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移动网络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建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移动网络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建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移动网络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建构研究

[摘要]移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国家意识提供了条件,同时,又对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移动网络具有便携性、即时性、交互性和自媒体性的特点,移动网络影响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因此,移动网络时代建构大学生国家意识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重塑移动网络的认知社会化,增强移动网络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加强移动网络时代政治心理调适,加快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移动网络;大学生;国家意识;建构

大学生国家意识是指当代大学生从幼年、少年到青年学习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与认同、热爱与期待、维护与坚守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其实质是根植和成长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国民人格层面上的思想意识形态。当代大学生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国家意识,才会有正确的国家立场和坚定的国家信念,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做出适应时代的政治选择和政治要求。移动网络是指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电子手表等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合二为一,用户通过相关软件既可以随时接触海量信息,也可以随时任意信息,是当下青年学生中最为流行的学习生活娱乐方式之一,除了具有传统网络媒体广泛性、开放性和部分交互性等特征外,还具有更为突出的特点,即便携性、即时性、渗透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移动网络传播既为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国家意识提供了条件,同时,又对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如何认识移动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其影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移动网络的基本特征

(一)便携性

移动网络是以手机、平板电脑、电子手表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电子产品,其区别于传统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手持或随身携带,可以方便地随时随地查看或浏览相关网页、视频,进行即时通讯等,突破了传统网络只有通过电脑才能上网的技术障碍,即突破了网络的时空障碍,让互联互通无时不在。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已达97.9%,沿海及发达地区已超过100%,已达到每人超过一部移动电话的状况,而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却下降至14.8%。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和移动终端在青年学生中的普及率极高,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外加其他移动终端产品,移动网络已具备对青年学生国家意识培育产生影响的能力。

(二)即时性

移动网络有着比传统网络媒体更加即时和瞬时的传播特点。通过随身携带移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产品,随时随地可以查看、接收或者发送讯息,用户可以利用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上网,使其传播速度大大超出于传统网络,网络中海量良莠不齐、菁芜并存的信息如潮水般在极短时间内传播到数以万计的用户手中,迅速渗透并占领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青年学生在各种场合,如用餐、候车甚至行走过程中都变身“低头一族”,手持手机不断刷屏的身影,这些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将对青年学生产生各种影响。

(三)交互性

传统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几乎没有交互性,传统网络虽然也有一定的交互性,但较之移动网络仍是力所不及。时下,各种社交软件几乎都是围绕着移动网络开发和运营,青年学生最为常用的微信、陌陌等社交软件中具备的即时通讯、语音交流等功能,几乎让社交“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其精准性、隐蔽性、渗透性都是传统网络所不能及。在近年来沸沸扬扬的中东北非动乱、各种暴恐袭击中,都可以看到移动社交软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浏览社交软件推送的信息,已成为当前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四)自媒体性

有人说,移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发言权。的确,移动网络可以让每一位手持移动终端的人在各种应用软件中发表言论、留下评论、互相关注或者直播视频等,再通过群发、转发等功能将各种信息传播扩散开来,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媒体,成为创造或传播信息的源头。根据国内新闻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网络移动直播平台注册用户已达2亿,国内最大的移动社交软件“微信”的月活跃用户6.5亿,移动社交网络已成为第二大新闻渠道,渗透率超过了电脑和电视。移动网络的自媒体性可以让小群体通过移动网络发声,并迅速扩大影响范围,成为思想舆论传播管控难度加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移动网络对大学生国家意识建构的影响

(一)移动网络影响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移动网络终端产品在青年学生中也是迅猛普及,移动网络不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也使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青年学生对国家的认知自幼年起,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体验,并通过教育和体验逐渐积累,而移动网络这种与传统互联网不尽相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青年学生对国家认知的牢固性得以动摇。例如,移动网络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用户注册相关账号,通过加关注的方式获得一定数量的关注用户群体,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推送信息。在当下的移动社交平台中,部分用户账户打着心灵鸡汤、分享交流等幌子,大肆推送某些“不可告人”的“解密或揭秘”,以所谓的“揭秘历史”的方式抹黑祖国历史,散布论调,令原本就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感到困惑。再如,一些居心叵测之人在移动社交平台中推送少数国人的不良言行、不良习惯,以证明是国家体制所致,同时,鼓吹西方国家体制的所谓“优秀”,散布新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不良思潮,这些不良思潮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让青年学生对国家意识的建构不免茫然,削弱和冲击大学生对国家的认知。

(二)移动网络影响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

一种新的网络社会张力形式,即网络社会的全球性与民族国家的地域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开始产生出来了。网络可以以虚拟空间的形式,将所有在网络上浏览的人联结起来,让他们在这个虚拟时空中任意发送对话、接收信息,仿佛网络空间便是虚拟的地域,让人们在这个所谓的“地域”里相互熟知、建立情感,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民族国家的情感。有学者认为,公民对国家的情感可以从公民对民族国家本身的情感和公民对国家政权的情感两方面来考量,第一种情感即公民发自内心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热爱之情较为稳定,而第二种情感即公民对国家政权的情感,却可能因为国家政权是否能够满足或适应公民需求而产生变化程度较高的可能性。例如,在移动社交平台中编造虚假信息,虚假的所谓“税负问题”“护照问题”“收入反差”等问题,或者“妖魔化”某些公职人员群体,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激化社会矛盾,从而使青年学生淡化对国家的情感。

(三)移动网络影响大学生对国家的意志

国家是人的意志的表现,是每个个人都参与其中的一种普遍意志的表现。在现实社会中,国家意志集中表现在公民对国家的期待,合理的国家期待可以促进国家的良好发展,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目标和愿景。现代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等,公民既要承担国家社会建设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也享有国家对公民的保障和公民希望国家越来越好的合理诉求与智慧建议。在当前国家体制下,国家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忠诚,然而在移动网络平台中,利用公众号各种和一些露骨的攻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言论,不停抹黑中国共产党,给党和政府形象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也给青年学生对未来国家的期待带来焦虑与迷茫。

(四)移动网络影响大学生对国家的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行为虽不属于意识的范畴,但所有意识的最终指向只能是行为。从上述论述可知,移动网络在知、情、意三个方面对青年学生产生诸多影响,并最终导致对国家的行为的不可预测性。移动网络社交平台加速了公民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的转变,并延伸了公民行为的范围。在近些年西方、中东、西亚、北非等动荡国家或地区中出现的各个骚乱或集会事件中,总能看到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在其中起到的技术性作用,以手机推送精准定位和语言交流的信息,声光画立体式同步直播现场消息,将本身可能并不严重的小型骚乱放大,演变为性质更加恶劣的国家动荡,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而这其中,青年人成为最大规模的用户主体。因此,青年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移动网络时代更容易受到影响而改变对国家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

三、移动网络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建构的对策

(一)重塑移动网络的认知社会化

所谓认知社会化,就是移动网络社会成员在移动网络社会实践中逐渐获取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意识和社会立场的过程。认知社会化既是移动网络对人们进行的认知传递、认知改造的过程,也是人们通过移动网络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各种认知的过程,认知社会化效果的好坏对国家意识的构建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移动网络环境中社会成员的认知进行重塑:其一是加强认知塑造,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移动网络相较于传统互联网的新特点,给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赋予了更加多元化的基础,同时,也给个体认知的混乱提供了更为宽泛的机会。移动网络社会成员在海量良莠不齐、菁芜并存而又转瞬即逝的信息中,很难建立起既完全正确又恒久稳定的认知,这就提出了认知塑造的问题。移动网络时代的认知塑造需要非常注重在移动网络终端或平台中渗透导向性明确,而形式却是亲切活泼、喜闻乐见的传播表现,从而起到正确认知塑造的作用。其二是完善认知保障,即完善关于移动网络的法律规范。法律法规是保证移动网络得以规范运行的根本与保障,新兴事物的出现使得法律法规会成为暂时的空白,然而制度的空白并不意味着该事物是法外之物,任何思想和行为都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完善认知保障就是要在认知塑造的同时,强化制度设计,加大惩处力度,

(二)增强移动网络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力

优秀民族文化对国家意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一个人对民族文化持肯定或认同态度时,必定对国家意识有着清晰的认识,从而上升为热爱与忠诚,并且这种热爱与忠诚具有持久的稳定性。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比起民主或市场价值等抽象诉求,更能够被人们的个人经验所汲取和消化,更能够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增强移动网络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培育移动网络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力,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播、意识形态的认同必须结合当前时代大众的需求,契合移动网络或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要求,而不能只是简单地灌输和宣传。移动网络相对于传统网络而言是新兴事物,引导新兴事物发展就需要遵循新兴事物的规律,通过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紧贴时代脉搏,采取观念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等方式,对其进行挖掘和创造,再利用移动网络的传播方式,创造出青年学生喜爱与可接受且形式活泼多样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传播活力与内涵,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例如,公众号“共产党员”就非常好地融合了中央政策、国学经典、美文雅诵、生活百科等内容,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每日推送相关资讯信息,令关注者眼前一亮、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和坚决查处移动网络中危害国家安全和国家意识构建的信息和账号,防止敌对势力在移动网络空间中进行疯狂抹黑和歪曲真相,利用青年学生好奇心强、心思单纯等特点进行无形渗透,从而达到动摇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居心叵测的目的。

(三)加强移动网络时代政治心理调适

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兴趣、情绪、愿望、要求,并支配或调解人们的政治行为的一定心理倾向。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政治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理解。政治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政治认同共识与政治认同危机,两者共同构成政治心理的两个形式维度,而这两个维度在大学生国家意识构建方面,则呈现出独立性、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矛盾综合体。一方面,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的青年学生,从自己生活、身边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变化中不断获取政治认同共识,逐渐形成强烈的、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些都成为当代大学生独立的政治判断;但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中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青年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多变与思想水平的不够成熟,两者相互作用并在移动网络中不断发酵,都会导致他们不同程度地遭受着政治认同危机。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加强移动网络时代青年学生的政治心理调适。曾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当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几乎成为“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时代来临时,积极拥抱互联网,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创新呈现方式就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要更多运用微信、微视频等易于接受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提高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环境和运行状况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促进更多政治认同共识。同时,积极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参加各种志愿活动,通过实践深入了解社会,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学会理性而冷静思考,由此可以弱化高期望与低评价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增加政治认同共识的效果,达到强化大学生国家意识的目的。

(四)加快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

移动网络社会的基础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每一次成功都会带来移动网络社会的动态变化和发展,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技术创新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必然影响着社会关系的调整,所以,技术创新能够从技术层面引领社会关系的发展方向,从而增强国家意识。一是技术的影响力。通过技术不断革新,当前包括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在内的新媒体和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贴吧、论坛、BBS网络社区等在内的自媒体蓬勃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尤其显著。二是技术的发展力。从传统互联网技术到现在的移动终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已经经历过几代努力和不断淘汰。如同数字技术对模拟技术革新一样,只有对具有发展力的技术进行改进完善,移动网络社会才会有长远发展。因此,把握住具有影响力和发展力的技术并不断创新,国家才能在网络社会的技术竞争中长盛不衰,青年学生也可以在其中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只有重视移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国家意识建构,积极探索国家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大学生自身与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丹.维护移动网络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红旗文稿,2015(6):9.

[2]刘文富.网络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陈联俊.网络社会中国家意识的消解与重构[J].学习与探索,2012(3):55.

[4]卡斯特•曼.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钱逍 吴琼琼 周维德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