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仡佬族幼教环境完善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仡佬族地区幼儿教育现状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我国仡佬族人口数量为57.9万,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省的边远地区,其中56万分布在贵州省,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道真均处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市。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上述仡佬族地区生存条件较差,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整个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本研究对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调查显示,管辖15个乡镇、43万人口的务川县只有5所公立幼儿园,并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个别中心乡镇。这5所公办幼儿园普遍缺乏专业教师,园所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办园标准,且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近年来,务川县陆续开办了17所私立幼儿园,但基本上是“作坊式”幼儿园,主要分布在乡村,教育部门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监管。这类民办幼儿园更是缺乏专业教师,其招聘教师的条件只限于“身体好、会做饭”,多数幼儿园甚至没有基本的教具和玩具,教学设施极为匮乏。
二、仡佬族地区幼儿教育环境现状分析
环境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主要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1]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体验着的环境,主要由家庭和幼儿园环境、学校环境组成。一个或多个微观系统相互交叉即产生了中观系统。外层系统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体发展存在影响的环境,例如当地的教育水平、社会福利、父母就业状况等。宏观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系统中的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价值等,这些因素虽不对个体直接发生作用,但其变化会影响到其他环境系统,进而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这些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教育环境。可见,我们应把儿童的发展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虑,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微观和中观层次。[2]。就仡佬族地区来看,其社会和家庭不仅对幼儿教育重视不够,甚至轻视、歧视幼儿教育,重生轻养现象十分突出。虽然近年来政府鼓励举办学前教育,但仡佬族地区农村仍只有极少数民办幼儿园,多由农民出资举办,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设施严重缺乏。同时,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普遍不具备教师资格,缺乏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不过调查也发现,越是贫困山区的家长越是希望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其强烈的愿望是建立在他们希望孩子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改变贫困落后的命运的基础之上的。
三、仡佬族地区学前教育环境提升的策略
学前阶段是个体体格发育、语言发展、习惯养成、潜能开发的关键时期,没有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就无法让仡佬族儿童在人生的起点上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在提升仡佬族地区学前教育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面为主、点面结合,实施“树理念、强师训、促帮扶”三大工程。
(一)树理念
要促进教育起点公平,提升仡佬族地区幼儿教育环境,就必须首先改变仡佬族地区人们对教育的观念,使其重视幼儿教育。首先,可以邀请省内外幼儿教育专家到仡佬族地区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或幼儿教育专题讲座,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使广大仡佬族群众认识到学前阶段是个体学会与他人相处、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其次,可以组织当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仡佬族地区学前教育实践,通过印发相关资料、排练相关文艺节目,采用仡佬族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相声、快版、顺口溜、花灯戏等),向其宣传幼儿教育对于个体和家庭发展的重要性。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强调幼儿教育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营造重视幼儿教育的氛围,让仡佬族人确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念。
(二)强师训
师资是发展仡佬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关键,而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幼儿教师,二是要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地方教育部门与幼儿教育机构应和地方高校以及培训机构密切配合,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挑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幼儿教师,根据“短、频、快”的原则,将其培养成幼教骨干师资,并能够充分发挥引领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应邀请省内外的幼儿教育专家到仡佬族地区进行各种讲座培训,大范围、多维度地提高幼儿教育师资水平。如可以采取以点为主的方式,在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选择县直机关、乡镇、村幼儿园各2所幼儿园,对其教师进行“三子训练”,以加快当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谓三子训练”即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岗位练兵,为幼儿教师成长“搭台子”;二要拓展培训渠道,为幼儿教师发展“下单子”;三要深入教学研究,为幼儿教师成功“引路子”,从而为当地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广泛的支撑平台。在补充教师数量方面,可以在小学教师中抽调一批热爱幼儿教育且具备基本幼儿教师素养的教师,经培训后转入学前教育领域。此外,还可以加大县、市中心幼儿园对仡佬族农村幼儿园的师资支援,指导乡村幼儿园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仡佬族地区幼教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水平。[3]
(三)促帮扶
促帮扶就是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形成一个重视、帮助、扶持仡佬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首先,应进一步强调政府对仡佬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将仡佬族地区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或者建立学前教育专项发展基金,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仡佬族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此外,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切实保障幼儿教师各项权益,为缩小幼儿教育的城乡差距奠定师资基础,[4]加大对仡佬族地区幼教事业的财政补给,推进其农村、城镇公办幼儿园建设,以缓解其农村优质幼教资源的短缺。在建设过程中,政府还应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分散、流动性强等特点,在乡镇和大村独立设置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在小村设立分园,在人口分散且幼儿人数较少的边远地区由中心幼儿园举办流动幼儿园或者季节班。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各类民办幼儿园的监管和指导,保障民办园的教育质量。其次,应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仡佬族地区幼儿教育办学,成立仡佬族地区幼儿教育基金会,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捐助,充实仡佬族地区幼儿园的物质设备,为仡佬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师资力量方面,仡佬族地区可以实施“雨露行动”,由政府出面组织相关师范院校的师生到仡佬族各地区开展志愿者活动,包括建立“早教点”,招募和培训“走教队”,组织“妈妈会”和“游戏小组”,建立“连心桥”“师友制”,召开“网络会议”等,为仡佬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此外,还可以在仡佬族地区进行“游戏大篷车”的实践探索,为该地区儿童提供流动的早期教育服务。“游戏大篷车”就是把游戏材料装在汽车上,是一种装在车轮上的儿童游戏活动站,[5]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改变了儿童游戏场所固定设置的模式,可以把游戏材料和活动送到边远山区和落后村寨,让生活在山高谷深偏远环境中的仡佬族儿童也有机会享受到健康快乐的童年。[6]与此同时,“游戏大篷车”还可以为仡佬族地区的幼儿家长提供学前教育辅导,宣传有关科学育儿和儿童发展知识,指导其家庭教育实践;可以组织青少年和家长共同参与游戏活动,为家长和幼儿提供沟通交往的平台,进而创造“公平、和谐、快乐”的教育环境。[7]
总之,公平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教育是人类社会迈向和平、自由、正义必不可少的途径。[8]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教育起点公平应从接受最初的教育开始。只有确保了学前教育公平,才能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只有确保边远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公平,才能进一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