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议银行会计的非现场检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议银行会计的非现场检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议银行会计的非现场检查

一、会计非现场检查现状

目前,银行已经制定了自身会计现场检查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为非现场检查实施奠定了制度基础;稽核和柜面监测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柜面操作的规范性;利用数据模型非按季度开展非现场检查,促进了非现场检查的常态化;明确检查内容和标准,规范检查底稿和报告形式,使非现场检查规范化;注重与现场检查的结合,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减少低效重复检查,节约检查成本;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跟踪监测,督促被查机构的整改进度。会计非现场检查借助科技力量和系统优势,加强了现场检查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了检查体系,增强了风险防控水平。

二、实施会计非现场检查面临的障碍

会计非现场检查无疑在逐步推进,但在实施过程中,非现场检查总体上仍发展较慢,有效性不足,在管理机制、制度建设、体系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缺憾,制约了非现场检查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一)管理机制层面

第一,组织管理体制。随着检查工作在深度上的不断挖掘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暴露出非现场检查队伍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虽然设立非现场检查岗位,但大部分为兼职且不能满足检查工作需要,导致疲于应付,检查质量不高;二是非现场检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非现场检查方式、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缺乏专业化和集约化,没有起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三是分行间非现场检查工作推进和深入程度不同,发展不平衡,好的做法经验不能及时交流,不利于全行非现场检查水平的整体提高第二、激励约束机制,目前、对非现场检查工作的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定性分析;检查频率;问题数量等较低层面、而对研究开发非现场检查模型;挖掘深层次问题等层面的考核难以实施、非现场检查工作质量与检查人员绩效挂钩情况更无从谈起、难以激发非现场检查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已经成为制约非现场检查发展的软肋。

(二)制度建立层面

尽管各级监管机构;上级行在积极推进非现场检查防范操作风险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非现场检查的应用、但是与现场检查相比、非现场检查的管理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应用程序开发;检查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在一些机构还存在重视不够;推进乏力的现象,非现场检查仍然作为现场检查的补充、缺乏应有的生存和发展“土壤”、会计及柜面业务非现场检查的可持续性被大打折扣。

(三)技术运用层面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数据集中于省行甚至总行层级、且成为发展趋势,分支行调阅系统数据权限受限、无法实时掌握被监管机构的经营;管理;操作的状况、降低了借助技术手段实施检查的效能;数据资源受限、不能实际运用数据模型、影响到对模型数据的理解、核查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同时不利于会计非现场检查数据模型的创新。

三、发展会计非现场检查的几点建议

如何进一步提高会计非现场检查手段的应用、紧紧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不仅是检查工作的迫切需要、更主要的是防范案件风险的迫切需要、是业务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必须破除非现场检查发展中的种种阻碍、加速对非现场检查工作研究;开展和应用、发挥其风险识别和评价的作用,考虑目前根除上述阻碍因素尚需时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非现场检查还不能替代现场检查、因此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克服和预防非现场检查的局限性和制约因素、实现非现场与现场检查并重的“良性循环”。

(一)完善考评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是促进非现场检查发展的关键,非现场检查工作涉及业务范围广;挖掘问题层次深、需要全面的业务技术、是实现风险管理科学化;促进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必须配以相应的考评机制,一是建立工作机制,管理层面要将非现场检查工作的重点内容;阶段性检查内容进行全面安排、将非现场检查的实施过程;频率;覆盖范围;问题性质;检查方法和检查有效性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确保非现场检查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励非现场检查人员学习业务;创新检查方法、对能够挖掘深层次问题;研发数据模型;检查发现重大风险问题的人员、明确奖励措施和晋升机制、调动非现场检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高素质的非现场检查人员队伍

非现场检查并不排除主观判断、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种检查的“艺术”,虽然一个合理的检查总是希望能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估、但实际上检查过程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检查者的分析判断水平至关重要,检查人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善于在消化分析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一个训练有素的非现场检查人员、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弥补分析手段的局限性、防止评价偏差,非现场检查人员如果既不专业、又不全身心投入、只是机械地履行检查程序、就不能有效地发现问题、整个检查分析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要打造高素质的非现场检查队伍、一是要配备高素质;有眼光;有大局观念的人员、切实保证人员数量和素质与业务的发展相适应;二是应加强非现场检查人才的培养、培养他们学习新的银行业务理论和实务、培养他们掌握新的风险防控前沿理论、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态、适应工作需要;三是建立非现场与现场检查人员流动机制、便于互相学习和相互借鉴,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到位、应重点防止素质不到位的问题。

(三)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检查技术含量

在技术层面、尽快完善改进以电子化;网络化为基础的数据提取平台、随时满足非现场检查的要求;创新检查数据模型、为现场检查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提高检查的科技含量、减轻检查人员的负担、使其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注业务运行中的风险性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四)实现非现场与现场检查的协调配合

要充分发挥非现场检查的作用、善于利用非现场检查分析结果、分门别类进行审查;分析和监督、关注设定的有关指标指导线’预警值,是否被机构突破,对于其中的风险苗头和问题倾向、要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必要时采取现场检查核实、迅速制定相应的挽救措施和做出必要的决策、消除风险隐患,非现场检查好比“雷达站”、要通过翔实的分析、明确现场检查的重点对象和重点领域、为现场检查提供线索、提高现场检查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现场检查要进一步深化;验证和落实非现场监管意见和结论,通过非现场与现场检查的密切配合、实现检查资源整合、共同提高银行有效监督的能力。

(五)实现会计非现场的常态化管理

非现场检查尚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检查时间;频度不规律、检查模型少、发现问题针对性差、对现场检查指导性不强,要将非现场检查纳入日常管理范畴、实现常态化、需要增强敏感性、关注业务发展方向、加强经常性项目监测、针对重点风险点和普遍性问题、开展专题项目检查、及时发现新业务;新产品带来的新的风险点、采取措施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最终达到非现场检查工作的规范化。

(六)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现场检查分析办法

将一系列科学分析方法引入实践、综合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较研究,如在分析中将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相结合,要对其在同类组的位置进行横向分析、对其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纵向分析,对情况复杂;难以识别的银行机构、要建立非现场分析会制度、通过非现场和现场小组成员集体会诊、提高诊断质量。

作者:张俊莉 单位:河北建行会计结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