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跨国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跨国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跨国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建设

摘要:跨国银行在近十几年内不断通过章程化、类型化、专业化、细致化以及规范化的方式预防、管控、处理其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在风险管理总章程的规范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具体风险制作了细致的具体风险管理规范以及处理框架。然而,正是基于这种具有针对性特征的风险管理模式,加之管理层普遍对整体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建设的意义缺乏认识,或者在认识到其意义但却对如何进行优化不甚了了,致使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境遇。因此,本文对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从文化氛围构建、内控环境完善、内部评级系统构建及去杠杆化经营四个方面就整体风险管理体系应如何进行优化提出拙见。

关键词:跨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优化

一、对整体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的价值

跨国银行因其跨域经营的特点以及因分行特殊的法律性质所带来的监管问题、管理人员权限划分问题,使其在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相对普通商业银行要更广、更复杂、更加难以处理。部分风险如国别风险还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存在交叉现象,具有相似的形成条件、特征甚至是表现形式,使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进而难以被准确识别与评估。因此,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为有效防范风险,跨国银行在实践中普遍采取下述风险防范策略:(a)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的策略,并下放监控权限将具体的管控任务交由分行或分行的具体某一部门或由总行风险管理部门统一安排风险监管控处理权限至下设某一具体风险防范部门承担具体的风险管控任务,以达到准确识别、防范风险的目的。(b)总行专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管控各分行所汇总而来的异常信息。在上述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的方法下,跨国银行能够有效识别、防范甚至管理风险。然而,当各项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随着时间以及实践的发展都趋于完善时,受到边际效应(Marginalutility)的制约,这种措施所能够达到的有效效果或者最大效用也达到了其边际,使其在面对未来异常复杂或者某种新型风险时,在制定出针对这种风险的具体防范策略前能够发挥作用有限,因此,为了最大化发挥各项具体风险管理措施的效用,在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制度、管理措施以及防范措施都较为完善的情况下,银行应当从经管理念、软实力文化构建等非具体风险防范措施的角度出发对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二、对整体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的策略

1.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

风险管理文化(RiskManagementCulture)是指为商业银行管理层所倡导的,并在长期风险防范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接受和认可的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风险防范行为规范和风险防范设施等主流习惯和做法的总和,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前瞻性、预警性和科学系统性。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是现代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衡量银行风险防范能力、抵御能力与处理能力的软性标准,是银行优化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进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但基于文化抽象性的特性,其对优化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价值被归类为隐性价值(Recessiveeffect),意即其对防范、抵御与处理风险的意义有别于风险管理结果能够被直观反映到财务报表上的具体风险管理措施,因而在跨国银行构建其整体风险管理体系时,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属于经常被忽略的部分。尽管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对风险管理的效果不能被直观地反映在损失数字、财务报表或者风险抵御结果上,但风险管理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却能够通过形成一种风险文化氛围而间接影响银行管理层、银行员工甚至银行其本身对待风险的态度、习惯与看法,进而增强银行对风险进行防范、抵御的能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对风险管理的作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a)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能够从银行整体层面上反映银行长此以往对待风险而形成的实践态度与习惯,这种面对风险而形成的实践态度与习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银行管理层、银行工作人员面对风险时的态度、行为以及决定;(b)这种态度、行为以及决定进而则会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风险防范以及风险抵御的结果。在金融危机期间,汇丰银行作为成立于中国香港的跨国银行之所以能在经历严重创伤后通过自救生存下来,可以认为与其特有风险管理文化有着重要联系。汇丰银行作为一家东方银行以及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典范,汇丰银行将其体现着东方文化色彩经营理念纳入到其风险管理文化中,并通过这些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出其具体的财务规则,比如将“量力而行、不铤而走险”“有多大钱办多大事”等理念规则化为保持适宜的资本充足率(9%以上),适当的流动性比率(20%左右)和适度的杠杆比率(10倍以下)。

2.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银行内部控制环境(InternalControlEnvironmentofBanks)的优化程度决定了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能够顺畅进行,银行所从事的各项高风险业务的顺利开展均离不开有效的内部环境控制,内部控制系统与内部控制环境相辅相成,后者对前者起到评价促进的作用。银行内部控制环境指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各项要素,根据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fOrganizations)委员会对控制环境的定义,它具体包括组织人员的诚实、伦理价值和能力;管理层哲学和经营模式;管理层分配权限和责任、组织、发展员工的方式;董事会提供的关注和方向。审计学理论认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应包括对员工诚实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对胜任能力的重视、管理层的参与程度、组织结构、职权与责任的分配以及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七个要素。COSO委员会与审计学理论在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定义上均强调了管理层职权分配、员工的道德观念与晋升机制三个方面,是定义中少有的重合部分,也因此从侧面印证了商业银行特别是跨国商业银行在现实经营中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1)内部监督机构监督效果不明显;(2)员工晋升机会不均等而产生的消极怠工;(3)跨国银行管理层职权划分权限的模糊性。跨国银行跨域经营的特性使在其国外分支机构中当地员工所占比重要远超来自银行母国的员工,且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多为母国派遣人员且多数具有母国国籍,因此,基于上述理由难免会导致掌握了人事变动决定权的分支机构负责人员优先考虑来自母国员工的可能性,以及因跨域经营而导致分支机构管理人员独大而使内部监督机构无法履行其职权的可能性。因此,在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基本趋于完备的今天,跨国银行将视野转移到对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上显得具有必要性。

3.内部评级系统的构建

风险等级评价能够直观反映出风险程度的高低,国际大型评级机构如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会定期公布部分国家与地区的信用评级,并实时跟踪、分析其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根据分析结果评估该事件可能导致的风险结果,及时调整该国家或者地区的信用等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权威性、方便性与结果易获得性,使得部分银行直接引用其评级结果作为国别风险评估的依据,但是受制于下列现实原因,为准确评估国别风险水平,银行应建立自己的国别风险等级评估系统:首先,从评级方法与标准来看。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通常会公布其进行信用评级的方法与标准,但无可避免地会保留其评级的核心方法与标准,这会导致作为评级机构客户的银行在参考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时相对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其次,银行在实践中往往同时参考多家信用评级机构做出的评级结果,然而当评级结果之间以及银行基于自身业务经验做出的风险评估与评级结果之间产生偏差时,可能会导致银行在参考对象的抉择适用上踌躇。再次,信用评级机构对国别风险的评级往往从长期角度出发,评级结果代表的是该国家或者地区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因而可能会与银行某些短期业务的经营目标相悖。最后,从信用机构的公信力来看。20世纪70年代,在“声誉资本”的约束下,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公正性与可靠性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因此奠定了后期利用信用评级结果作为监管目标的基础,但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安然事件以及2008年次贷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虚高”“虚评”的做法使公众对评级机构的公信力产生了质疑。

4.去杠杆化经营

经营杠杆化(operatingleverage)是指任何能够扩大经营收益和经营损失的技术或手段,它主要包括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杠杆进行交易以及企业通过负债进行经营活动两种。银行杠杆化经营主要是指银行通过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者其他手段在交易或者投资本金不变的情况下成倍扩大其收益或损失,杠杆化经营是导致金融泡沫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投资银行过度的高杠杆融资以及商业银行过度投机次贷衍生品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作为金融机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无法避免地会涉及杠杆经营,我国认定的杠杆经营标准是指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低于8%,但在通常情况下当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8%-10%之间时,就会被认定为存在高杠杆操作。高杠杆化经营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根据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业去杠杆化经营不仅能够起到抵御风险,降低银行破产概率以及改善银行内部资本结构的作用,还能够优化银行的经营配置系统,促进银行稳定经营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对杠杆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揭示杠杆率过高时存在的风险,在维持银行系统正常运转的过程中要及时防范高杠杆经营,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郭婷婷,尚金峰.中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与管理研究[J].金融论坛,2011,16(08):12-18.

[2]李霄阳.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与风险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18(05):39-41.

[3][美]A•科林•卡梅伦,[美]普拉温•K.特里维迪.用STA-TA学微观计量经济学[M].肖光恩,杨洋,王保双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387.

[4]陈云.总分行制度下跨国银行操作风险研究[D].湘潭大学,2007.

[5]杜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J].金融发展研究,2009(12):57-61.

[7]蔡晓燕.次贷危机中的跨国银行:风险管理、危机应对及其启示[D].厦门大学,2009.

[8]冯轶文.COSO-ERM框架与企业经营风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

[9]罗杰.审计实务.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03):116.[10]韦博洋,姚玥悦.银行部门去杠杆的进程、效果与展望[J].中国物价,2020(03):46-49.

[11]王连军.去杠杆化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J].国际金融研究,2018(10):55-64.

作者:张炯 李安琪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法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