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油画艺术信仰思考与辨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油画艺术信仰思考与辨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油画艺术信仰思考与辨析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地产生着艺术,时下的社会状态和艺术状态,不得不让我们向往艺术产生初期时人们对艺术的那种崇敬、膜拜和信仰。这里我们不研究信仰,而是探讨艺术的超越性和信仰的超越性及其激发思维活力的相似度或一致性问题;探索艺术作为一种信仰时它涉及到的神圣性和艺术的高度问题;分析艺术信仰存在的理由和不可替代性问题。实在讲,我们赞赏“艺术体现了人对彼岸的信仰”这种观点合理性。

一、艺术感召下的态度、立场和信仰

一般人们认为,绘画艺术是一种在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下,对客观物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然后对具象图形进行描绘的表现状态。然而,对真正的绘画艺术家而言,用上诉慨念描述他们显然不够全面,因为,艺术家不仅只有传世的精美作品,更有在作品中凸显的严肃的艺术态度、坚定的文化立场、不朽的人文思想和不变的艺术信仰。有人讲过虚无的观点,没有艺术,什么都不必说,有了艺术,却什么都很难说。在绘画艺术领域,有着数不清的门类、形式、流派、人物、作品等。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欢,有人悲。但这一切在笔者看来,大都与人对艺术的态度有关。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之上对事物开展评价和行为的倾向。一个人对艺术的态度,决定着他的艺术观,也为他可能形成的艺术信仰奠定着基石。用心里学的观点分析,人的艺术态度一般会有:依从—认同—内化这样三个阶段。从迫于外界压力对艺术活动采取暂时性的行为,到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心目中榜样的观念和态度相一致,再到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艺术,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艺术态度的养育是个渐进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艺术态度就是来源于人们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兴趣进而达到欲望和需求。因此,在绘画艺术领域,艺术态度是艺术家的艺术原动力,同时也是约束力。在巨大艺术激情下创作的绘画作品,同时也有着艺术的内涵要求和艺术家社会责任倾向的约束。在艺术世界里,态度不是策略,不可以为了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而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态度,也不可以为了应付观点冲突和保护自尊而形成的认知扭曲的态度。我们强调艺术态度的培育与确立,是因为在艺术领域,态度有助于人们组织新颖的知识,使人们在艺术世界的创造中获得更大意义,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和对艺术的敬畏,有助于人们在艺术追求中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当一个人的艺术态度从依从达到内化的时候,他的文化立场就有了厚厚的基础。严谨艺术状态下从事艺术活动的人们,都有着对艺术感悟和追求的思维方式和目标指向。特别是经历了社会变革后对艺术生命的思考与批判后,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不管是自觉的文化立场,还是不自觉的自发的文化立场,都会在艺术活动中(特别是油画作品的创作中)显露出来。无论是荷兰艺术家雷斯达尔(JacobvanRuisdael,1628__1682)的《犹太人墓地》(油画,84CM*95CM.),还是法国的德拉克洛瓦(EugeneDelacroix,1798__1863)的《自由领导着人民前进》(油画,260CM.325CM)以及中国的陈逸飞油画《踱步》,王式国的《血衣》等等,都表明为艺术家的文化立场之所在。立场问题在我们看来至关重要。因为它来自我们认识事物时的价值评价角度、认知水平、人格追求和社会责任,也是我们构思、创作作品时的目标视点和出发点,更是我们在进行艺术活动时确立艺术信仰的基本背景和根本动机。信仰是人类文明与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支持人类前行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源泉。没有信仰的人群或民族是不可以发展的。艺术是一种让人们苏醒、恢复人的生命感觉的有效途径,艺术活动是当代人回归自身的自我救渡方式,因为艺术合乎人的本性直达人的内在深处,对人的影响最深刻、最本质。①从这样的逻辑意义出发,当前讨论的“艺术信仰”问题就有了理论源泉。通常认为,绘画艺术是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油画艺术即是这样。用哲学思维来解释,艺术信仰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是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支柱。它的存在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当人物和事物被艺术颇有“艺术信仰”地表达时,艺术及其艺术家有限的生命也在不断的信仰崇拜和坚持中无限延续。艺术信仰是一个艺术种类、艺术群体、艺术流派或一个艺术家个体在艺术活动中坚持不变的理想信念,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创造激情和表达方式。依笔者浅见,当下中国的油画领域,无论是在作品的创作思想方面,还是在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式或是在渲染的技法方面,距离艺术信仰要求相距甚远。随心所欲地狂乱表达、虚无缥缈地抽象印图、飞扬不羁的色彩魔图,让油画的深刻和艺术力量美誉扫地。我深深知道,在当下的艺术环境和氛围下讨论艺术信仰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一是因为“艺术信仰”一说在艺术界还没有共识,特别在油画领域,有否或要否“艺术信仰”还两说;二是在原本十分活跃的艺术界运用这么一个严肃的词语,让人们感到沉重和不安;三是以我们的知识素养、认知能力、思辨水平和理论功底,想要阐述我们心灵深处理解的“艺术信仰”问题,恐难表达清楚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而让原本存在的“艺术信仰”受到歪曲和奚落。但即便是这样,我们还是要在当前纷繁多彩的油画界“浅浅”地阐述一下我们对油画艺术的理解及其恭谨态度、文化立场和信仰追求。

二、油画艺术的内涵与深刻性阐述

油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粗略划分有古典、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油画。从不同时期的油画艺术表现形式看,艺术家们受着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熏陶、艺术思潮影响、宗教信仰支配和技法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和作品风格。油画发展初期,受历史条件约束奠定的古典油画呈现出模拟雕刻般的写实倾向,在强烈的宗教色彩影响下,努力想创造出“理想而真实的艺术形象”。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对宗教的批判,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要求,许多著名画家为逐渐摆脱单一的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的创作,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使宗教题材的作品含带明显的现实世俗因素,有的画家完全描绘现实生活的实景。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继承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我们分析,这些手法的背后,既有着艺术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抱怨,也有对社会深刻分析和批判;既有艺术家颓废、洒脱的浪漫态度,也有他们对人生的理想信仰追求。历史上伟大的油画艺术作品,总是产生于人类的重大历史变革、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影响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思潮、理想、信仰变化的关键阶段。我们所知道的文艺复兴,被认为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到科学都是与中世纪本质完全不同的对立物,展现的是无所不包的新的近代精神,强调的是人本身在形成历史中的作用。”②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分析,文艺复兴的产生似乎有着其必然原因。由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的城市自由民,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古希腊文化的启发下,从意识形态上向封建主义发动了有力的进攻,他们以“文艺”对抗禁欲主义,以“医学”反对宗教和愚昧,以“法律”冲击封建统治。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艺术表现出强烈的思想解放力量。乔托(Giotto,1266—1337)的湿壁画《逃亡埃及》;波提切利(SandroBotticelli,1445—1510)的油画《春》;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的布上油画《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Buonayyoti,1475—1564)的油画《最后的审判》;拉斐尔(RaphaelSanzio,1483—1520)的壁画《雅典学院》等等,这样的一批作品或反映人文主义的美学思想,表现人们的爱与恨;或反映新兴资产阶级与禁欲主义的勇敢对抗的时代精神;或表现作者宣告神权的覆灭,迎来崭新世纪的充分自信;或反映对邪恶和残酷的揭露与控诉;或反映对“一切取决于天上的理念”的批判和对“一切取决于现实与人间”思想的赞美。这一切集中地出现在那个时期的油画作品中,使得油画几百年来的发展历史有了深厚的思想根源。让现在的人们想起和谈论起油画就有一种崇敬感和庄严态度。这一时期,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运用科学精神在油画中审视人的存在,描述人的灵魂。从那一时期的大量油画作品中我们清晰的读到,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在其他画种中之所以不能看到,是因为这些油画作品产生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动人的故事、旗帜性的思潮和深刻内涵。中世纪之后的各个时期,也是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生活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画语言上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从而产生出了历史画、宗教故事画、团体肖像、个人肖像、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在技法不断完善的同时,其思想性和画家们的信仰追求也日臻丰富,并形成了各国、各地区的不同学派。从“荒诞”、“奇特”小有震撼力的巴洛克美术,轻歌曼舞、委婉抒情的洛可可美术;到有重规范、重雅典、重传统、重技巧的学院派美术,重古代、重理性、重道德、重格律、重宫廷的新古典主义美术等等,油画艺术随着人类社会的曲折变化而发展,期间一次次革命性洗礼使油画艺术作品一次又一次的记录着人类社会的重大事件和变迁。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的油画《女占扑者》;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的油画《夜巡图》;鲁本斯(PeterPaulRubens,1577—1604)的油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们》等。十八世纪以后,浪漫主义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想,在巨大的热情和幻想中塑造形象,显示出个人才华、性格和力量。在绘画作品中重中古、强调自然、感情、形式和对比。与此同时,重现实、重科学、重客观、重批判的美术风格,在法国艺术家库尔贝的引领下高举现实主义大旗风靡一时。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和作品有:籍里柯(JeanLouisAndreTheodoreGericault,1791—1824)的油画《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EugeneDelacroix,1798—1863)的油画《希阿岛的屠杀》;库尔贝(GustaveCourbet,1819—1877)的油画《奥尔南的葬礼》;米勒(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的油画《拾穗》等,从油画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情怀,实质上都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的反映,油画艺术中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独立地表现得尽善尽美。十九至二十世纪,注重外观、瞬间、视觉和气氛的印象主义美术;重时代、重个性、重创造的现代美术此起彼伏繁荣不断。后现代的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以及随后的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这些画派都捎带着不同时代的思想解放和创新力量,冲击着数百年传统油画艺术的积淀,以一种反传统、反艺术、反审美、反自然、反具象和反客观的自由思潮活跃在油画艺术不断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既是在中国,油画艺术及其作品也是艺术家们用以表达思想、弘扬正义、鞭打社会、批评时弊的利器。中国油画的出现,通常的说法是1581年利玛窦携天主、圣母像到中国后,才开始了中国的油画。清末维新变法后,许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法、日本等国学习西洋油画,他们中有: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潘玉良、庞薰琹等。这些人归国后带来了西方及日本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理念,并在我国形成了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派”,以林风眠、刘海粟为代表的“新画派”,以庞薰琹为代表的“现代派”。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油画家颠沛流离。国难当头,很多油画家用绘画作武器,反映战事,揭露暴政,如王式廓的《台儿庄大血战》;唐一禾的《胜利与和平》、《穷人》;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等。一些画家因战事远赴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用画作表达自己的审美和信仰。如吴作人的《负水女》、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等。无论什么时期、什么流派、什么国家。他们的油画作品总是以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他们所包含的内涵和深刻性从而产生的对社会的推进作用是其他画种所不能及的。

三、油画艺术的艺术信仰及其辨析与思考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人脑中反映的产物,是艺术家对社会发展与进步,以及世界变革的充分理解和认识的物化形态。油画艺术作为一门艺术种类,更是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判断和描述。从上述关于“油画艺术的内涵与深刻性阐述”中,我们应该感觉到油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关于“艺术信仰”问题的能见度应该是清晰明了。我们的理解是,优秀的油画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作,她是一种理念、一种人格、一种追求、一个宣言、一种思想、一面旗帜。以我们有限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我们认为对好的油画艺术作品的分析与判断,应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以一种什么样的理解和态度定位作品的内容。纵观油画的起源与发展,很难找到哪一幅优秀作品是在花好月圆、闲情逸致的情形下创作产生的,更不会是在山水闲逛、踏青归来后的书房里一蹴而就。绝大多数油画作品都是作者在社会变革或是社会的某种思潮兴起(或衰败)时所表现的一种态度,而且,这种态度往往与艺术家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融为一体。油画《查波罗斯人给土耳其苏丹复书》是俄罗斯油画艺术家列宾(1844—1930)的不朽之作。作品内容反映的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段真实故事。列宾在完成这幅作品后曾说:“经常吸引我的是人民共同生活和团体活动的情景。当然,更使我注意的是共和制度方面。”列宾的话不只是回答了作品内容为什么要选择画《查波罗斯人给土耳其苏丹复书》这个问题,也告诉人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艺术的永恒主题。③——以一种什么样的追求和立场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油画艺术除了以画作的形式展示作品深刻的内容外,它更能够以特有的方式真实、形象地记录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正是油画艺术的这种独特性,几百年来,油画艺术家在创作时,大都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以弘扬正义、惩治邪恶的民众立场,自觉的在创作主题上担负起了历史的责任。2013年3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共党史研究室等4大部门组织全国50多为油画艺术家,在北京举办了“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座谈会”。这样世界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何深刻表现主题,启示后人,昭示未来,当局者想起了油画而不是其他什么画种,本身就是对油画艺术的最高赏识和表现力特征的崇敬。从另一侧面也告诫我们,油画艺术家在出作品时,“油画作品”的追求和立场是不可以被轻视和慢待的。——以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信仰来宣示作品的不朽。人的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油画艺术的题材和创作冲动往往来自人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带有十分显著的倾向性、革命性和批判性。而贯穿始终的是人类寻求解放、追求信仰的理念与活力。因此,几百年的油画发展历史上,千百幅流传不朽的作品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和信仰——表达人性、宣扬正义。当然我们也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油画艺术中心渐渐转向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波普艺术、概念艺术、活动艺术、大地艺术等表现活跃,它们在前期诸流派的艺术观念上更新、更换演进到极端,甚至完全背离。这些有的是对油画艺术的新发展的探索,有的则是对油画艺术本质特征的反叛(这个问题以后再论)。我们相信,艺术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没有充分凝聚艺术活动主体思想的油画作品很难流传不朽。四、结束语人们常说,作家总是在为心里的某一个人写东西。其实油画家也一样,总是在为心中的某种思考、追求和信仰在创作作品,这是画家的品质和勇气。“思想先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经常出现的概念。在那时的各类文献中“词频率”很高,应用到当下的绘画特别是油画艺术中,可谓恰逢其时。没有思想性和信仰追求的油画作品不是好作品。

作者:欧阳立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