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刍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下,高等院校美术教育进入改革的关键期,只有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构建合理的课程架构等,使教学课程内容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实际,才能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创造能力创新思维课程架构
一、重构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
当下,我国高等美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为原则,把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调整为以素质教育为主、提升学生的设计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把单项专业教学往多项专业教学方向转变,进一步解放设计专业的细分模式,增设设计概念性和方法性的课题训练,强调多种专业知识的交叉互补、跨界与融合。如,平面设计方向可以从认知、建构、解析、编排设计、媒介拓展、图形表达等方面建立系列课程,以史论和相关哲学性知识为辅修,以计算机、绘画、手工为车间实验训练内容,形成成长式的整体系列课程。这样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得以交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跨界交叉使多种知识互动,产生新的研究和概念,让学生掌握可转换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以方法维度为线索的学科分类体系,将设计概念通过研究的具体方法分类细化,并配合相应的辅助工艺学科,如手工、材料、绘制等技术研究。教师应全面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教师要让当今新的视觉设计元素与传统造型元素相互融合,在课程教学中秉持“专业基础保障实践、实践反哺创作、创作推动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遵循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在课程中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获取灵感,掌握新的媒介创作技法。教师要以实践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艺术设计课题训练,一方面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另一方面发展新型应用学科,为学生科学合理地设定课程体系构架,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设计实践技能,自主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为其奠定多向度发展的基础。这样能够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发展,达到个人能力的整合,以便能够让学生在高年级独立完成设计实践项目,进行课题研究,逐步形成符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有以下三种模式构想。
1.建立导师群,“集中授课+个别辅导”的教学模式
设立两类导师群,一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课题训练,另一类导师为拔尖人才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此种模式可以有机整合艺术设计教育的共性和学生成长的个性,为设计专业培养技能突出的人才奠定基础。
2.设立课程群,“跨越专业+跨越媒材”的课程模式
通过建设素质拓展课程群,强调跨专业和跨媒材的理念。注重设计专业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交叉学习,从设计的方法论中寻求规律,让学生不但能够将所学的技能在本专业中运用,而且能注重与其他专业的关联性,拓展思路,从而培养自身的多元化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跨界学习,以寻求艺术创作的突破。
3.建立资源群,“教学相长+产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调动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源,通过社会专业人才讲座、交流、考察等形式,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掌握专业前沿知识,开阔眼界。将社会实践项目引入课堂,带动教学,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实践性,落实课题项目化、作业产品化、训练实战化、实验创新化的培养模式。同时,采用学分制管理体系和数字化、科学化的评奖机制。将大数据应用到日常教学管理,使各项教学工作和规划更为科学合理。在专业课程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将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项目相结合,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逻辑严谨的思考习惯、自由多样的表达能力;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将理论讲授、课堂作业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专题讲座、作品观摩与教师示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户外写生、课题实践相结合,作业讲评与教学讨论相结合,临摹范画与写生创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尝试。同时,建立课程反馈机制,在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中保留具有价值的文字、图像、表格和多媒体资料,形成教学档案,如实反映教学管理、实践创作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客观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有价值的文献记录;实行学生匿名网上评课评教制度,从学生端了解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并加以整改。
二、构建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美术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动力。高等美术教育者需要思考如何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障碍进行综合改革,以期为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高等美术院校设计专业要迎合这种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端设计人才。设计专业要优化教学师资力量和教师结构,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变,突破以往僵化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创作的比重,改变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二者孤立的状况,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潜能。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较大距离,二者是孤立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以往教学的特点,多种模式并用,强化专业教学特色,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设计。通过夯实基础、继承传统,立足当代、关注现实以及跨界创新等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互补、融会贯通。将以往艺术教育中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艺术人才观,转变为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复合型的高端艺术人才观。在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对新材料、新媒介的运用,通过纵向与横向综合发展,探索如何将国际性、前沿性等观念引入本科教学体系中,以更好地适应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具体来说,构建创新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个层次。基础实验:在专业学习入门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尽快了解设计专业的主要知识点,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按照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和主干课程教学阶段目标,通过直观、参与性强的实践项目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能力,并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教育观念的转变落到实处。综合实验:在专业学习的深入阶段,综合实验以培养专业技能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导,通过多层次的针对专业技术特点的专业课程与项目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形成创作流程意识。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设置多方向、多题目的系列实验课题,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专业课程特点,自由选择不同研究方向和实现手段,让其能针对具体问题灵活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提高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创新实验:设计学科需要顺应时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变革,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迎接新的挑战。教师通过实践过程中对新的设计表现形式的探索与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更新自我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专业论文写作课程,训练学生在选题、文献检索、撰写论文和报告等各个环节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为此,创新层次的实验课程涵盖了从基础学习阶段到毕业设计的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研究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知识创新提供多元化的研究思路。如: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全国性艺术设计展览以及国内外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使学生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随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与技术发展的前沿动向;其次,引导学生关注、探索艺术与设计的历史渊源及其衍生,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注重对传统艺术的继承、梳理和总结,借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再次,引导学生参与院系级展览的策划与筹备,了解诸如美术馆、画廊、收藏家的流通环节,从而反思自我创作过程中的设计语言表达,提倡学生为自己的毕业展览预设展陈方案,从艺术实践的角度,锻炼学生自我展示和自我营销的能力,鼓励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设计师的状态。规范完善教师奖励机制,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新颖的授课形式,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同时,借鉴国外综合性大学公开课的模式,将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和优秀课件转化为网络平台共享课程资源,通过实验教学和教学资源共享,开发覆盖主干课程知识点的数字化微课、实验课堂、现场教学网络直播等,推进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开发。以此补充以往课堂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交叉转换的创造性思维和课堂之外的软性研究力。同时,在选课环节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鼓励学生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个人创作的方式,并为学生举办个人展览或联合展览提供各种学术支持和服务。
结语
新的文化转型时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正呈现一种跨界融合的趋势。在艺术与生活被重新解读的今天,高等美术院校的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开设新专业、添置新设备,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建立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结构,创设新型的教育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通过专业之间的融合与跨界,与其他艺术形态交汇融合,实现当代艺术的开放性表达;借助媒介形态多元化的表现培养面向未来的艺术人才。随着高等院校教改的深化,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事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
作者:刘海飒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