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实践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实践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实践探讨

摘要:天津市滨海新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门类众多、产业齐全,由于滨海新区拥有特殊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形势,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事件类型复杂,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对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将产生巨大影响,故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从基本概念、工作流程及成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等方面,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进行科普和总结,旨在剖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优化流程,探讨发展方向。

关键词:滨海新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科普

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地区中心带,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对民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形势也更为严峻。作为海河流域九河下梢的尾闾,多次出现阶段性、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持续性热浪高温、流域洪涝、北上台风、陆地与海上大风及寒潮等灾害。由此可见,滨海新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联防工作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气象灾害所造成损失,而且有益于区域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范围包括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处置[1-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8号)、《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令第570号)、《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天津市气象条例》、《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天津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天津市滨海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清单》、《乡镇党委和政府职责清单》等法律、法规和一般性规定,制定科学化、流程化、特色化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方责任,厘清管理边界,初步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1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现状

1.1气象灾害应急联动

滨海新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指挥部和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参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并根据部门职能调整及时修订和完善本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强应急联络、信息传递和灾情报告等工作,联合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加强与基层组织部门协作。借助滨海新区应急指挥系统,每年汛前对全区所有街镇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及驻村干部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培训,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员的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和科学指导群众避险自救能力,并将钉钉预警信息智慧接收端在滨海新区气象信息员队伍中进行全面普及推广。同时,定期与气象信息员联系,询问他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遇到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时,及时掌握情况,收集灾情并上报。从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结束的角度来看,灾害发生前常规检查、防灾备灾、及时预警,灾害发生中的应急响应、多部门联合行动,灾害发生后救灾减灾、总结教训、改进方式、完善预案。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对灾情信息的分析、评估和处理,推动应急联动工作有序开展。

1.2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基层体系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指导,加强协作,完善信息共享、会议会商、灾情上报联防联动机制,共建智能高效的协同联动和应急响应体系,形成整体合力。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推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滨海新区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和成员单位日常按时完成应急联络信息的更新、备案和上报,加强防灾减灾队伍建设。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共同推进基层信息员“多员合一”,将气象信息员融入“全科网格”体系,提高基层信息传递能力,完善灾情上报机制,切实做到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1.3气象灾害应急科普带动社会参与

为了让社会公众了解气象知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积极参加科普建设,组织科普宣传等工作,推动滨海新区科普工作发展。做好每年3.23世界气象日、科普日和科技周的参观接待和宣传工作。多次被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学会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优秀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进校园活动逐渐常态化。接待塘沽一幼、黄圈小学、泰达实验小学、滨海中学、南开中学附中、天津科技大学等学校的参观。同时,组建滨海气象科普专家讲师团队伍,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发挥个人专业所长,打造优势互补的科普团队。团队队员进驻草场街小学、渤海石油一小、渤海石油一中、黄圈小学进行科普教育讲座活动。防灾减灾科普进社区。组织科技人员到新北街办事处、新河街办事处、胡家园街办事处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气象大喇叭不仅发挥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作用,还对疫情联防联控起到有效的宣传作用,是农村较好的预警方式、信息传播手段,能够做到平战结合、未雨绸缪。

1.4气象灾害信息内容和渠道

气象防灾减灾的基础在于天气预报。对公众气象信息也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保障。日常内容包括:常规天气预报、天气预警信息、实况雨情信息、应急响应命令、气象信息专报等。手段有短信、显示屏、气象大喇叭、传真、微博和微信群组等。受肺炎疫情影响,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活动大部分转为线上形式开展,利用气象微博、多媒体显示屏等多种手段,组织开展了“3.23”世界气象日针对《气象法》20周年法治主题宣传活动,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普法宣传活动,以及疫情防控宣传活动等。微信公众号对外相关科普图文信息,可惠及5000余人次。

2当前问题

2.1预报能力有待持续提升

天气预报的空报漏报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汛期强对流天气预报难度大,即便短时临近预报出来,时效也很短,及时有效采取防灾措施难度较大。例如,2017年夏天唐海区域四号岛的一场突发风暴,使得冀东油田志达公司损失一千多万元,差点造成人员伤亡。由于四号岛的面积只有1km2左右,从雷达、云图等观测手段均未能捕捉到异常信息,气象部门对此次强对流天气没有做出提示。

2.2气象信息繁杂冗余

气象信息和相关研发产品信息同质化冗余严重,一次天气过程,有可能会收到十多条气象部门发的信息。再加上一些商业气象服务的预报信息,对科学有序判断防灾减灾造成一定困难。

2.3气象灾害科普产品缺乏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产品较少,以科普短文形式为主,尤其是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事件的科普更是凤毛麟角。缺少寓教于乐的科普展品,相关科普活动生动性和趣味性较差。

3改进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对策

3.1增强气象部门研发能力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信息化技术在气象预报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气象业务技术发生深刻变化。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业务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发展,利用智能技术不断改进“算法”,适应时代需求。

3.2拓宽渠道

在保障预报信息权威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积极拓宽新媒体渠道。每一次气象灾害过程,都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线的宣传形式。同时,避免推送冗余信息、造成气象信息垃圾,实现预报预警信息的精细化分组、精准化推送。

3.3开发科普产品

应急科普知识分类、科普产品教材研发,应适应不同受众。结合线上科普覆盖面广的优势,积极研发高效、趣味性强、交互性好的气象科普网站。针对不同类型气象灾害事件,结合大数据、VR等技术形成图文并茂、说理性强的科普产品。在线下走入校园、社区、企业,实现定制化服务,加强协作,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3.4培养科普人才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主力军。合理优化岗位职责,鼓励基层业务人员向科普型综合人才发展,调整业务、科研和服务等岗位比例,推进岗位职责优化,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用好人才评价的“指挥棒”,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完善以服务精准为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卜清军 王迪 邸媛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