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银行会计教学法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反映情况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宏观上,银行会计核算面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微观上,银行通过会计核算,既实现了银行的业务活动,同时也记载和反映银行的业务和财务活动情况。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是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活动的发生而发生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都会在银行会计账表上以货币形式得到反映,因而银行会计不仅能反映银行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情况,而且体现了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向和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经济联系。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考察,银行会计反映的内容,实质上是全面反映了全国的商品生产、流通和分配的综合情况。
2、会计核算过程和业务处理过程的统一性。银行会计部门是银行业务部门的每一线,其会计核算过程就是直接办理和完成银行业务以及实现银行业务的过程。因此银行的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具有统一性。
3、会计核算方法的特殊性。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因此会计核算在采用一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特殊方法。例如,银行的会计凭证采用单式凭证的形式,大量采用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正是银行会计的这种特殊性,使其既能适应银行业务处理的要求,又符合国家的有关财务制度。
二、现阶段高校《银行会计》实践性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由于《银行会计》课程的特点,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有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银行会计》课程属于专业主干课,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但目前《银行会计》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甚至有些高校没有开设《银行会计》实验课程。一些学校开展了《银行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大多浮于表面,《银行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深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2、硬件设施难以支撑模拟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由于《银行会计》课程从业环境的特殊性,构建校外实训基地非常困难,学生到一线的顶岗实习很难落实,这就需要在校内构建仿真的教学硬件,使学生在模拟教学环境中,锻炼必须的专业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内《银行会计》课程实训室的建设是一实践教学的有效保证。而从目前来看,在教学中硬件设施难以支撑模拟《银行会计》课程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例如,实验室的电脑因老化、配置低等问题使一些会计专业实习软件不能顺利运行。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将大量精力用于平衡专业利益,在某些单项项目,虽然是教学急需,但由于在决策过程中难以确定花落谁家而难以落实。不同专业各自为政,导致经济管理实验室追求小而全,同一学校在软件、硬件建设上重复购置,重复建设。各专业的竞争逐渐集中于对学校有限投入的争夺上,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容易导致专业间出现人为壁垒,实验室资源共享困难,协同发展更是难以实现。
3、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实习效果。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银行会计》课程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应该说,在《银行会计》课程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学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银行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银行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这样也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受学科师资和建设力度等方面条件限制,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程门数少、体系比较零散、专业间发展不平衡和因人设课等现象,制约了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这也影响了《银行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
三、加强《银行会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1、加强《银行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加强《银行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实践教学是适应《银行会计》课程自身特点的要求。《银行会计》作为一门会计学中的行业技能课,其业务性、操作性很强。《银行会计》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拥有一套规范的专业操作程序和方法,计算性和操作性很强。因此《银行会计》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银行会计的各项技能,培养其较高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的基础。
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或生存能力。就业能力的基础是具备目标职业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这是大学生保持就业能力的前提条件。而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特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专业能力之间存在差异,这是用人单位不愿意直接招收大学生员工的重要原因。以银行会计为例,有些学生在校缺乏基本的技能训练,在应聘时连假钞的基本辨别方法都不会,更谈不上毕业后立即上柜操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要求,需要对学生进行目标岗位导向的专业技能培训。
四、提高高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水平的建议
1、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应该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开始。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要增加,一方面要进一步突出职业技术课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课程中进一步突出实践环节的比重,并有效落到实处。这也需要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的学习其他院校的已经被证明成功地或行之有效的做法。
2、注重和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这就需要通过业务实践来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则应该了解各银行各具特色的会计工作特点,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既即讲授统一的会计制度操作规程,又要介绍各具特色的各银行业务操作。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而是应该突出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培训,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建立校银联合的卖习制度,定期安排教师到银行熟悉业务,及时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及新的规章制度,了解银行工作的实际操作情况,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3、强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应突出仿真性。要使银行会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步反映银行会计实务发展的动态,建立校银合作,让学生到银行去实习似乎能更好地解决教学实践的适应性问题。但是,由于银行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金融企业,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而且目前在银行建立实训基地,安排大批量的学生进入银行柜面实习不太现实,也与金融行业的安全要求相悖。金融行业的特征决定其实践教学的模式只能选择校内模拟,即在校内建立仿真课程的教学,依托会计实验室,开展《银行会计课程》模拟实习。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另一方加强实践教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面还要使学生掌握银行会计的各项技能,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实验室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本载体。大部分经济管理类高校都有实验室,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差异很大。应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银行会计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在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模拟实验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
4、充分使用实物凭证,进行直观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银行会计业务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使用实物凭证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实物让学生直观认识,动手操作。为了使实物教学更接近银行实际业务,应该尽量从银行购买真实的银行会计实习材料,如银行传票、存款凭条、取款凭条、总账、分户账、日计表、日结单、各类委托书以及托收承付凭证等,要与银行实际所用的一致,而支票、本票、汇票等存在安全隐患的票据则使用票样。近年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涉及到各行各业,银行会计方法,业务种类,使用的票证账册等都有所改变,尤其是实行电子联行后联行往来业务与以往有较大变化,针对这些情况要及时更新卖习材料,淘汰原有凭证中废旧过时的凭证,保证学生所掌握的银行会计的知识技能不至于陈旧过时。综上所述,《银行会计》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摒弃陈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拓展新路,努力开创《银行会计》实践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