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不同时期马蒂斯油画作品艺术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不同时期马蒂斯油画作品艺术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不同时期马蒂斯油画作品艺术浅析

摘要:在20世纪,西方美术界创作的作品更加关注如何凸显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精神世界属于艺术创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马蒂斯作为野兽派的领军人物,是西方绘画史发展中真正意义上的色彩大师。其真正将色彩从形状中剥离出来,并以色彩进行情感的表达,或强或弱的色彩位置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不可能的特点。马蒂斯的色彩艺术,主要就是以人的精神与高度为核心,进一步认识色彩,并扩大作品的平面区域范围,实现物象向抽象的变化。

关键词:马蒂斯;油画作品;补色运用

在油画作品的创作中,色彩属于灵魂,好的色彩往往代表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为了将情感抒发出来,更多的艺术家开始注重色彩,放弃了对物体形状的具象性描绘。马蒂斯是世界公认的艺术色彩大师,其为了凸显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渐抛弃了物体的形象,将色彩置于核心位置。马蒂斯创作的油画作品虽然色彩强烈,但是十分平衡,表达直接但是也有含蓄的部分,互相发生冲突但是也互相呼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艺术发展阶段,其色彩都是忠于自己内心情感的。在解读马蒂斯创作的作品之后,不难了解到其大量利用补色的方式,成为油画色彩的主体。本文通过对马蒂斯艺术中补色运用进行研究,更加系统化地了解色彩科学,并且真正掌握色彩的内在规律,了解不同种类的补色在色相、纯度等方面不同的条件下,能产生的不同艺术表现效果,希望能运用到自身的油画作品创作中。

一、艺术的萌芽期

在艺术的萌芽期,马蒂斯开始接触到绘画,并且进入古典主义画家莫罗工作室进行绘画学习。在完成学业之后,他到巴黎学习印象派。对于当前阶段马蒂斯的绘画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绘画都处于模仿的状态,不管是写生还是临摹,都存在比较大的模仿痕迹。从古典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色彩属于物体形状的附属品,物体形状的描绘至高无上。色彩的存在就是为了能进一步完善形体。若画面仅仅利用单色,就能将物体形象变得更加完善,那么色彩就会被大众认为能创造奇迹[1]。主要就是色彩能使得平面的、没有浮雕的物体呈现出浮雕的感觉,使墙壁上的东西看起来就像凸出墙壁。并且色彩的美丽并不仅仅是画家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色彩本身就比较鲜艳,能凸显出良好的形象。对于具有浮雕感的画作来说,即使是色彩十分丑陋,也能制造出浮雕的假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马蒂斯在初期学习绘画的时候,使用的色彩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以其创作的第一幅油画作品《静物与书》为例,整体的绘画具备较为强烈的古典艺术风格特点,较为严谨、理性。在这幅画中,书本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桌子上,细节的刻画十分逼真,透视度较高,其质感使得人们不自觉将视觉变为触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蒂斯的素描功底。从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基本上每件物体都是单色,其中缺乏强烈的冷暖关系,但是整幅画作能将当时的真实景象还原出来。马蒂斯在完成学业之后,到了巴黎进行学习,接触到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的理念。在创作的阶段,采用了新印象派的点彩作画方式。例如其创作的《华美、宁静与快乐》,整体主要就是对几名年轻的女子进行绘画,她们在海边沐浴、野餐,温暖的阳光洒在她们的身上,每个人都是悠然自得、享受当下生活的良好状态[2]。从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马蒂斯开始学习新印象派,使用了更加艳丽的色彩,进行了色彩位置的强烈对比,使用的颜色更加夸张大胆。从形体与色彩方面来说,都已经进行了画面的描绘,转变了单纯呈现的方式。马蒂斯认为挑选色彩不需要根据某种科学化的理论,而是需要结合画家的感觉、观察与认知经验。所以,马蒂斯以不规则绘画的方式进行创作,遭到了西涅克的否定。这一时期马蒂斯十分艰难,他明白绘画是自己的归宿,但是无法找到宣泄情感的方式,处于十分煎熬的状态下。要想突破规矩,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宣泄情感的关键点。

二、艺术的转型期

在艺术转型期,马蒂斯的艺术风格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这一阶段也是其艺术生涯发展中的关键阶段,为1905—1930年。在1908年,马蒂斯发表了《画家笔记》,主要就是对其追求的艺术进行了描绘,并在一生的发展中都追求这门艺术。对于马蒂斯的主观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其并没有与客观的现实相脱离,而是更加依赖于自然。绘画的方式不仅仅是对客观事实进行临摹,而是要将客观事实记在脑海中,并且进行二次加工,以此得到最终的形象。马蒂斯始终都将追求色彩的平衡作为基础,颜色的添加可以完善作品的色调,并了解色调之间的关系[3]。其中添加的颜色也能使得各个色调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并不会达到破坏的效果。与此同时,马蒂斯认为在作品中,单独的颜色无法凸显其魅力。只有颜色处于和谐协调的状态,才能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其中《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这幅油画作品,马蒂斯在1905年的沙龙展上进行展出。也正是因为这次的成功展览,马蒂斯被推举成为野兽派代表。众多野兽派的画家都认为,色彩的创作应当具有个性,还需要更加强烈的色彩。在深度与平面上,色彩都应当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并且建立色彩结构,将其归纳到画面空间中,使其成为视觉理想的自由公民。画中描绘的马蒂斯夫人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冷暖对比,更加炽热的颜色对比。在整体绘画的过程中,一般的色彩饱和度较高,能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愉悦。对于受到阳光照射的一面来说,应当发暖,而背对阳光的应当发冷,所以受到光的眼球是暖紫色的。这种强烈的对比光无处不在,其中还包括了受光面的脸部轮廓线,并以冷暖交替实现。在此过程中,素描关系也不能遗忘,人物鼻孔虚实、眼球的反光灯都需要更加清晰。在这幅作品中,以张弛有度的绘画方式,将马蒂斯的艺术创作情感爆发了出来,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理念。从形体的角度进行分析,虽然看起来整体写实意义较强,但是在绘画《蓝色体女》的时候,马蒂斯就开始更加注重形状的表现。在1898年,马蒂斯就买下了塞尚创作的《三浴女》,并十分重视这幅作品[4]。所以,马蒂斯的创作会受到塞尚的影响。虽然其创作的《蓝色裸体》在形体上出现了变形,抬手的动作也仅仅是一带而过,但是通过对画作的分析仍然能看出马蒂斯深深受到塞尚的影响。其表达自我与色彩的方式,与梵高的表现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虽然梵高与马蒂斯都喜欢利用对比色,但是梵高的作品大都存在强烈的对比度,色彩饱和,而马蒂斯的色彩相对沉稳。这一时期的马蒂斯已经不像野兽派时期,跟着心里的感觉绘画,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推敲画面色彩关系方面。其认为带着激动的心情进行绘画,作品就会像心情的变化一样消失。马蒂斯善于学习,并没有满足于当前的绘画成就,而是对更加广阔的艺术领域进行探索,如东方艺术就对其艺术造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艺术的成熟期

在20世纪30年代到1945年,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大都存在蔑视一切限制的特点,基本上都不甘愿固守传统,积极学习吸收多种文化并加以运用。马蒂斯对于非洲土著地区的艺术兴趣浓厚,并且研究了阿拉伯装饰艺术、中国艺术等。其绘画的过程越来越平面,富有浓厚的装饰意味,这也体现在其作品的形态与色彩转化过程中。下面以马蒂斯为巴恩斯基金会完成的镶板油画为例,这幅作品是由三幅画共同构成的,作品的创作主题与《舞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人物造型与《舞蹈》相比稍微简化一些,构图是由黑色、玫瑰红、珍珠灰构成,整体的氛围较为和谐,并具有色调纯净的特点[5]。在此幅绘画作品中,人体的造型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平涂的表现手法中也赋予了人物更加强烈的凸显感,视觉冲击力较强,背景都是以玫瑰红、蓝色、黑色为主调,并且以平涂的方式体现出来。其中玫瑰花与蓝色的强烈对比被黑色中和了,色彩也能形成互相牵制,并始终处于力均衡的状态。对于巴恩斯镶板油画来说,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真正启发了马蒂斯,贯穿了其后续创作的所有作品。马蒂斯曾说过,整体的效果是绘画的理想状态,细节会影响线条的纯净感,甚至会损害情感。1937年马蒂斯创作的《蓝衣女人》能够将上述的观点直观地反映出来。这幅作品就是对一个身穿蓝色裙子的年轻女人进行描绘。其坐在一张十分豪华的沙发椅上,并且用胳膊支撑着沙发的扶手,左右食指微微向着左侧倾斜,身体的中心也偏向左侧。而在背景墙的描绘中,悬挂了三幅画作,人物头部是一束花,造型相对来说较为简单[6]。除了脸部写实之外,其他的部分概括性较强。尤其是两只手已经没有传统角度上所说的结构,仅仅是为了符合画面的节奏,节奏在哪里停止,手指的位置就停在哪里。从作品的整体角度分析,为了与手缠珠链的动作相配合,打造剪影的造型,采用了平涂的技巧。在造型创作的过程中,马蒂斯顾全整体的韵律,并注重进行色彩的布局,将绿色与红色相融合,结构与表现相融合,体现出其内心的实际需求,但是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一种结果。在色彩上,《蓝衣女人》都是以红、黄、蓝的色彩为主,并且加上白色与黑色作为补充。红色的背景与座椅包裹着蓝色,纯度与明度较高,形成了强烈的收缩感,冷暖对比强烈。此外,马蒂斯在对色彩进行控制的时候,还有十分突出的地方,就是他能做好对色调的控制工作。马蒂斯曾经说过,他不会刻意地进行一个色调的安排,从开始下笔一直到每一块颜色画完,都是经过内心真实的表达画出来的。但是再对这幅绘画作品进行观察的时候,却发现整体画作的色调统一。这可能就是因为在使用第一种颜色之后,后续的绘画不由自主地配合色彩。就像在同年创作的两幅作品———《玫瑰色的外套》和《着紫衫的女人》,主要就是对同一位女性进行描绘。在会后的时候,茶几、人物、位置基本都是相同的,但是色调却分为冷色调与暖色调。《玫瑰色的外套》是因为女主人公身穿的玫瑰色外套与大红色的椅子及背景的橙色形成了对比,带来较强的暖意。而《着紫衫的女人》的女主人公则是以冷黄色的椅子、冷紫色的外衣,与背景的绿色形成对比,带来较强的冷意[7]。当然,不能以客观的场景来证明马蒂斯补色的运用高超,而是需要对暖调的冷色以及冷调的暖色进行分析。在第一幅画当中,女主人公穿的裙子、茶几都是绿色的,而背景属于冷蓝绿色。通过细致的观察不难了解到,马蒂斯在相对冷的颜色中加上了黄色,使得冷色变暖。而第二幅画当中的暖色,茶几上有两个红色的苹果,背景的右侧也是暖色,红苹果的明度较低,与绿色明度相等,逐渐使得暖色变冷。对于这一时期的马蒂斯来说,已经彻底地放弃了光影对色彩产生的束缚,并且使得色彩更加纯粹。马蒂斯的艺术带给观者的感觉是愉悦的,创作并没有受到社会背景变化的影响,艺术思想不消极,仍然向往美好的生活,给大众的心理带来了较大的安慰。

四、结语

在20世纪,马蒂斯是著名的艺术家,其艺术出现在世界美术变革的关键阶段,也属于历史发展的重要产物。只要有变革就有创新,其创新就在于其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创作天分,还有吸收传统的艺术。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彻底转变了色彩需要依附物体形状存在的核心理念。不仅解放了色彩,也使其成为独立的艺术语言,开辟了全新的艺术道路。马蒂斯利用色彩将真情实感传达出来。在马蒂斯的绘画语言中,色彩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不断深化色彩之间的关系,并更加注重抒发真实的情感。真情是艺术家的创作源泉,色彩来源于内心,需要确保创作对象与心灵相通,感受需要描绘的景物,才能创作出具备真实情感的画作。

参考文献:

[1]赵爱娇.论马蒂斯油画作品中的补色运用[D].太原:山西大学,2012.

[2]向珂佳.论马蒂斯油画作品中补色的艺术价值[J].艺术品鉴,2016(7).

[3]牛小鹏,伊宏伟.马蒂斯油画作品中的补色运用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9X):127-128.

[4]刘渐郡.浅议马蒂斯油画作品中对线条、色彩的运用[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3(6):46-47.

[5]江楠.浅谈马蒂斯油画创作中色彩的情感表达[J].华人时刊(旬刊),2013(7):282-282.

[6]王云.论马蒂斯绘画艺术对我的创作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7]林林.论马蒂斯作品中的线条在油画语言中的表现力[J].青年文学家,2012(11):112.

作者:倪静静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