]百度教育.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趋势报告[EB/OL].

[13]穆炜炜,刘其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17,1(1):80-82.

作者:陆远蓉 许喜斌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