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当代油画艺术梳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当代油画艺术梳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当代油画艺术梳理

摘要:自百年前被引进中国以来,油画在江苏这块文脉广袤、书画传统深厚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了。期间伴随着“含苞待放”“百花齐放”“风雨飘摇”“雨后彩虹”“分枝开叶”“新时代下的修整”这几个阶段的一路走来,已逐渐显露出它的特点,即在面对时代精神的转变时江苏油画呈现出敏感的特性,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在用这种艺术形式适时地表达着自己的生命理想与价值追求,从而呈现出或温情或激情的艺术活动。

关键词:江苏;现当代油画;梳理

油画,作为典型的从国外“舶来”的艺术品种,自现代时期被国人接受以来,在中国不同地域的生存和发展境遇却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尤其在江苏这块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上,必然有其独特的表现。于是,下面将江苏油画的承接历史做一份简要的介绍与系统梳理,以期待能够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性的规律和经验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希望可以对我们江苏乃至全国当代油画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些许作用。

一、“含苞待放”———在动荡的时代土壤中生根发芽

油画,自20世纪初正式传入中国以来,江苏都是重要的发源地,曾经是油画教学、学术研究、创作的中心。最早一批留学的油画家中,江苏籍的有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吕斯百、颜文梁等,几乎占据中国留学画家的半壁江山。尽管社会风云多变动荡不安,但油画在这一代画家中得到了真诚的接纳和发展,不管他们崇尚的是现代主义还是写实艺术,表现的都是那么的真诚和自然。他们融汇本民族传统绘画精神构筑中国的油画天地,从而创作出了大量具有经典意义、影响深远的油画佳作。他们的艺术实践以及教育理念对中国现当代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著名的新中国油画三大教学体系———徐悲鸿体系、刘海粟体系和林风眠体系。他们又都是从民国时期直接进入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领军艺术家,对新江苏乃至全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为后继的油画家们树立了榜样。油画正是在这样一个千疮百孔、多舛而动荡的土地上艰难地开出的美丽的花蕾,在风雨中摇曳成长,竟也是如此的坚韧;只要环境允许,定能迎来它怒放的时刻。

二、“百花齐放”———在现代新环境下的卓立成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朵“艺术之花”终于迎来了它怒放的时候。百废待兴的新气象,激发着进入到社会主义大家庭当中的第一代油画家们的创作激情。同时,他们也陆续培养出中国的第二代油画家。如此进入现代时期的江苏画家有吴冠中、苏天赐一代,稍晚一些的有张华清、徐明华以及冯健亲一代。苏天赐是一位一直驻守在江苏又极具江南诗人气质的油画家。他兼长人物和风景,语言凝练、抒情而有诗意;他的油画风景既有西方的缤纷,又具有东方的空灵,并达到了情与景的浑然一体,创造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东方意蕴的油画风格。他在建国后的17年里(1950—1966)符合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太湖鱼港》、《江南秋熟》等一系列风景画。不过,这时的苏天赐还不能随心所欲地画这种风格的油画,因为建国后“艺术为人民服务”的需要,他也要以写实方法画工人、劳模、渔民等。而且这种境遇是当时全国的画家们都要面对的。江苏油画也与全国其它地区的油画创作一样,受到苏联油画艺术的影响,当时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全面制约着油画作品的面貌;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的主题性的油画创作,成为不少油画家新钟情的艺术指向。于是,油画的另一种流派———苏俄派,便应运而生,并成为紧随时代主旋律的油画创作风格。60年代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张华清、徐明华的艺术教育思想方法和创作直接影响江苏的油画教育和创作活动。“张华清喜爱在自然的光色变化中渗入主观的情致需求,创作出赏心悦目的具有中国内在精神的作品,如那幅倾注深情的《女儿》;徐明华则善于从大自然中发现鲜活的光色变化之美,并通过现场写生来传达出他的发现,如《冬日》中那凋零而不干枯树木,笼罩在阳光下,闪动着动人的光。[1]”

三、“风雨飘摇”———在“”中蛰伏

十年“”,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横扫全国,在这种文化氛围压抑的特殊时期,“油画的内容被全盘纳入了主题先行,大力歌颂领袖和工农兵英雄人物的轨道,油画语言一律以‘红、光、亮’为尚,作为‘艺术’的油画,已几乎没有‘艺术’可言了。[2]”在这种形式下,油画家们只能蛰伏起来,以待解冻的一天,而重获生机。

四、“雨后彩虹”———“”后的反思与精神求索

(一)中老年油画家们的重获新生以及他们艺术思想的传承

随着“”的结束,中老年画家们重燃创作激情,因而佳作不断。如1978年,已经82岁高龄的刘海粟还在大雪天写生创作《复兴公园雪景》,足见其艺术表达的热情。80年代之后的苏天赐,已经由外在形式的探究,转向内心意象的抒发。他坚持外出写生,勤奋创作了《山中春色》《太湖山村》等一批情感充沛的风景画作,探寻着孕育于自然之中的生命律动。凝视这些作品,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画家在直面自然时由心底生出的喜悦之情,和醉心于其中的心境,感同身受艺术家的情感。同时苏天赐先生的学生沈行工已开始崭露头角,沿着东方写意油画之路继续前行,追寻着那温情脉脉的江南诗意的表达。沈行工的作品重现实生活的再现,重主题的挖掘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代表作品有《月桥镇的早市》《小镇春深》等。带着浓浓的地方色彩,浸润于稻谷吐芳的水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于平凡朴实之中,融汇着诗性的力量。

(二)青年画家们的情绪释放和精神求索

85美术新潮,是一场于1980年代中期席卷全国的一种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美术运动。当时的年轻艺术家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从而引发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对于“文化积淀深厚的江苏,在‘85美术新潮’中自然不甘落后,在1985年10月15日开幕的‘江苏青年艺术周•大型现代艺术展’就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活动。展览的宗旨是:反映青年热情,体现时代精神,提倡变革创新[3]”。展览之后第二年,即1986年6月,丁方、杨志麟、沈勤、曹晓冬、柴小刚、徐累、徐一晖、管策、杨迎生“基于绘画风格而组成‘超现实主义团体’,并定名为‘红色•旅’”。丁方为这个团体写了一篇《红色•旅箴言》。[4]总体来看,“红色•旅”的画家们在努力体现绘画精神的严肃性,并通过作品传递出精神生命的崇高感和神秘性。丁方(1956年生),作为江苏“85新潮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无论是创作能力、思想深度、文化功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是最强的。而且他的绘画题材迥异于其生活的江南之地,而是中国荒凉的大西北;其精神母体则是与之相伴的具有普世精神的民族大灵魂。此阶段他的代表作品有:《悲剧的力量》之二、《剑形的意志》、《城》系列等,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理震撼力量。看得出来,青年画家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寻着心中的精神理想,虽然在画面情绪上看起来多偏向消极,但是他们在精神求索的心态上还是心怀积极理想,很想对整个文化艺术环境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的。实则,在上述轰轰烈烈的画家之外,还有一些显得相对“平稳”得多的青年油画家也在进行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如陈世宁(1955年生)、邢健健(1959年生)、莫雄(1960年生)等。

五、“分枝开叶”———90年代对个人价值的多重寻找

(一)老中青油画家们继续抽发“新芽”

进入90年代,上述江苏老中青三代油画家在各自的领域内日趋鼎盛。如苏天赐先生的画作在进入90年代之后写生创作的风景画数量十分丰富,而且画艺是日益清明和空灵。如《郁郁春风》则以“一笔”斜出的老树干与“几片”鲜丽的新枝嫩芽组成生命的合成组曲,毋宁说,这正是老画家艺术心态的流露。沈行工的绘画风格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在题材上,他从人物为主转向了以风景、静物为主,似乎在有意识地转向更为注重油画本体语言的精炼与丰富性的思路上来;展现了江南的温润、沉静、清雅与明丽的品性。此类的代表作品有《四月江南》、《春暖》等。“85新潮”江苏青年画家群体至90年代解散后,走上各自的精神探寻之旅。丁方进驻北京圆明园画家村,在心态上越加成熟,创作了很多具有其典型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像《大地》《悲剧的力量》《城市》《山河》等系列。而管策则由油画逐渐转向对综合材料的实验。可见,江苏的几代油画家们都在朝着各自的领域支脉更深层求索着,这里面有欣喜、有成熟、有变革,却少了之前的那份“冲击”的力量。不过,这会被更年轻的“新生代”油画家们填补上来。

(二)“新生代”画家们的价值寻找

“85新潮美术”的宏伟理想到后来似乎已看不清方向,随之在“八九”以后,“新生代”油画家诞生了。“较之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艺术家,新生代是年轻的一辈。他们没有对‘’的现场体验,也没有受到极端年月里各种政治运动所导致的精神压力,所以,在他们的知识背景中,没有历史包袱和感伤的回忆。[5]”他们回归自己的内心,以个人真实的情感为依据和出发点,关注生活的平凡和细节,从而创作出只属于自己的“花朵”。江苏的“新生代”画家主要有毛焰、彭方年、葛震、庄重、卢卫星、杨埋娅等,他们的出场,代表着江苏油画进入了一个对个人价值多元探索的新空间。毛焰(1968年生)是江苏“新生代”的代表性画家,在9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我的诗人》《小山的肖像》等。作品中或压抑、或迷惘、或脆弱的文人肖像,既是个人的,似也是整个人类的面孔,流露出的是“观念性肖像”共有的敏感与不安。不过,毛焰并没有加入“玩世现实主义”的潮流,因为他的本心还是深深地受到丢勒、戈雅等这些西方大师的气息牵引的。这种牵引直接促成了毛焰体内的那种表现个人情绪的特殊能力。其他的画家(如葛震、庄重等)大多在刻苦探求油画语言的纯度,用自己的方式探寻着多种可能的价值诉说。另外,“由于艺术观念的多元化,江苏‘新生代’油画家也有部分探索‘前卫’之路,或抽象理念,或意象造型,在时空观、色彩观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当然多半尚处于摸索阶段,难以达到一定水准,甚或有生搬硬套者[6]”。

六、“新时代下的修整”———21世纪的新愿望与新挑战

到了21世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江苏的油画则进人了一个反思、自立、拓展的新阶段。尽管还没有形成整体性的地方特色,但个别画家所作出的努力,不乏闪光之处而在整个油画画坛作出自己独有的奉献[7]”。

(一)“新生代”的成熟与蜕进

2000年,毛焰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后终于发现了托马斯,这位卢森堡留学生几乎成为其笔下惟一的主角。画中托马斯的形象总是透露着高傲冷峻的气质,让观者窒息,成为真实以外的“拟像”,使毛焰的绘画充满了“空无”和“混沌”的东方玄学味道,在描绘者和欣赏者之间建起了无数可能的通道,他的艺术蜕变得更加成熟。

(二)还未凸显峥嵘的“后新生代”

上述可见,“新生代”画家们的艺术思想逐步成熟,技艺日精,已然成为江苏油画的中坚力量。而更年轻一些的“70后”“80后”们似乎少了作为年轻画家应具有的“激进”。造成这种局面,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江苏的传统文化基础雄厚、根深,因此具有激进前卫观念的现代艺术家们尚难成气候,当今仅限个体的探索,偶尔也显露峥嵘;主观原因则是进入新世纪,创作队伍力量进一步分散,观念则更加个人化。鉴于此,江苏油画已经进入了一个综合交融的探索时期,虽然还体现着意象油画整体的语言面貌,但却已经失去了代表性和话语权。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多数画家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在寻找着观念整合的力量,探索具有共性作用下的个性化油画风格和语言。总而言之,作品的精神性正是江苏油画以至中国油画现在需要解决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七、结语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油画作为西方视觉艺术的精华浓缩,能在江苏这块文脉广袤、书画传统深厚的土地上落子并迅速扎根、发芽,还开出了多姿多彩的花朵,是何等的神奇!在这里随着时代环境的转变,油画都呈现出敏感的特性,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在用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恰当表达着自己的生命理想和价值追求,从而呈现出或温情或激情的艺术活动。而且江苏的油画家队伍还是很壮观的,同时在新老更替的衔接上显得十分自然而紧密。只是到了新世纪之后,江苏油画在地域的团体力量上似乎在减弱。于是想要保持江苏油画在未来的持续强劲势头以及可持续发展来说,走整合世界资源,加强江苏艺术家的地域文化认同,形成群体优势,减少人才流失等方面都是目前相对可行的思路。同时,透过现当代以来的油画作品以及创作活动还能发现一条明显的规律,即是由于传统书画文化艺术的深厚,使得油画在江苏的艺术发展历史中一直是受到较强抑制的———主要是来自传统根基深厚的国画艺术的排挤。同时也正是这样的“根基”造就了江苏的油画家们,被他们所借鉴和吸收转化,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有着东方情怀的写意性油画风格,实现了与本民族艺术之间的良性融合。虽然其它风格以及理念追求的油画也时常出现,但写意油画在江苏却有着强大的基础。因此,对于江苏油画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在写意的精神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上继续挖掘和探索不失为一条正途。

注释:

[1][6]马鸿增.江苏百年油画的审视与思考———《迎接新世纪江苏油画大展》观后[J].艺苑(美术版),1999,(04):32,33.

[2][7]左庄伟.江苏油画扫描[J].美术观察,1998,(12):16,16.

[3]斯舜威.中国当代美术30年(1978~2008)[M].东方出版中心,2009:192.

[4][5]吕鹏.中国当代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239,303-304.

作者:贾成良 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