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对银行会计财务问题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对银行会计财务问题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对银行会计财务问题的研究

一、国内外银行会计和监管的现状

国内银行会计和银行监管的现状

1.国内银行会计。

伴随着国内金融业的飞速发展,银行会计发生了根本变化,银行会计准则朝国际化方向迈进。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银行会计标准从注重金融业务的特殊性转向注重一般性,实现“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转变;会计处理重心从表内业务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并重;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披露转变为纳入表内核算;处理方式从以手工方式为主到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为主,会计信息化、系统化程度日益提高;银行会计职能从服务管理需要到投资者利益保护与服务管理需要并重,银行会计思想由“工具论”向“管理论”转变,银行会计管理模式从分散化向扁平化、集约化方向迈进。同时,实践也证明当前银行的融资节奏、公允价值和贷款减值准备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并不明显,会计准则制定者的独立性意识反而在日益增强。

2.国内银行监管。

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接管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主要负责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由此我国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一行三会”分工的金融监管体制。同时,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银行业法律框架体系初步形成,银行监管目标、手段、内容逐渐明确,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探索和实践逐步展开,包括: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压力测试评估银行体系风险等措施稳步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不断完善,留存资本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动态拨备制度、杠杆率监管制度被引入和实施;强化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监管,要求大型银行计提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推进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房地产等信贷政策,防止风险的跨境、跨业传染,强化跨市场的风险隔离机制建设,加强跨境业务风险监测和应对,同国际同行开展监管合作;快速推进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组建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完善协作机制,监管成效日益显现。

二、银行监管规则同会计准则协调问题

(一)监管规则同银行会计准则的异同

1.不同之处。

一是性质不同。银行会计准则是一种核算方法,银行监管规则则为一种监管方法。二是目标不同。银行会计使用的是会计语言,准则制定机构往往坚持独立性,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透明性、中立性,而银行监管则更多考量风险,要求金融机构发展业务保持足够的审慎性,维持稳定经营,防范和化解风险。三是服务群体不同。银行会计主要服务于政府、税务机关、股东、债权人等,而银行监管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银行监管者,而且其他对象的范围亦较宽,不限于前述主体。

2.联系之处。

国内外银行会计的改革同银行监管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伴而行的。完善的会计准则是银行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之一,银行会计准则已成为了监管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银行会计准则改革必然引起我国银行财务数据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银行监管指标的计算,致使银行会计准则改革充分考虑和体现审慎监管要求,银行会计准则的审慎性、前瞻性得以提升。

(二)加强协调加强协调,构建适应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银行会计业务处理体系。

强化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规则的相互协调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为完成两者的协调对接,在宏观层面上,一方面,要继续推进IASB进行治理结构改革,积极吸收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成为正式会员,以便各利益方广泛参与到全球单一一套会计准则制定之中来,要正视会计环境的变迁,积极修订概念框架,并将银行监管机构作为重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一;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应当强化与会计准则协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执行成本。在微观层面上,必须重构适应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银行会计业务处理体系。一是填补监管真空地带的会计处理规范,解决票据、理财等业务会计处理“去表内化”的制度漏洞,正视公允价值,为模型设计提供更明确的规范,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二是规范资本标准,丰富资本补充渠道,极力发挥资本吸收损失“逆周期”效果,推进资本创新和协调,消除资本套利空间;三是遵循成本效益比最优、确保风险可控的原则,探索资产减值计提新模型和新方法,以满足监管需要,体现监管实质。

三、银行会计分析和监督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会计深受一般会计理论的框架桎梏,重反映、核算,轻分析、监督,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上述不协调和不平衡性集中显现,倡导和推崇基于宏观性、前瞻性的会计分析和监管被置于更为关键的位置,成为亟需迫切推进的工程。

1.构建银行风险预警和有效控制的会计框架。

要基于现实,完善银行风险管控体系,逐步将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要风险因素纳入银行会计分析预设和全面管理框架之中,科学设计风险预警指标和模型,建立和完善银行风险会计预警系统,并透过收集和整理市场、行业等数据,跟踪和分析会计报表和相关资料,诊断危机的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系统性、前瞻性和预测性作用,实现识别、规避、抵御和消除危机的目的。同时,要依托《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质量、数量、可比性等的具体要求,整合和设计过渡期重要风险管控安排,增加融资、信贷、理财压力测试和敞口调整,充实和配置更高级别资本金、缓冲和补充指标,合理资产配比,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杠杆运用和盈利创造能力。

2.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的工作机制。

银行在接受有关部门监管时,时常会遇到重叠监管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法规授权监管范围没有彻底厘清,另一方面则是监管信息不公开、监管结果不共享所致,同时也存在监管缺位的情况,因此,要积极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的职责分工,完善部级联席会议机制,做好监管信息的公开和沟通,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3.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要加强诚信文明建设,针对会计造假、违规放贷、违规理财等行为,要广泛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快捷媒体平台,举全社会之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补充作用,督促银行合规经营,积极开展会计风险文化建设,提升会计自律和自省动能。

四、银行社会责任会计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提高,诸如:环境与资源问题、社会诚信缺失、劳动者安全及健康隐患等问题接踵而来,加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业诚信大讨论,金融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历史日程,银行社会责任问题越发显得重要,从会计的角度研究银行社会责任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一)界定银行的社会责任内涵

银行社会责任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和业界仍未对银行社会责任定义形成统一看法,但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银行社会责任的内容指向,对进一步探寻其本质和标准具有重要价值。

(二)做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顶层设计

做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顶层设计,探索构建银行社会责任会计指标及评价体系,要由政府主导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进程,要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与格式,重点就信息披露形成统一标准,提升信息的可比性。银行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企业,可以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并参考“赤道原则”,从投资者、员工、客户、政府、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文化的责任等不同纬度,科学设计具体量化指标、权重及评分标准,保证样本数据获得的公开性和可得性,以构建银行社会责任会计指标和评价体系,同时,要完善激励和约束配套机制,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创设良好的环境,鼓励银行积极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五、银行会计发展战略问题

1.国际监管规则的变化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对以往资本金标的、资本质量、流动性指标以及杠杆率作出了修订,宗旨是提高银行业自身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目前,中国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均超过《巴塞尔协议Ⅲ》所规定的下限,中国已走在了《巴塞尔协议Ⅲ》之前,新规在短期内对中国银行业资本要求影响不大,然而,单靠留存利润补充资本的模式已经越走越窄,资本来源多样化困境正面临着考验。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规定,银行按减值准备对贷款总额2.5%的比例计提拨备,这一动态拨备新规的实施,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因为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较低,其放贷能力会受到较大影响,资产定价压力将加大,净息差水平可能进一步收窄,从而影响盈利能力和水平。《巴塞尔协议Ⅲ》代表了国际银行监管趋势,强化资本约束已成为了普遍共识和方向。总之,新监管规则将会对银行的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盈利结构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银行战略发展方向。《巴塞尔协议Ⅲ》明确了资本约束机制将在未来日益强化,也就意味着仅靠存贷款利差,以规模换效益的高资本消耗型扩张业务模式将难以为继,预示着我国银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且转型势在必行。因此,我国的银行必须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积极提升参与全球开放竞争的融入度,在金融制度安排和革新的前提之下,积极转变经营理念,重点从经营模式、资本配置、客户发展、产品设计、收入结构、服务深化、信息披露等多环节着手,适应综合化经营要求,积极调整市场营销取向,全面提升零售业务竞争力,大力发展批发业务和中间业务,提升中小企业、私人客户专属服务层次,丰富产品内涵,抑制信贷扩张冲动,走资本节约型发展之路,以有限的资本获取更高的收益,推动我国银行业的转型跨越,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3.银行会计改革和发展战略。

(1)在准则制度方面,要顺乎国际潮流,积极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加快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步伐,同时也要深刻认识银行业的特殊性,积极顺应审慎监管的战略需要,推进银行业同一般企业会计准则的融通,减少准则的特殊保护。

(2)在管理体制方面,要完善银行会计运营管理体系,统一会计作业标准,强化流程控制,要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统一法人会计集中管理体制,借助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核算、事后监督、报表编制、档案保存”法人统一控制。

(3)在管理手段方面,要拓展计算机网络、信息集成技术在银行会计系统中的运用,优化流程再造,大力推进现代化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支持实时动态控制,实现快速自动响应,要完善会计信息数据库管理,充分利用会计风险评级模型,辅助风险管理决策和资本管理,加速会计业务处理和管理无纸化、电子化、智能化进程。

(4)在管理方式上,要深入运用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先进管理理念,开展作业成本核算,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实现会计流程和业务流程有机融合,要深化推进资本管理、价值管理、流动性管理,做好未来财务的规划和展望。

(5)在内控文化方面,要健全会计风险管理机制,明确掌握风险要点、薄弱环节和操作规范,及时发现和应对问题,同时,加强风险警示教育、培训及交流,强化风险防范理念,营造会计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6)在国际沟通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会计准则与银行监管的融合事务,加强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和沟通,为国际金融会计改革朝着有利于金融稳定的方向发展而努力。

作者:敏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