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幼儿心教实践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关爱——做到真正的平等,安静不代表省心
Linda——入园一年仍要哭闹的一个女孩子。她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安静,内向,不善于与同伴交流。小班一学年快结束了,她现在的样子正如一开始给我的印象:早上入园仍有分离焦虑,日常活动中安静,很少和别的小朋友说话。不愿意在同伴前表现自己。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无论是用餐还是入厕、午睡脱衣服都不用老师过多的操心,省心、省事,但是不容易接近。有一天她入园时情绪很好,笑眯眯的。我们正好在晨间户外锻炼,我请每一个小朋友找一个同伴一起游戏,其他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同伴,可她由于不主动并没有找到同伴,所以她又像往常一样一个人静静的站在一边看别人玩,看见同伴玩得开心的时候她也会露出笑容,看得出她也有些想参与。我于是轻轻地走到她身边,说:“老师还没有同伴一起玩这个游戏,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她望着我,从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一点的胆怯,但是看着我善意的笑容后她用蚊子般的声音答应了我。我故意说忘记了游戏的玩法,她很高兴地接受了我并教我怎样玩。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有了更多的交谈,一问一答,她居然滔滔不绝的说了很多。采用不同的方式拉近与每个孩子之间的距离,让每个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孩子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更有享受关爱的权利,不能因为孩子的“省心”助长了老师的“私心”。
2平等——“蹲下来,走进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教师要真正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首先必须‘蹲下来,走进孩子的世界’。”过去,只有与孩子进行个别交谈时我才“蹲下来”,当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才“蹲下来”。然而,偶然的一件事使我认识到“蹲下来”这三个字还有更宽广而深刻的含义。有天早晨我准备好晨间区域活动后,班上还没有孩子来。于是我就站在走廊上看楼下大班的孩子们玩游戏。当我被他们的行为逗得发笑时,宁宁来了,他奇怪地问我:“老师,你在笑什么呀?”于是,我让他站在小椅子上和我一起看。“苏老师,我还是看不见。”“不会啊,你站在椅子上怎么会还看不见呢?”于是,我蹲下来,当视线和宁宁一样高时往下看,视线刚好被栏杆的横面挡住了,确实看不见。我经常和孩子们说要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后再下结论,没想到作为老师的我却想当然地给宁宁下了一个结论。虽是一件小事,却让我开始反思:在平时很多的活动中,我经常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们可以“看得见”“够得着”,现在想来其实并不是如此,这也应该是很多活动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所在吧。因此,在现在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我时刻不忘“蹲下来”,把自己放在与孩子一个知识水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喜欢什么,会遇到什么问题,什么时候需要我的介入与帮助。真正做到每个活动是为孩子而设计,而不仅停留在活动表面。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蹲下来倾听,这片天空将会绽放出缤纷夺目的光彩。
3尊重——认真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
要尊重孩子的情感,走进孩子的心灵。我们每一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的思维很活跃,喜欢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讲话,如果我们能倾听他们的诉说,那将会是个很有趣的过程,并从中能获得很多让你讶异、让你深思的东西。一次点心时间我在照看孩子们排队洗手,还剩下3个孩子的时候我就走出盥洗室去帮助生活老师分点心了,可是等了很久那3个孩子都没有出来。我有些生气,进去一看,果不出我所料,那3个孩子在玩水,正待我要“质问”他们时,其中一个孩子“先发制人”:“老师,为什么肥皂越来越小了,它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还会变出那么多的泡泡”在洗手这个环节,显然孩子玩水拖拉时间这个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也是不允许出现的。但我们时常说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就其提出的问题来讲,他是认真主动地在探索,专心致志的观察行为无疑是积极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先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不要因为自己的冲动扼杀了孩子的一个美好的想法。在活动中注意孩子的特殊举动也是老师走进孩子心灵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孩子出现不同于平常或超出平常的举动时,在给孩子下批评前,“要学会等待”,其实老师也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述,也需要细心地观察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从而实现一个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每次看似相同的案例其实各有不同的“内幕”,反思后发现孩子那块“最短木板”的发展就蕴含在关注每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尊重孩子的每个想法。孩子都是需要关注的,不能因为他“省心、省事,不用多操心”而忽视了他的存在,也不能因为孩子“些许的不安分,表现一般”而助长了老师不该有的“私心”,应该用欣赏的眼光鼓励“最短木板”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