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油画人体审美趣味转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油画人体审美趣味转变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油画人体审美趣味转变研究

摘要:人体油画艺术在中国立足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为审美趣味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本文试以1988年的一场具有革命性的人体油画艺术展为例,侧面反应了人们从传统“存天理、灭人欲”的比较低级狭隘的文化意识形态逐步演变为比较理性、澄澈的审美自觉中来。

关键词:中国;油画人体;审美趣味;嬗变

关于“趣味论”在中西美学史上有过多种多样的探讨,而它真正进入美学领域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场人体艺术展昭示了审美趣味从真情走向真实,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开启了审美自觉的新时代。

一、一场展览引起轩然大波

如今我们对艺术专业安排人体课、聘请人体模特的现象习以为常。人们之所以爱人体艺术、研究人体艺术,是由于人体美是高级的美,艺术家借用人体的语言来赞美生命、追求自由。但在中国当时那个动荡、屈辱的时代,人们思想上对人体美的排斥也是十分令人吃惊的,可以说人们思想上的认识严重阻碍了艺术的发展。在这场关乎审美趣味的持久斗争中,刘海粟,首个在中国艺术教学中引入裸体模特的人,正是他勇敢的为中国人体艺术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中国人体油画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88年12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油画人体艺术大展”,粗略统计共有约25万人参观了此次展览可谓盛况空前。这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人体画首次在最高一级的美术殿堂公开亮相,更像是对人们传统审美趣味的一种宣战。展览创下了几项纪录——最高入场票价、最高票房收入、最多的画册销售。展览成功打破了千百年来深深套在中国人肩膀上“伦理道德”的枷锁。人们终于从传统对人性的偏见中大胆走了出来,敢于直面自身隐私,对人体不再惶恐地窥视、羞涩地议论,而是开始抱着健康的心理去欣赏美。

二、展览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统一,因此我国古代审美标准、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始终沿着朴素、自然、中庸、内敛之美的道路上发展的,推崇伦理、道德。然而人体,作为个人比较私密、敏感、隐晦、性感的象征常被人带上有色眼镜来审视,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是背道而驰的,更是难以启齿的生理需求。因为人们难以抵挡自己心里对人体歪曲甚至邪恶的认识,人体因此被打上了丑陋、龌龊、肮脏的文化标签,人体美一直被埋藏,被深深的误解。直到近现代,在诸多艺术家前仆后继、奋不顾身的“抗争”下,人们发自内心自我尊重的精神被逐渐唤醒起来——原来人体美不仅是自然美,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显现,乃是一种文化美。而这种美,需要一种更高的的文化意识才能欣赏、感受。油画传入中国近百年,而人体油画艺术被大众所接受的时间则更短。这次展览无疑是对中国百姓的一次人体艺术普及,也被人们称为是中国经济开放的象征。艺术从“象牙塔”上走了下来,与建国十七年以及时期形式的“大众化”、“民族化”的相对保守的审美趣味相比,展览在经济、法律、伦理等领域给人留下更深远的思考,可以说展览取得预期效果甚至远远超出了艺术作品本身,毋容置疑这次画展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一场思想的解放。同时展览也显示了人们逐渐从以前那种比较封建、狭隘的谈裸色变的邪恶的犯罪意识中解脱出来,文化意识逐渐变得理性、澄澈,文化情感开始迈向了高级形态——性意识的冷静和超越。也正是这种冷静和超越,引导人们的审美趣味迈向了一个新的天地,创造了另一个新的审美时代。人体美构成由自然美向艺术美过渡的一个中介区域,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纯感官的天然形体的美,第二种层面便是文化价值引起的的理性的美感。可以说在1978年之前,人体艺术基本上没有存在的空间可言,在一种恐惧罪恶的意识下,自然人体实际上被认为是一种丑。赤裸的人体是国人羞于面对的丑陋与罪恶,这跟当时社会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比较低级狭隘的文化意识是分不开的。然而,人体油画艺术在诞生之初便与当时人们的传统文化心理是背离的,是格格不入的。这个事实从1912年11月刘海粟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图画美术学院,大胆使用裸体模特儿便它做的几件开风气之先的事之一便得到充分的证明。尽管1988年的人体展览面对的质疑较多,但它毕竟使油画人体艺术获得了革命性的“突围”胜利,同时,也宣告了当时人们对于人体艺术的审美观念还是在向着自觉迈进,向着艺术的审美本质迈进。

三、审美趣味的变迁

趣味可以说是康德美学的核心范畴,西方有句流传已久的谚语:“趣味无争辩”,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审美趣味是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历史产物,既有个体差异性又具有社会同一性。受特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审美理想,因此审美趣味也会相应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而这种审美理想作为一种标准反过来又指导、制约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如同艺术的本质是追求创新,是对传统的否定与背离,审美趣味也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迁。因此,要想创造审美趣味的时代,必须要有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民族自由情怀。再说回到1988年的人体展,如今大家对人体艺术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展览可谓一枚重磅炸弹,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体系被撕裂,人的存在感和生命的本真得到还原。人们开始真正从内心自我尊重,渴望自由的精神也由心底彻底迸发出来。反应在艺术上就是审美趣味的转变,由对人体遮遮掩掩的避讳到泰然自若的欣赏,人们对待艺术的审美态度由保守、禁锢变为求新、包容,这种转变是可喜的,同时也开创了审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何新:《美学分析》,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2]单正平.《现象学与审美现象》,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顾永芝.《美学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谭桂林.《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

[5]康德.《判断力判断》,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温凤惠 于峰 单位: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