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铜板带轧机轧制线楔块设计优化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铜板带轧机轧制线楔块设计优化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铜板带轧机轧制线楔块设计优化探析

摘要:介绍了某4辊铜板轧机轧制线楔块设计优化,着重从配合精度、制造和装配的成本和效率等多方面对楔块结构进行优化,对以后施工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铜板带轧制;轧制线;效率

轧制线调整装置是轧机本体中至关重要的机构之一,现代4辊铜板带轧机大多都采用斜楔式轧制线标高调整装置,其功能是对轧辊辊系辊径使用并磨削后进行有效补偿,通过该结构,可连续调整到使用的工作范围内,同时为换辊提供间距[1]。铜轧机通常设计的斜楔为整体式,整套轧制线调整装置安装在操作侧、传动侧机架窗口下部,在进行换辊操作时,需将轧制线装置落至最低位,下辊系随即可延机内导轨抽出,待换辊完成后,恢复至工作位置。

1轧制线调整装置的结构形式

轧制线调整装置主要由上楔块、下楔块、螺母、丝杠、驱动装置等几部分组成(图1)。整套装置设置在机加窗口底面上,自下而上依次设计为下垫板、下楔块、上楔块,其中下楔块内设计有螺母,在传动侧、操作侧中间设置一根丝杠,该丝杠在操作侧、传动侧分别设计为左旋和右旋,通过机架传动侧的驱动装置带动丝杠做旋转运动,下楔块中的螺母轴向移动,上、下楔块之间互相作用,将轴向运动转化为上下运动,进而实现轧制线标高的连续补偿。通过以上描述,可以得出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2]:(1)在斜楔倾角的作用下,其产生轴向拉力,即丝杠轴向受力,丝杠螺母的传递精度相对较高;(2)采用滚动螺旋,内摩擦消耗降低,机械效率显著提升;(3)该结构充分利用了机架内部空间,可以使斜楔的轴向尺寸加大,使轧制线的上下调整范围增大。

2上楔块的结构设计优化

该结构优点众多,故被广泛用于铜板带轧机设计中。但由于整套调整装置调整精度高,故对总装精度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传动侧与操作侧的上楔块的上表面,一般装配大纲要求:“装配后应保证M、N面分别水平,且同时保证图1中M、N两顶面在同一水平面内,允差0.05mm”,这就对整套装置内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提出了很高要求。由于该结构存在多处重要配合尺寸,如轧制线左右两侧与机内导轨的滑动配合(图2中箭头A标注处所示);上下斜面之间的滑动配合;上楔块与导轨止口面之间需贴实(图2中箭头B标注处所示);丝杠与螺母之间的配合精度等,这些精度的累加,最终决定了整套轧制线装置的装配精度。然而在装配过程中,由于各零部件之间加工误差的累加,常常会造成机内导轨与上楔块箭头B标注的配合处的两处加工面不共面,加之箭头A标注处上楔块与机内导轨有滑动配合间隙。由图1可知,通过弹簧使机架内档面与上楔块贴实后,由于斜面的相互作用,会造成M、N面水平度均超差,这就需要通过钳工分别配研M、N两个面来满足质检大纲要求。现有的上楔块设计图纸如图3所示。为了保证等高,需研磨整个加工的上表面P面,该面往往研磨量会在0.1mm以上,不仅会降低原有的淬火层厚度,还会大大降低装配效率(正常研磨1个楔块表面每下0.1mm量需要1个人2天)。通过分析发现,基于M、N两顶面水平度超差问题,为了减小研磨量,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调节局部配合来微调M、N两顶面的高度,待单个水平度调整完毕后,再对两顶面实施局部研磨,以满足最终质检大纲要求。因此,提出在图4所示的Q面增加铜滑板,这样不仅能够降低Q面与导轨面的磨损,同时在装配中可根据装配后的累计误差加垫调节Q面接触,以保证图1中M、N两顶面分别满足质检大纲要求的水平度允差,上楔块两翼增加铜板(图4),并在铜滑板滑动面增加相应油槽。对于通常采用的上楔块设计,上表面N面图纸标注平面度一般在0.025mm以内,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基于从加工效率和装配效率入手,提出对上楔块结构设计进行优化。通过轧制线实际工况可知,上楔块与下轴承座柱面垫接触为一条线接触,故可优化上楔块的上表面为一条宽160mm高15mm的通长加工面,上楔块顶面更改后如图5所示,以保证精度检测和使用接触要求。上楔块和下楔块的受力情况如图6所示。轧制力P的受力分析:P=Ncosα=N'cosα(1)f=f'=μN=μN'(2)其中,P为轧制力,N、N'为上下楔块垂直分力,α为楔块夹角,f、f'为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从图6中不难发现,上楔块上表面结构的更改并不会对上、下楔块的受力情况产生影响,两种结构的受力条件完全一致。因此,该设计优化方案可行。

3结束语

随着有色金属加工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于制造周期和制造成本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常用的铜带轧机,本文提出了对轧制线调整装置中上楔块的结构局部优化,可大大降低楔块的加工成本,同时提高了楔块的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该设计方案为轧机轧制线调整装置结构优化提供了一种思路,对今后轧机设计优化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武,莫军晓,赵晓飞,袁辉,王江.斜楔式轧制线调整装置新结构的计算实例[J].重型机械,2015:

[2]王怀玉.大调节量斜楔式轧制线调整装置结构探讨[J].有色金属加工,2009(1):

作者:牛文强 胡要强 单位: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