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油画艺术文人画倾向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油画艺术文人画倾向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油画艺术文人画倾向探究

【内容摘要】中国油画艺术文人画倾向是指西方油画在传入中国后,被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情怀逐渐影响、改造而形成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当代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却逐渐演变为一种模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背后的动因是传统文人的软弱、避世,以及缺少当代的批判精神。文章论述了中国油画文人画倾向的源起,介绍了具有油画文人画倾向的代表画家,并对中国油画文人画倾向的正反面进行分析,以期引发人们对于问题意识以及背后社会性的思考。

【关键词】油画;文人画;倾向;代表画家

油画传入中国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而这一段时间对于传统的文人画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文人画的传统以及所形成的民间审美,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古老的中国。因此,中国文人崇尚的道德标准并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相对完整。

一、中国油画文人画倾向的源起

油画从明代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大概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早先多限于皇家、贵族的肖像描绘。19世纪末,西方打开了古老中国的门户,传统的私塾被现代教育的大学所替代,一批中国留学生到西方去接受新式教育。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在《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一文中提到:“许多文人画家过分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神韵,而忘记了基本的造型,结果画中的风景成为不合理的东西,毫无新鲜感觉的东西。”①表面上看,是两种绘画形式之间的不同,实质上是两种文化观念之间的差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文人画的特色——一个比较的观点》一文中举了一个中西诗人比较的例子,笔者觉得十分生动透彻,他说:“巴洛克的诗人要表达视觉的强度,往往集中五色粲然的要素,然后再不遗余力幻化出无限的光彩,他们的绘画也是这样。然而中国画的用色却有别趣,黄庭坚写李公麟的诗,用的也是一色笔墨:‘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句中可堪玩味者,有三,首先是淡墨,中国传统绘画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其次是‘写’,由于毛笔是中国文人最重要的抒情言志的工具,这就透露出书法和绘画在中国何以成为艺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诗,单单书法和绘画的技术练习还不足称诗,广泛阅读的文化教养才是诗事。”②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念中,画的“意思”最重要,画外的意蕴才是要表达的主体。文人画的出现较院体画稍晚,而文人画却拥有了更高的概括性,这种概括性更多地归功于书法。文人士大夫阶层更加注重书法的艺术性,书法的好坏成为判定一个文人才能的基本标准,而且书法的练习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就会融入传统的绘画中,形成各种笔法。书法的抽象性促进了文人画的兴盛,这种抽象性支撑了文人画形成的基础。随着中国文人阶层的消失,书法这门艺术也渐渐被书写方便的钢笔所替代,这也间接地导致了文人画的衰落。明清之后文人画的没落来源于中国文人阶层的没落与消失,传统的私塾被现代教育的大学所替代。这时,西方绘画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绘画形式。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油画文人画倾向才成为了一种可能。在以写实性为主导的油画中,追求意境的造型与色彩成为了油画文人画倾向的最为主要的精神诉求。

二、油画文人画倾向代表画家分析

对于第一代油画文人画倾向的画家来说,他们既是西方文化的学习者,又是向东方文明的传播者。林风眠、常玉就是第一代油画文人画倾向的先行者。林风眠于1921年9月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并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1925年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林风眠一直用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心理去解构印象派和野兽派,夸张的仕女造型,单纯的色彩,画面中带有东方美感的线与西方油画中热烈的色彩情绪融为一体。林风眠主张的艺术改革倡导人性的解放,但中国文人内心中的隐逸情怀却影响着他而缺少现实精神,与其说是西方的现代主义不适合近代的中国,倒不如说是近代中国需要的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绘画,这成为中国油画文人画倾向的一条重要的线索。第二代油画文人画倾向的画家是他们的学生群、赵无极、吴冠中等。例如,赵无极的绘画开创了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带有西方抽象的东方大写意的意蕴。在这一点上,与德国绘画大师安塞姆•基弗有着相似的观念,上升到“无我”的境界。这种带有文人画倾向的纯粹抽象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具象的自由意境的表现,应该说这是一种新的方向,也是油画文人画倾向的一个新的高度。上世纪50年代从法国回归的吴冠中,通过大量的山川写生,将自然的美浓缩为点线面的自由组合,笔下的江南风景通过平面化的处理方式,将抽象的点线面转化为江南的意象,或烟雨蒙蒙、或秀美湿润,将文人画的气质表露无疑。由此形成与文人画在色彩上的异质同构关系,这种气质正是中国文人气质的外化,吴冠中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油画家影响很大。第三代油画文人化倾向的油画家有洪凌、张冬峰、戴士和、任传文等,他们从山水画的意境中找寻意境与真趣,强调用笔的率真与朴拙,强调骨法用笔。洪凌早期画中国水墨山水,对其语言因素有所体验,并逐渐融入到他称之为山水油画的个人探索之中。他的追求是由内而发的,注重在精神内涵上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精华进行吸收。任传文的油画风景画面湿润通透,色彩单纯宁静,有很强的诗意,但不同的是,画面中流淌的意境洗刷了这种平面的空间而变得意境幽远,笔触中的意态将北方山水的萧瑟与孤寂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小写意的味道。他们的作品并没有走向纯粹抽象的境地,而是反复玩味于笔墨的情趣。从这些带有文人画倾向的油画家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特点:前两代油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文人画的“意”,在造型上强调“以意造型”,在空间的处理上多为散点的平面化的处理方式,色彩追求更加主观的色彩。而第三代油画家注重对画面形式语言的探索,充分拓展了“以意造型”的边界,在材料上大胆尝试,更加注重物质的属性,厚涂、层层堆积、层层的冲刷都给画面带来了新的视觉面貌。虽面貌各异,但油画家骨子里性情的气质被文人画的精神内化,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内心依然保持着“避世”的情怀。这种避世所带来的问题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与外界隔断,尤其是在当代全球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形势下,似乎刻意地营造出一种乌托邦似的世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三、对油画文人画倾向的正反思考

文人画代表了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平,文人的群体是一群有才情的画家,艺术评论家尚辉在《意象油画百年》一文中写道:“意象的本质是中国这个民族观照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唯表象的感性,也不是纯主观的唯经验的理性,而是以直觉的方式,在感性之中把握理性的经验。”③古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这层意思的表达。意境是一种人格境界和格调品位,它指向了油画文人画倾向的画家的审美追求,它并不是一个派别,而是中国文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它暗指了传统文化中的魅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油画文人画倾向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缺少批判意识与精神。由于油画文人画十分强调和重视油画形式语言的价值和作用,而忽视社会批判功能,从文人画的传统来看,隐逸的基因成为文人画画家的情怀,他们或避世、或隐逸。这种渗透在骨子里的隐逸情怀使文人画画家群体脱离了群众基础,久而久之,文人画就只剩下笔墨情趣而缺少生命力了。所以到了近现代,文人画因失去了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的精神性而衰落,油画文人画倾向也是带着文人画的气质出现的。这种隐性基因深深根植在油画家的内心深处,隐逸情结使油画文人画倾向画家局限在纯粹自我的小圈子不能自拔。因此,笔墨情趣本身的研究,并不能使文人画倾向的油画家走出小趣味。应该说,一开始文人画的精神诉求在美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与西方抽象主义、表现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性。只不过走到了后期,隐逸的情怀影响了文人画的发展前景,也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判断,“逃避”“与世无争”是中国文人一种软弱的表现,儒家的入世精神与道家的避世精神在中国文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西方的抽象表现、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积极参与社会批判,对人文社会的审美功能做出了积极的调整。今天,批判性成为判断一种文化是否成熟的标志,西方逐步建立起艺术评论、艺术家、画廊、美术馆整个艺术系统的评价体系,批判性以及批判意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油画文人画倾向代表着中国当代油画的一种潮流,有越来越多的油画家加入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但应当指出的是,画家在对传统追根溯源的同时,要积极地把握时代的诉求,也就是具有当代性,不能沉迷于笔墨情趣而丧失对文化的判断。一切文化都是在发展变化中的,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中,任何一种文化血脉与模式都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与更新。

结语

综上所述,具有油画文人画倾向的画家群体并不能成为中国油画的核心力量。在当代艺术风起云涌的今天,缺少了批判性对于画家来说等于失去了当代性。笔者认为,对于这种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与社会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冷翔.中国近代文人画与欧洲现代派绘画比较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2]李月云.明中叶江南文人山水祝寿图寓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

[3]王乐佳.试析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中的风景特点[D].四川师范大学,2011.

作者:刘洋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