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闫平油画艺术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闫平油画艺术赏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闫平油画艺术赏析

本文作者:张萌萌 单位:山东美术出版社

惊蛰是个万物复苏的节气。惊蛰来时,冻土开始松软,些许细芽倔强又羞涩地从硬土中探头观望,蚁虫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仍旧冷冽的晨风中细微地渗透着春天的气息。

然后就猝不及防,在惊蛰过后,在清冷过后,阳光一下子就和煦明亮起来,满世界的颜色缤纷绽放,争着抢着挤进你的眼眶。那一抹一抹的明黄,一捧一捧的紫晕,一株一株的嫩白,一片一片的红粉,放眼望去,过了一冬的光秃树干上,全都朦朦胧胧罩上了一层粉粉嫩嫩的绿。杨树下玩耍的孩子指着地上抬头问妈妈: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毛毛虫?奔走在街上的行人昂首阔步,匆忙中面露不易察觉的微笑,全然不似冬日里缩头缩脑紧裹大衣跺脚哈气的模样。不错,万物复苏。

《惊蛰———闫平油画艺术探究》就在这惊蛰过后开始酝酿。这本书的出版源于闫平在2012年4月初的同名画展,基本收录了这次画展的所有作品,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及新作,穿插着闫平的创作手稿及场景照片,清晰地记录着画家每一次创作前的情感捕捉,创作中的激情飞跃。而闫平以春天为主题的这次画展,选在了乍寒乍暖的初春时节。她的画笔是为这一年一轮回的蓬勃生命而飞舞?还是惊冷的春雷蛰醒了她心中又一次的创作激情,焕发了她艺术生命的再一次春天?

很多人喜欢闫平的画,她的画浓重淳厚,画面宁静深邃却叠加着跳动的笔触,果敢的用色鲜活着最初的创作冲动。而独特的作品呈现视角和画作内容的精心组织又折射出她理性的艺术思维。画面中的人物或慵懒,或舒展,或专注,或展臂摇曳,或轻声细语,或闭目聆听,无不倾诉着闫平心中的情感和故事。有人说她淡化了人物的眉眼,以便更突出人物的姿态,而我却认为那看似寥寥几笔的嘴角微翘,双目轻合,柳眉稍挑,才铸造了这些人物的灵魂。透过这些有灵魂的人物,便看到了闫平的内心,每一个人物都是她,都是她的一种状态,是她忧郁,是她渴望,是她豪放,是她激动,是她享受的状态。看闫平的画,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情的交流。

书的封面是画幅上几笔随性的起草,闫平的投影跃然纸上。虚构的人物望着亦幻亦真的剪影,似有一种情愫在暗涌。整本书的作品是春天的色调,是惊蛰时期的春天,是清冷的晨风飘过微香的春天,是看似静谧却生机萌动的春天。在书里,我们能看到闫平的创作状态。也许她刚刚被窗外的一片绿叶触动过,娇小的身躯在画作前沉思、揣摩;又或者是心中骤然间涌起一股激情,她在画室里翩然飞舞,神采飞扬,她在跟画作里的人物交谈,或者,其实就是在跟自己交谈。她在书中写到:我画《惊蛰》这幅画的冲动是因为心绪,从小到大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总是引起我无边的忧伤和兴奋。我的青春期在,那时候我认为最美的人就是绷着脚尖在亮亮的雪点里,跳着北风吹、雪花飘的喜儿;最浪漫的事,就是看喜儿和大春对视的目光,我坐在屋里,漫无边际地想着,那雪花就成了桃花,桃花开了,春天来了,然后就惊蛰了,然后就画了这幅画。听着像是小说,但这一切都必须变成视觉的东西。一旦进入画面,一切都要用形状、色调、局部用笔,整体把握等绘画因素来说话。画室里有我感兴趣的主调灰,心里有那长疯了的桃枝子,还有画面里需要的黑团形状(猫)。我用画笔触摸着心绪。

闫平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个女人。所以她可以体味纤细的感伤,可以撩拨敏感的心弦。她有着无穷无尽的浪漫思绪,她笔到之处,激情喷溅。你可以在《悄悄的春天》里看到灰色的基调里跳跃的那一簇新绿,明亮的蓝色方桌前映衬着展翅欲飞的白鸽,女子悠闲的姿态和背景墙上隐约的枝叶勾勒预示着春天的悄悄来临。你也可以在《读百年孤独》里看到飞涌出的黑色蝴蝶,那些仿佛是被压抑的黑色欲望却在女子沉静的眼眸注视下,注进了墨绿,绽开了颜色,那明亮的蓝色方块儿又出现了,萌生的希望充斥了画面。你也可以在《去大海去天边》里享受那片湛蓝,跟着女孩儿天真烂漫的思绪飘到天边,甚至仅仅是看着女孩儿沉醉的脸庞就会让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可是那猫咪在专注什么?紧绷的身躯似乎就要窜下去扑住它正在盯看的“猎物”。于是画面就从甜蜜的平静中鲜活起来,似乎那女孩儿的双腿开始随意踢踏,摆动的裙裾吸引了椅子上的猫,女孩儿头顶的鸽子因为不愿离开而摇摆着,翅膀扑打着保持着平衡。

这真的是一本春天的图册,你只消看这些画作:《雨天来客》里带着春天新鲜泥土清香,冬眠醒来的绿蛙;《春天的味道》里舒展的身姿和枝干上的新绿;《春天》里那盛开的粉红;《潜入的春风》中温婉的面容;《母与子》里娇嫩的皮肤和这一片黄灿;《春天来了》休憩中的温柔;《春天来了百花香》那撩人的气息;《又是春天》那一如既往的慵懒姿态;《听花开的声音》那令人窒息的绚烂;《小羊乖乖》里清冷的山岗;《等待不难》里娇艳的百合花。也许是春天,才能绽放出闫平心中的色彩。她曾说:“也许无论颜色多么直接的表露,对我来说都是安全的。多年以前,彭德说我是一个好做白日梦的人。真的是这样,我画画的色调,更多的是一种幻想,是主观的设定。我这个中国女人向来对红抱有希望,比如粉红,即使枯萎的状态也有一种迷人的美感。每当生活碰到困难,甚至磨难,只要看到一组粉红系列,就会让我留恋和热爱这个世界,它使我联想到婴儿的皮肤,想到让全世界的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爱情,它甚至弥补了我实际生活中真正缺少的关于浪漫的章节。”

这本书里还有一股腥咸的海风吹拂。那《雨后的冲绳》清朗的海岛风貌;《海风吹》中窗台上盛开的鲜花;《三亚的冬季》中的温暖宜人;《冲绳的早晨》和《山盟海誓》里清凉的风。还有《海风吹》、《弗罗里达的冬季》、《尼斯的海边》、《海边人家》、《老人与海》……只消看到明亮清丽的色彩便可想象那清透的空气,那湿润的海风。“我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一年四季的变化,风声、雨声、小动物的叫声以及嗅觉带来的联想总使我冲动,但我也深知理性的重要,每一幅看似感性的绘画,都是我理性———感性———理性不断反复的结果。”

闫平就是一个用画笔与自己、与自然、与身边的景和物不断对话的人,她一边倾听,一边倾诉,她在寻找着未来,也在追忆着过去。她在书中大事记的最后写道:2009年的春天来了,我复苏了,第一想法,好好爱自己爱家人,同时还有永远画不尽的画。

惊蛰过后,是《惊蛰》。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