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能源敞篷车车身设计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能源敞篷车车身设计优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能源敞篷车车身设计优化

摘要:新能源软顶敞篷车个性化十足、充满时尚感和科技感,广受年轻人青睐。软顶敞篷车车身上缺少B柱和C柱结构,整车结构强度与刚度相对较低。针对软顶敞篷车车身结构对整车性能及安全性影响问题,本设计通过对某款小型新能源软顶敞篷车车身结构进行系统优化,并结合CAE分析、碰撞试验等验证,总结了敞篷车车身开发技术方法,为敞篷车开发提供设计借鉴。

关键词:敞篷车结构设计碰撞刚度分析优化

1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敞篷车的时尚化、潮流化、个性化和酷炫化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敞篷车车型缺少B、C柱,采用自动折叠篷盖代替硬顶车顶,结构也更加复杂[1],一体性较差。敞篷车对车辆性能和安全性要求更高[2]。目前车身结构技术及乘员保护技术尚未成熟。李磊等[3]利用杠杆原理对敞篷车车身结构分析,找出最优的碰撞载荷传递路径。王钲强等[4]使用CATIA完成了四门敞篷车的车身设计,满足了四门敞篷车对车身结构和强度的难度要求,并进行了实车验证。本论文通过对两座小型新能源座敞篷车白车身模态、刚度、强度、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建模分析以及整车实车验证,为小型新能源敞篷车车身结构设计提供了一套可靠的设计方法。

2小型新能源敞篷车车身结构特点

为保护动力电池和合理布置整车载重,小型新能源敞篷车动力电池一般安装于车身中部位置,而这也让整个车身下部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为确保足够的成员空间,小型新能源汽车的前/后悬都设计得较短,在发生碰撞时,碰撞力传递、溃缩变形和吸能性能等方面表现较差。且其白车身上体为“敞开式”的结构设计,如图1,A柱与B柱上端是“断桥式”结构,其能量传递路径是断开的,能量无法从A柱上端向车后传递,需下车体结构承担更多的碰撞能量传递和吸能作用。

3小型新能源敞篷车车身设计基本要求

小型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结构设计需满足模态、刚度和强度等静态性能以及国家汽车行业相关的动态性能及法规要求。如GB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成员保护》、GB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乘员保护》、FMVSS-208《乘员碰撞保护》、GB11552-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GB14167-2013《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等。

4小型新能源敞篷车静态性能分析及优化

4.1车身模态分析及优化

结合小型新能源敞篷车结构特点、整车性能指标以及对行业敞篷车结构对标分析,设定了敞篷车车身扭转模态>22Hz,弯曲模态>25Hz和前舱横摆模态>75Hz。因敞篷车上车体为“敞开式”的结构,车身抗扭转/弯曲加强结构主要在两侧门槛上,如图2(a)所示,并在动力电池正下方增加“X”形构件(b),其通过螺栓与车身连接。经CAE仿真分析,各模态指标均满足目标要求,如图2(c)及表1所示。

4.2车身强度分析及优化

车身强度即发生碰撞时车身抵抗变形的能力,车身强度不足时将导致车身发生开裂、断裂、塑变及压溃,使车身丧失安全使用功能而无法保乘成员安全。小型新能源敞篷车受车内空间需求、动力电池的布置及“敞开式”车身结构等因素影响,为保证车身强度,内部结构件采用了大量的高强度钢板(强度>1200MPa)。如图3所示,车身门框前/后转角处应力最大有138MPa(侧围外板材料>145MPa),车身结构强度满足设计标准要求。

4.3车身刚度分析及优化

车身刚度即车身抗变形能力,与整车耐用性、安全性、舒适性、驾驶性能等息息相关。结合新能源敞篷车性能定义要求,根据其车身结构特点,设定了刚度性能指标:扭转刚度>8500N·m/deg、弯曲刚度>7500N/mm2。对标行业敞篷车车身结构,在动力电池正下方增加“X”形构件,CAE分析如表2所示,整车刚度满足指标要求。

5小型新能源敞篷车动态性能分析

5.1GB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成员保护》分析

小型新能源汽车整车尺寸小,为保证更大的乘员空间,牺牲了其前/后悬的长度,而前悬长度又直接决定汽车正面碰撞吸能空间,影响整车正面碰撞性能。为解决正面碰撞问题,设计了三条传力路径的三级传力车身结构,如图4所示。路径①纵梁作为主要传力通道,碰撞后第一时间有效地将碰撞力传递至门槛边梁。路径②副车架上设计一个吸能横梁结构,通过副车架传递碰撞力至车身前三横梁构件上,形成一个“空间三角体”传力结构,再借助电池包两侧结构加强梁向后传力。路径③车身上设计一个“金字塔”式的Shotgun合件,作为第三条传力路径,将碰撞力通过车门上/下纵梁向后传递。如图5所示,经50km/h正面碰撞分析,乘员舱结构完整,满足GB11551法规要求。

5.2GB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乘员保护》分析

敞篷车侧面碰撞时,入侵车内乘员空间的主要结构件有车体门槛、B柱、车门和防翻滚装置等,其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如图6(a)所示。经仿真分析可知,门槛与B柱处承受的力最大,此处车门入侵量也是最大的。为减小入侵量,优化车身关键结构及零件选材,如图6(b)所示:(1)将门槛结构截面增大,门槛内板采用料厚2.0mm的高强度热成型钢(1500MPa),同时加大B柱接角结构件;(2)车门后下角内增加一个料厚2.0mm的热成型钢(1500MPa)加强板。(3)车内增加“人”字形传力热成型管梁构件(1500MPa),管梁直径φ25mm,料厚1.5mm。通过CAE仿真及实车碰撞验证可知,该设计满足侧面碰撞法规GB20071-2006要求,如图7、表3所示。

5.3GB20072-2006《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及GB/T31498-2021《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分析

动力电池布置在车身前后轴之间,通过螺栓将动力电池与车身连接。结合动力电池安全性能要求制定了仿真评价指标:电池包及支架最大侵入量≤5mm,蓄电池及支架最大应变≤0.35。经CAE仿真分析及实车验证,结果如图8所示,电池包侵入量为3.5mm,蓄电池及支架最大应变≤0.016,本设计满足GB20072-2006、GB/T31498-2021要求。

5.4GB11552-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分析

作为一款小型新能源汽车,以经济性为核心,简化内饰造型及车身结构设计,避免内部凸出物超出法规限值要求。为保证基本安全性能要求,利用CAE模拟碰撞仿真,降低内部突出物高度设计,并经试车碰撞验证,其结果如图9、表4所示,满足GB11552法规要求。5.5GB14167-2013《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分析敞篷车无B柱上体结构,需在座椅后方设计一个:“虚拟B柱”为安全带提供安装点。结合敞篷机构布置要求,在后地板上设计截面积为35000mm2矩形结构,其与防翻装置设计组成“龙门式”框架结构。经CAE仿真分析,结果如图10、表5所示,满足GB14167法规要求。

5.6FMVSS-208《乘员碰撞保护》分析

受软顶敞篷机构及其强度影响,需增加翻滚保护系统设计,该系统由两部分结构组成,如图11所示。第一部分结构为在座椅靠背后增加一个“方梁式”防滚装置,主体结构截面为矩形。其主体结构上方焊接两根高强度折弯钢管,通过焊接和螺栓连接的组合方式与车身侧围连接形成整体结构。第二部分结构为在左/右A柱增加高强度折弯钢管结构,折弯钢管通至B柱处。防滚装置上的两根折弯钢管上端与A柱上的折弯钢管的上端形成“理论支撑平面”,形成翻滚保护系统。模拟以48.5km/h时速,侧向进行翻滚试验仿真,翻滚过程中,地面最大受力为55kN,假人头部离地最小距离大于32.5mm,车身结构入侵量均小于35mm,结果表明此翻滚保护系统满足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制定的FMVSS208测试标准要求,如图12和表6所示。

5.7其它动态性能分析

根据敞篷车的特殊性和用户应用场景出发,综合实际工况,制定了2项模拟顶压分析的工程指标:(1)顶部加载正向下装置力,车身结构可承受力>45kN;(2)受力45kN时车身变形位移量<85mm。通过CAE仿真分析如图13,本软顶敞篷车最大可承受87.1kN,满足目标设定;受力达45kN时,顶盖变形量为83.Smm,满足目标设定。

6结语

本文着眼于小型新能源软顶敞篷车结构安全性不足的缺陷,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CAE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设计安全性良好,符合GB11551-2014,GB20071-2006,GB20072-2006,GB11552-2009,GB14167-2013,FMVSS-208等国家安全标准规定,具有良好安全性,为敞篷车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斌,董浩,黄波,等.敞篷汽车三段式折叠软顶敞篷机构优化设计.汽车实用技术,2018,(22):75~77.

[2]朱宏林,杨延鹏.某车型敞篷版结构耐撞性的仿真分析研究.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21,(5):53~54

[3]李磊,陈宗好,朱志军.敞篷跑车车身加强方案的研究.见:第八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安徽,芜湖,2010.126~130

[4]王钲强,宋书全.纯电动敞篷车的设计与开发.汽车工程师,2013(3):35~38.

作者:刘华官 覃大煜 单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