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严寒地区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优化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严寒地区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优化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严寒地区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优化设计

【摘要】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设计上还存在设计理念不完善、参考户型缺失、不注重地域性设计等诸多问题。因此,深化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优化设计对提高保障性住房居住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东北严寒地区保障住房设计有其自身的地域性特征,本文以长春市保障性住房为例,对其内部空间进行设计研究,为严寒地区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设计提供了相关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严寒地区;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优化设计

引言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但由于保障性住房自身的特殊性,使保障性住房设计存在诸多难点,导致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设计速度过为缓慢,居住品质无法保障。保障性住房属于小面积户型,多为一梯多户,普遍存在通风差、朝向差的问题。其受众人群属低收入家庭,居住需求具有特殊性,对住房内部空间的需求有别于其他家庭。同时,因严寒地区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的差异,保障性住房内部空间设计有所不同,设计中应考虑到地域性对居住空间的影响。

1长春市保障性住房设计控制因素

1.1长春市保障性住房面积限定

目前,长春市保障性住房设计按照《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导则(试行)》中规定的标准执行,其中对各套型总建筑面积及套内基本空间最小使用面积进行了限定。要求30型总建筑面积为每户30~39m2,居住空间1-2个;40型总建筑面积为每户40~49m2,居住空间2~3个;50型总建筑面积为每户50~59m2,居住空间3个;60型总建筑面积为每户60~65m2,居住空间3个。对于套内基本空间最小使用面积的规定为:30~60型均为双人卧室≥9m2,单人卧室≥5m2,起居室≥10m2;30型厨房≥3.5m2,40~60型为≥4m2;30型、40型卫生间≥2.5m2,50型和60型为≥3.5m2。

1.2地域性对居住需求的影响

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平原腹地,四季变化明显,温差大,居民家中保暖衣物多,对存储空间需求大。作为典型的严寒地区,长春市冬季寒冷,保障性住房普遍采用暖气片进行采暖。因地域性,长春居民有冬储菜和腌渍咸菜的习惯,冬储菜和腌渍会散发难闻气味且要求低温保存,所以居民多将其放于阳台或走廊。

2设计原则

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是面向低收入家庭的,根据家庭构成可将入住保障性住房的低收入家庭划分为三种,核心家庭、残疾人家庭和老年人家庭。保障性住房因面积有限,在设计中受诸多局限,然而为了让受众人群切实体会到居住的愉悦感和舒适性,设计中必须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在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到严寒地区对空间设计的影响还要充分考虑到各类家庭构成对居住的需求,从实际出发精准的把握有限的空间尺度。

2.1舒适性设计原则

2.1.1空间性与舒适性

保障性住房多为一梯多户,对室内采光和通风都有一定的影响,设计中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房间的日照是充足的,同时门窗洞口的开洞位置要保证室内有穿堂风。另外,应多采用像推拉门、矮墙等软性隔断、增强私密性。

2.1.2生活行为与舒适性

在保证使用空间基本尺度的基础上,尽量使空间能满足家具的多样化布置。在有限的范围内合理压缩空间,增加室内储存空间,使空间利用率达到最大,更好的满足住户的居住舒适度。

2.2无障碍设计原则

入住长春市保障性住房的低收入家庭中有很大一部分家庭有老年人或残疾人,因此要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建造时为安装无障碍设施预留空间。空间尺度要便于居住者使用拐杖和轮椅、电源和插销的安装要便于使用、室内照明要充足且尽量不设置地面高差。对于客厅应保证面积,对于卧室要保证南向,尤其在受光面不足时,至少保证卧室有好朝向[1]。

2.3节约性设计原则

空间的节约性设计主要从空间整合、组合式家具及零散空间利用三个方面进行。①套内空间尽可能多的赋予空间功能,为家庭功能的可拓展性提供方便;②充分利用零散空间进行收纳,达到节约空间的目的。

2.4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核心家庭。这种家庭构成基本每20~30年变换一次生命周期,从成家、养育、瓦解或聚合到年老至少要经历四个变化周期。每个周期的变化都会影响核心家庭生活模式及居住需求的不同。入住保障性住房的核心家庭往往没有更换住房的能力,这就要求保障性住房在有限的面积中能够适应入住者家庭结构的变化。保障性住房的适应性主要是由空间的灵活性来体现的。空间的平面布置应根据家庭各周期生活方式和家庭构成的多样性进行调整,从而满足居住家庭的个性化需求[2]。

2.4.1平面多样性

为达到空间平面的多样化,保障性住房可选用框架体系,套内空间能根据不同家庭生命周期进行适当调整,在降低建筑成本的同时也满足了居住者的需求且便于保障房后期向商品房的转型。

2.4.2空间分割

借助结构形式对空间多样性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变更空间施工周期相对较长、便捷性相对较差,不便于短期、快速的对空间进行调整,这时就需要配合更灵活的分割空间方式。可定位厨卫空间,其余空间采用开敞式大空间,住户可根据需要用隔墙、家具、帘幔来实现空间的分割。

2.4.3中性空间

相邻空间可预留多门洞,作为拓展空间,根据居住者实际需求调整空间用途。

3设计方法

3.1合理组织内部交通空间

保障性住房因面积限制,常出现流线交叉和流线穿插空间两种问题。在设计时应注意避免主人流线与客人流线重叠及流线设计不利对私密性的影响。同时,应避免流线对空间的分割,保证空间的完整性。

3.2合理设计门窗洞口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洞口设计不单单只满足通风、流线的需求,还要考虑家具的摆放及空间的灵活分割。另外,可借助在墙体上开设高窗来连通空间、增加采光、加强视线。

3.3强化无障碍空间设计

3.3.1门厅

门厅空间不易设置高差,应安装无障碍扶手且近地处要有充足照明。

3.3.2厨房、卫生间

厨房和卫生间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安全性,安装足够的扶手和坐凳、外露直角做倒角处理、地面做好防滑、地面不设高差。空间尺度应便于轮椅回转,缩短操作距离。

3.3.3起居空间

起居室、卧室、餐厅内的家具摆设均应便于轮椅者使用,居室内要有充足的照明、通风,地面材料安全防滑。各空间在平面布局时,应加强各起居空间联系,便于护理人员观察、照顾。

3.4强化服务

阳台设计受地域性影响,居民对服务阳台的需求十分迫切。设计时应尽可能多的设置服务阳台来满足居民晾晒、冬储、腌渍的生活需求。3.5设置多功能空间低收入家庭多带同住情况较多,不同年龄的居住者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为更好的满足家庭各成员的居住需求,应在空间内设置多功能空间。然而,因保障性住房受到了面积的限制,因此在解决多功能空间的问题上,可多采用飘窗、阳台、拉门等方式来扩张功能区,从而更好的满足家庭不同年龄、不同家庭周期对空间的需求。

4套型设计

4.1套型一

为适应在不同家庭周期中家庭成员对居住需求的改变设计出套型一。该套型可根据居住需求的变化衍生出多种平面形式。平面形式一为一室一厅,适用于家庭周期中的成家阶段,家庭结构以夫妻二人为主,如图1(a)所示。随着家庭周期的改变,家庭成员增加,此时家庭周期发展为养育阶段,家中对卧室的需求增加。为满足多人口对多卫生间的需求,可将平面形式一内的独立卫生间改为干湿分离式卫生间将北面的餐厅分割为小卧室和餐厅。随后,家庭周期将进入成长和扩张阶段。此时,子女需要有独立学习和休息的空间。为此,扩大北面卧室面积,将餐厅功能与客厅功能进行合并,从而为子女提供独立空间。扩大后的北向卧室既可作为单人卧室兼书房如图1(b)所示也可作为子女成家后的双人卧室。部分家庭还存在户代际数大的情况,此时可将南面改为两个卧室,为多人口家庭提供多床位,并满足家庭成员的私密性需求。

4.2套型二

该套型适用于老年人家庭和残疾人家庭。多数老年人和肢体有残疾的残疾人都需要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工具才能行走、活动,轮椅是对使用空间要求最高的一种,因此,该套型以居住者使用轮椅为前提进行设计。设计中主要满足轮椅使用的回转空间,设置直径1.5m的轮椅转弯空间及850m的过道空间(图2)。设置单一流线、室内无障碍设施(包括扶手、灯光、语音提示、零地面高差等),便于居住者行动。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教学研究课题项目(院教字20160011;GH170943)。

参考文献

[1]催东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宅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19~26.

[2]聂兆征.当前我国新式院落住宅研究[D].统计大学,2006:32~42.

作者:王乔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