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深基坑支护优化设计监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深基坑支护优化设计监测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深基坑支护优化设计监测

关键词:深基坑;优化设计;监测 

1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为一栋26层商办楼,带两层地下室。地下室基坑形状近矩形45.80m×48.30m,其北侧深9.40m,南侧深10.20m。基坑东、南及西侧距离红线较近。其东侧和南侧为一层厂房。西侧为已建的18层住宅楼及地下室,最近距离约13m。

2工程地质情况

本场地地层主要由新近堆积的填土(Q4ml)、第四系上更新统(Q3pl+al)冲洪积成因的粘土、粉质粘土等组成。场地各土层的组成及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本场地中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①层杂填土中。地下水水量、水位的变化幅度受天气影响明显,在丰水期地下水位较高,最高可达地表,水量中等;枯水期水位较低,部分地段无地下水,水量贫乏;最大变化幅度约1.5m。

3支护设计

3.1支护型式选择

由于该基坑不具备放坡条件,不能采用土钉墙支护;且地方政策不允许支护结构出红线,锚杆在本基坑支护中不能使用。本基坑平面尺寸较小,形状接近于正方形,因此采用灌注桩加水平斜支撑是较为合理的支护型式(见图1)。支护桩采用旋挖桩,⌀900@1800,嵌固段长度大于8m。

3.2优化设计

在初步设计时采用两道水平斜支撑(见图2)。经计算,坡顶最大水平位移约为12.7mm。该方案安全性较高,但对施工影响较大,工程造价较高,施工周期较长。最终施工图改为一道水平斜支撑。开始时水平斜支撑布置在-2.5m处,并且布置一道腰梁,后为了控制桩顶水平位移,把水平斜支撑上移布置到了冠梁处(见图3)。经计算其坡顶最大水平位移约为18.4mm。最终方案更加简单,对施工影响相对较小,降低了工程造价,极大地缩短施工周期,但坡顶位移相对较大。为保证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在场地允许的南侧、西侧和北侧增加了拉锚桩,作为冗余设计。同时要求在底板浇筑时,将筏板与支护之间的空隙用同标号混凝土一起浇筑,即相当于在底板处形成一个支点,可有效控制支护体系变形。

4监测分析

4.1监测方案

为了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本基坑监测布置了坡顶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支撑内力监测、立柱沉降监测以及周边建筑物竖向沉降监测。布置坡顶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11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5个,支撑内力监测点11个,立柱沉降监测点2个,周边建筑物竖向沉降监测9个。

4.2水平与竖向位移

冠梁顶部的水平与竖向位移值均较小,其中冠梁顶部的水平最大水平位移为16mm,最大竖向位移为3.3mm。均比理论计算的桩顶位移量要小。

4.3深层水平位移

CX3、CX4桩深层水平位移曲线见图4、图5。当开始挖土时,桩顶位移逐渐增大,并沿深度方向呈近似线性关系。基坑开挖接近底部时,桩顶反方向小幅位移,桩顶以下5.0~6.0m位置的位移量增大,位移曲线近似弓形。其中CX4最大位移为20.17mm,最大侧位移约为基坑深度的0.2%。换撑之后,桩顶约束消失,桩顶位移明显增大。南侧CX3点换撑位置以上位移相对平缓,桩顶位移量达24.26mm;西侧CX4点换撑位置以上位移急剧增大,桩顶位移量达42.97mm。造成桩顶位移不同的原因,是由于西侧中间距离红线较近,无法施工拉锚桩,而南侧中部施工了3根拉锚桩。监测结果表明必要的冗余设计,可有效地减小坑顶位移,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4.4轴力

支撑梁内力变化曲线见图6。从曲线中可发现,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支撑梁内力逐渐增大。实测最大内力8496.10kN,最小4105.70kN,均在支撑梁承载能力设计值范围内。采用启明星软件计算的最大内力3047.9kN,最小2251.6kN。实测支撑梁内力比理论计算的轴力要大1.57~3.14倍。

4.5周边建筑竖向位移

本基坑西侧已建的18层住宅楼及地下室,其底板标高与本基坑开挖深度标高基本一致,未布设监测点。紧邻基坑的围墙竖向位移量较小,至换撑时,最大沉降量仅为9.10mm。

5结论

在深基坑支护设计时,当周边环境简单,可以适当允许支护结构发生较大变形,从而对内支撑进行优化设计,如减少内支撑道数、调整内支撑的竖向位置、增加拉锚桩等冗余设计。通过施工过程的监测分析,本基坑顶部水平与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量均未超过预警值,紧邻基坑的围墙竖向变形量也较小,与最初设计值基本一致,满足了施工的要求。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周期。拆换撑后,支护体系会发生较大变形,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设计时增加冗余设计、施工中做好应急处置措施等。

参考文献:

[1]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3]周香莲,王建华.北仑电厂循环水泵房基坑监测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6,28(增刊):1802-1805.

[4]龚晓南,杨仲轩.岩土工程变形控制设计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作者:邓祖保 季郑杰 孙丽 单位:安徽工程勘察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