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场所精神的运河滨水空间优化设计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场所精神的运河滨水空间优化设计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场所精神的运河滨水空间优化设计探究

摘要:滨水区游憩空间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优化改造,对传播运河文化、塑造城市风貌、丰富居民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通过实地和网络调研探究运河滨水区游憩空间的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改造意义及迫切需求,其次基于场所精神理论,寻求在原有的场所肌理下,提出优化措施,最后结合大运河镇江段东风社区古运河段为例,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场所精神理论;大运河镇江段;游憩空间;优化设计

1古运河滨水空间现状及问题

运河作为历史文化河,沿岸独有的自然风光及滨水景观,充分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深厚历史的真实风貌,是现存的、流动的、独特的滨水风貌。它既是城市中稀有的自然资源,更是展现城市独特魅力的场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古运河传统的运输功能被削弱,其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和游憩场所的功能日益突出,城市古运河及其两岸一定宽度的区域正成为重要的城市滨水区。城市段古运河两岸滨水地带是连接运河与城市的过渡地段,是人类与运河直接对话的场所,承载着城市居民亲近运河、感悟运河的渴望[1]。运河滨水空间设计应考虑满足游客的亲水性及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还应更加关注提高空间内涵文化的需求。但现有的运河滨水空间打造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只重视外在形式而忽视了精神内涵,一味模仿照搬,而不考虑场所精神,沿岸滨水景观人工痕迹重,场所精神缺失。运河滨水空间的主要问题如下。

1.1运河滨水空间缺乏引导性和吸引力

1)入口空间缺乏引导性。如图1所示,其入口空间缺乏过渡人流集散场地,停车空间缺乏,在设计中缺乏引导性,导视系统缺乏且吸引力较差。2)亲水空间可达性低。运河水系作为城市扩张背景下自然给人们的馈赠,让人们在高密度开发的状况下能亲近自然水资源[2-3],但是在规划设计中亲水空间可达性较差,基本被绿化植被阻隔,成为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的水景。在采访当地居民时,我们发现游憩空间与周边居民区之间互动性较弱,交通可达性不佳,四处杂草丛生,冗长的绿化带以及周围小区的围墙阻隔了居民前往岸线景观休憩的道路,影响大运河的亲水性;并且古运河与滨水区游憩空间之间始终有植被作为阻隔,断绝了人们在游憩空间内与水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如图2所示。3)绿道不畅且缺乏特色。在我们的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运河滨水区的景观绿化较为杂乱,只是简单满足了当地基本的绿化要求,甚至有几棵大树矗立在空地中央,造成不便。除路地外,其余全部种植多种草本植物,缺少顺序感和整体感,忽略景观与周边建筑和古运河文化的联系,无法体现镇江浓厚的历史文化。如图2所示,设置了绿道空间,但绿道空间周边缺乏设施,缺乏景观亮点。

1.2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且空间业态单一

放眼整个游憩空间,只有几个长椅可供人们驻足休息,并没有锻炼器材和路灯地灯,无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基础设施非常简陋。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人流量少,人们不愿意在这里停留,因缺乏夜景灯光设置,夜间具有一定安全隐患且难以吸引周边居民夜间出行游玩,导致夜间运河滨水带活力低。在我们的认知里,河滨休憩空间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满足休息健身娱乐与人社交的场所,现有场地功能单一,难以满足人们需求,在滨水区优化改造设计时需要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将基地空间进行划分,因此如何保证各功能空间的合理布局也是一大难题。同时运河周边缺乏业态活动,对外来人员吸引力差,难以聚集活力。

1.3运河滨水空间标识导向系统不完善

当人们漫步于历史与现代文化交融的镇江运河畔,往往会产生方向不明、位置不清的感觉,尤其对于初次游览镇江运河的外来游客,对镇江运河景观更有种茫然无措感,这是由于运河两岸景观尚未形成系统化、特色化的标识导向系统。

1.4运河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与历史文脉脱节

运河滨水区的景观绿化较为杂乱,几棵大树矗立在中央,隔断了空间。除此之外,植物种类单一,缺少顺序感和整体感,忽略景观与周边建筑和古运河文化的联系。滨水区游憩空间应该是各元素联系成的有机整体,但是局部运河滨水空间坐拥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元素,却毫无体现,景观设计缺乏人文内涵;镇江古运河作为镇江市的“母亲河”,是镇江人重要的文化情怀的寄托,然而现状却并没有体现出其人文情怀的寄托,历史人文情怀的展示严重不足。

1.5滨水空间严重缺乏后期的运营维护

镇江运河管理虽然实行河长制,但管理上仍然缺乏强制措施,缺乏监督,在实地调研中我们观察到基地内部缺乏后期维护,路地上随处可见的杂草,花坛里夹在原生中的观赏灌木中的杂草、花坛里面腐烂的树叶以及运河水质的污染等等都是缺乏后期维护的重要表现,另外基地内的长椅也因许久没有使用并且缺乏后期维护而脏乱甚至有些已经损坏,大量的基础设施由于缺乏管理常年失修,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即使在有娱乐设施的大运河滨水区,因为严重缺乏后期的运营维护,使得杂草丛生,近乎荒废。如果把整个滨水空间改造比喻为建设高楼,前期的建设就是在打地基,而后期的运营维护才是慢慢的建起高楼。后期的运营维护是吸引人们来此活动的关键要素,也关乎着滨水空间的使用年限的长短。

2古运河滨水空间场所精神解读

柯布西耶在《迈向建筑》一书中提到:场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即“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场所的空间形态是多样的,不拘一格,可以是完全的室内空间,如一个容器,也可以是室外的空间,如一棵树。场所是由空间组成的,而空间是由边界限定的,限定的不同方式,全围合、半围合分别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空间体验。人在空间中活动即形成场所,每个场所由于它空间结构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区别、历史文化积淀的差异,会给人形成不同的体验感。这种迥异的氛围即场所精神。该概念源于古罗马,被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提出,他把场所的空间性内化为能给人营造归属感的两种属性:方向感、认同感[4]。一个人身处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迷失方向感会造成人心理的紧张和恐慌,对该场所产生陌生感。古运河原本是一个供人休憩游玩的场所,清晰的方向感能给游客带来心理的安全感。方向感通过空间的围合程度和对比来形成。例如内聚性空间和发散性空间给游客会带来不同的方向辨识度。认同感是人对该场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形成的景观特征的积极体验,对古运河产生认同感,参观者身处其中通过眼耳鼻嘴等感知场地信息,有愉快的、丰富的心理感受。当方向感和认同感交织在一起就带来了人感官和心理的归属感,就会吸引人们前来游玩,产生有趣味的活动,带来生机。如果缺乏方向感和认同感,人们就会产生逃避厌恶心理,古运河就会因为缺乏人的参与变成失落的场地空间。

3古运河滨水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经探究古运河滨水空间场所精神的延续途径如下:强化方向感,当场地缺乏秩序,没有明显特征时,方向感就会缺失。凯文·林奇提出空间的五要素,路径、节点、边界、区域和标志物,通过这几个元素来强化空间的认知。故可从以下几种策略出发:1)增加滨水节点空间的可识别性,结合场地的特征进行景观的提炼,增设标志性景观,主题要鲜明。如通过植物搭配的差异来营造不同的氛围、空间尺度差异(有缩有放)、增设文化雕塑等标志物、在硬质铺地或周边花坛上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等,在空间序列的首尾要考虑标志物的唯一性,增强游人的空间感知。2)增强线性道路空间的识别性,开辟多元化道路通向滨水区,从而形成丰富的景观序列,通过不同尺度的空间对比、界面材质的差异增强游人的景观体验,游人在原有的场所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游历,产生别样的感悟。并完善标示系统,增设交通引导标志设施,将其与周围的景观氛围融合,可设置成景观小品,提高趣味性。3)提高区域空间的识别性,场地内注意空间划分,可分设供漫步的步道、观赏景观的平台、休闲娱乐的空地等。合理运用植被,增设花架等观赏设施。如种植自然乔木遮阴,花卉供游赏,广玉兰等隔音、滞尘,灌木、藤、草本植物增强景观的层次感[5],还要注意保留视觉的通透性。场所精神的塑造也要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如周围建筑的功能和风格、交通情况等,考虑更新场地功能,结合自身的场所精神文化要素进行鲜明的主题定位。强化认同感,通过多元文化的渗透使得场所精神得以延续和更新,通过重组和筛选符合历史文脉又契合当代精神的文化元素,使其共生。1)提高治理古运河水环境的意识、加大力度治理水污染、保护原有生态以避免城市扩张带来的破坏等。因城市防洪需求,有的河段使用刚性护岸,该形式阻隔了水陆之间的物质交流,导致水生植物数量极少,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其景观价值。故恢复水体的自然形态,避免使用混凝土铺砌河岸和河底,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相结合,注重乡土植物和野生植物的运用,通过乔灌草立体空间的营造和季相特征的变化形成独特的植物群落。2)提升场地记忆,场地的历史遗迹能产生一种集体记忆,能有效地增加社会凝聚力,使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古运河沿岸的历史建筑和其他历史景观需要进行保留。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景观遗产中具有重要价值,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及色彩,映射出某一个时期的文化内涵、时代特征甚至建筑主人的个人特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尽可能让建筑“讲故事”,原汁原味的还原建筑所能体现的地域特征、历史韵味,发掘建筑所承载的时代信息,体现建筑的文化价值。3)根据场所功能选择植物、景观建筑、地面铺装、雕塑等不同形式的载体传递历史文化。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表达,需要场地内所有元素风格的和谐一致,重在细节的完善。增设垃圾桶美化环境,路灯支持居民夜晚游玩,石凳桌椅供游客休息,也可适当布置遮阴亭、雨棚,设置垂钓、运动器械等可游玩的设施。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延续标志,可以给市民一种历史联系的认同感,而且也维系了社会的网络,将这些历史信息加以吸收、提炼、融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语言中,使设计合理而具时代感。景观遗产保护中吸纳体现民风民俗的文化元素,可将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时常具化为实物呈现,抑或浓缩为符号元素进行展示,也可直接通过民风民俗文化广场的建设给予承载。定点增加民风民俗的介绍与展示,既富有趣味又增添亲和力,在契合整体文化氛围的同时,创造出有活力、有特点、有历史承载性的滨河景观空间。

4古运河镇江东风社区段滨水空间优化设计实践

基于以上研究,拟截选镇江市古运河东风社区段进行滨水空间优化设计实践,所选区位如图3所示,岸边有很多绿化景观,北岸是东风新家园,南岸则是悦泰·悦河湾,周边是居民区和江苏大学,人口密集,实地调研发现,该片区水质欠佳,缺乏特色,运河沿岸基础设施缺乏,没有夜间照明,场地内虽做了一定的规划设计,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植物配置缺乏考虑,运河视线穿透局部被阻隔,场地内缺乏活动设施,不能吸引人流,仅有零星几个健身和垂钓人士,此段运河滨空间未能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没能向世人充分展现其魅力。故结合前面的研究对该段古运河景观遗产更新提出如下策略。

4.1强化空间功能性划分

合理地规划和利用空间,在不同空间上分配适宜的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滨水区空间。区分开不同的功能区,也可以避免居民在此进行不同活动时相互干扰,提高人们在游憩空间休闲娱乐的舒适度。如图4所示可将大运河镇江段滨水区游憩空间划分为以下三段功能区域:1)步道漫游区:这是居民从外部进入滨水区河道的必经之处,它的设置起到了柔和古运河与居民小区之间生硬分界线的作用,属于半实半虚的灰色空间。在此远眺运河滨水地带,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也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滨水区外部的城市嘈杂声。2)休闲游憩区:设置可以眺望对岸景象的平台或可抵河面的台阶,设置垂钓区域,拉近人们与古运河之间的距离,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获得舒适的休闲体验。3)活动娱乐区:不同于休闲游憩区的恬静安逸,活动娱乐区是人们尽情享受生活的一片天地。可以划分固定的区域,位于空间中部,以此作为活动舞台,满足大多数中老年人饭后跳广场舞的需求和适当的活动需要。这里还可以放置部分锻炼身体的基础设施,方便人们来此强身健体。

4.2增强空间亲水性

合理利用古运河河道与城市道路之间的狭长水岸空间,结合现状市政道路桥梁与分叉口位置,通过楼梯,缓坡,台阶等手段将上层人流引入到下层滨水空间,设置埠头空间,增加亲水游憩体验,塑造一个“见水、近水、亲水”的滨水游憩条带;依据海绵城市理论,塑造生态水岸空间,营造“渗、蓄、净、透、排”的生态运河;遵循生态、交通和景观等多方面的要求设计临水、亲水空间,如下沉式的亲水平台、高出地面的观鸟墙等。根据滨水区地形变化,创造广场、道路等的空间高差,各层空间不但形成竖向上的联系,而且通过高差实现空间转换。沿水岸分层进行植物种植,自水面起浮水或漂浮植物、挺水植物与湿生植物和岸上的灌木、乔木构成优美多变的竖向空间层次,见图5。

4.3景观植物的优化选用

在滨水区游憩空间中,丰富的植物种植,能提高空间观赏价值,吸引更多居民前来活动。植物配置要注意视觉的通透性,在空间上符合递进原则,从乔木到灌木,从花卉到草本植物。也要注意将不同区域的景观区分开来,让人在休闲中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景。在植物的选用上,可以放置有历史风貌的植物,如银杏树、香樟树等,与古运河源远流长的历史交相呼应;也可以在一片绿茵中放置花架或种植花丛,如千屈菜、金鸡菊等,以不同的色彩点缀运河画卷,但也不能破坏了景观的整体协调性。

4.4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在滨水空间中增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如栏杆、警示牌等安全设施;地灯、立柱式路灯等照明设施;垃圾桶等保洁设施;根据滨水区空间地形边缘的线条走向,来放置形态自由的长椅,间隔一定空间设置必要的遮阳设施等休憩设施;运动器械、垂钓设施等娱乐设施;同时增设设计感强的指示牌、VR体验空间等宣传设施。

4.5融入民俗活动

由于该场地位于江苏大学和居民楼附近,故活动设置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可在场地内增设阅读区吸引学生或者家长带领小孩前来增加人气,同时可设置咖啡厅或者茶座这种休闲空间,既能带来收益,也能充分利用运河水系景观,良性循环。古运河水岸设计还追溯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延续并挖掘场地环境的历史文脉,强化漕运文化特色,挖掘镇江运河漕运咽喉的历史,也可增设其他民俗活动的舞台,根据季节或者节日组织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吸引人气,带动运河带的发展。

5结语

通过深入剖析古运河滨水区空间场所精神,尝试在优化设计中为游客营造方向感和认同感,从根本上打破古运河滨水区逐渐没落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古运河镇江东风社区段滨水空间提出优化策略,并利用实际调研成果进行优化设计实践。在设计时致力于打造空间功能性划分合理,空间亲水性佳,景观生态良好,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富含民俗文化的滨水区游憩空间。本文透过场所精神对运河滨水空间的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希冀能为对现代城市古运河滨水空间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天意.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财富时代,2021(2):107-108.

[2]李佩璘.浅析太原市汾河景区的滨水空间运动景观[J].山西建筑,2020,46(8):149-150.

[3]吴攀,王云.城市古运河水岸景观设计研究:以镇江古运河中段景观设计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2(6):88-93.

[4]侯伟佳.天津北运河景观规划的场所精神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8(5):17-21.

[5]闫秋羽,郝冬冬.常州大运河景观文化带标识导向系统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4):259-263.

作者:尹灵芳 伍晓慧 吴向阳 金佳伟 张鑫 舒柏尧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