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文化服务下文化馆建设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文化服务下文化馆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下文化馆建设思考

摘要:在多年的发展中,我国文化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的职能定位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希望为提高文化馆建设效能提供启迪借鉴。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群众文化

文化馆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组织机构,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责任也日趋艰巨。通过有效的文化馆建设,不仅可以夯实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设施,还可以推动公共文化不断创新、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内容,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一、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

(一)公共性

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全体公民,而这一点正是文化馆的职能所在,也是文化馆的首要属性。随着2017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实施,作为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职能定位有了更为清晰的法律保障,也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任务。

(二)服务性

文化馆是具有公益性的组织机构,无论是所拥有的场地、提供的产品服务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因为没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工作职能,所以在工作中秉持的理念就是让人民群众满意,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长期的工作中,文化馆无论在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方面,还是进行文化阵地巩固、拓展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方向性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馆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国家文化站位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所在,是国家、政府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关怀的具体体现。因为文化馆无论是人员配置,还是经费来源都是国家统一安排,所有工作都是和人民群众、当地文化建设工作有着最为密切和广泛的联系,是我国国有文化建设的场所,具有公益性质。所开展的工作代表着国家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具有很强的社会认同感,所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四)基础性

要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有一定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作为支撑。近年来我国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日益重视,对于人们思想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引导也不断强化,而各级文化馆在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提升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服务思想转变中,应该积极促进文化的繁荣及发展,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使人们在常态化的模块下进行工作,体现公共文化的基础价值。尤其是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文化馆的建设水平也迈向了新的台阶,和图书馆、博物馆一起,成为我国基础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

(五)连接性

文化馆是连接国家、政府部门文化建设整体部署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桥梁纽带。一方面,广泛分布在最基层的村级文化活动室、乡镇文化站、市级文化馆都是一个个触角,将人民群众广泛地联系在一起,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各层次、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借助各级文化馆组织机构建立的网络体系,国家主流文化、方针政策等也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宣传和推广,通过文化活动载体发挥着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文化馆建设现状及存在不足

(一)建设现状

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通过社会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可以将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作为重点,通过国家以及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各项工作分工的协调性,以便全面提高文化馆建设的质量、效率,以实现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及发展目的。在我国长期发展中,各地都设立了文化馆组织机构,在推动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开展文艺辅导培训、普及文化知识、组织群众文体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时代进步,一些文化馆也不断完善自己的职能定位,主动对接服务对象,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在繁荣地方文化生活、传承优秀地方文化中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1]。

(二)存在不足

1.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大了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公共文化管理中的经费投入存在不足,尤其是有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欠账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馆的发展。对于文化馆来说,政府财政投资是主要的发展经费来源,所以如果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那么得到的基础建设投入也比较少。经费不足使一些文化馆在文化项目建设、服务服务内容提供、文化人员培养等方面工作都受到影响,有的甚至无法开展。

2.人才储备不足

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前提保障。按时从目前我国的文化馆建设情况来看,一方面,专业人员欠缺,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文化服务技能等方面不能满足文化馆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文化馆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也不合理,女多男少、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不高等情况是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文化馆工作创新开展的瓶颈问题。而且,针对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培训也不到位,在职业务技能提升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文化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3.创新能力不足

要履行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履行到位,创新是基本保障。但是目前文化馆虽然在不断因地制宜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但是在服务内容上和时代联系不密切,服务形式还因循守旧,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等方面思想认识不到位,缺少有效载体,降低了群众的参与兴趣,也削弱了文化传播的效果[2]。与此同时,在创造性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繁荣文化生活中的方法措施也不多,思路不够开阔,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搞文化活动,在经费限制、人力不足的情况下,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不仅单一,而且层次也有待提升。

4.数字文化馆建设不足

虽然我国从2011年开始便已经开始致力于推动“数字文化馆”建设,但是从实际建设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3]。一方面,存在建设的整体规划性不强、基础设备设施缺乏、专业人才无法保障等问题,导致建成的数字文化馆功能不强,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思想认识不到位,很多地方的“数字文化馆”建设还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没有实际效果。因此,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需要认识到以往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数字文化技术的创新,改变单一性的文化发展形势,以实现文化馆文化创新的目的。

三、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对策

(一)加大基础建设投入

结合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特点,在服务创新中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创新,一般情况下,在基础设施投入中需要做到:第一,积极加强免费开放,通过基础服务项目的建设,发挥公共文化的服务效果。相关的文化馆需要根据国家的标准,落实文化馆的评估方案,并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在馆舍升级、改造中,需要积极加强资金投入,推进标准化文化馆建设。结合国家文化馆评估标准要求,不断加大对文化馆建设的软硬件建设投资力度,确保文化活动需要的道具、设施得到及时更新,切实做到文化馆场地有保障、文化活动场所功能齐全,为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奠定基础。第二,为了解决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文化馆还可以借助发挥企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将社会力量动员起来,通过冠名活动、合资合作开发文化资源、联合举办活动等方式,借助他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成效最大化的前提下,确保参与企业社会宣传效应最优化,大力营造文化馆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公共文化服务氛围。第三,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应该结合数字化的技术优势,通过“互联网+”与文化馆公共服务文化的融合,需要将人们需求作为核心,在现代技术手段使用的同时,丰富公共文化的产品服务形式,如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可以建设馆内免费无线上网资源,并通过网站平台的设定,定期推送相关的文化咨询,加强群众对文化内容的认识,从而全面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效果。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需要优化人才队伍,通常情况下需要做到:第一,转变服务观念。对于文化馆的业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仅需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也需要加强对群众服务,通过文化服务产业运行模式的分析,改变单一性的服务理念,实现文化馆各项服务工作的稳步创新。在文化馆免费服务之后,需要进行各项工作的创新,以提高文化品质,满足群众对文化服务的基本需求。第二,要基于培养高素质工作人员队伍的目标,科学引进人才,优化人才队伍学历、年龄和性别结构。加强对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针对文化馆的工作特点,定期开展公共课程教育,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理念的落实,加强群众基础文化教育,以便有效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效果。通过网络培训、外出交流培训以及鼓励工作人员自学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例如,在文化馆的服务创新中,可以利用在线服务平台,通过远程教育模式的构建,节约专业人员的学习成本,避免时间浪费问题的出现,为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提供支持。第三,要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群众性文化团队建设,培养文化馆工作的补充力量,构建专职+兼职两结合的文化馆工作人员队伍,为文化馆工作注入活力和动力。在志愿者招募中,可以通过招募项目、服务记录以及评价管理方案的确定,积极创新文化馆的服务项目,以便充分保障服务载体的灵活性,激发文化志愿服务者的服务意识,不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的。

(三)提高创新发展能力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传播与主流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增强群众认同感和文化活动吸引力。首先,各级文化馆要以大众文化为出发点,发挥地方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中,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基础文化的经费投入,通过文化品牌形象的设定,尊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以保证文化馆公共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展现群众公共文化的服务魅力。其次,文化管理部门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各级文化馆完善服务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第三,要建立文化馆公共服务联动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当地文化人才库、文化资源库,立足当地文化人才、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服务,使文化馆的各项工作深深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中,建立起以文化传播为纽带的内在联系机制。在服务思想转变中,应该积极促进文化的繁荣及发展,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使人们在常态化的模块下进行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上下级联动的纵向联系机制,通过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文化馆的资源共享和共建,提高整体文化馆文化服务能力。如在免费开放项目设定中,应该积极组建文化品牌活动,同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创新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逐步丰富公共文化的服务形式,充分满足文化产业的运行及持续发展需求。

(四)建设“互联网+”文化馆

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各级组织机构的建设都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文化馆建设中,也要通过建立完善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模式,提高文化服务快捷性,增强文化服务影响力。一般情况下,“互联网+”文化馆建设中需要做到:第一,数字文化馆建设中既要依托线下文化馆资源,还要开发新媒体技术,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动、互补。在内容建设上,既要突出地域特点,通过数字技术、数字设备的综合运用,发挥数字资源的使用价值,全面增强文化数字资源的保存价值,以满足公众对文化的获取需求,整个数字化的文化馆建设中也需要不断开阔视野,推动更大范围交流,提高文化服务效能。第二,积极构建艺术体验教育模式。在公共文化馆建设中,文化普及是十分重要的,文化馆在这种环境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在文化馆数字技术、数字设备的综合运用,引导人们在书画、摄影中直观地感受到文化传承价值,从而达到文化普及的目的。如在文化馆的书法体验教育中,可以为群众提供书法模拟书写形式,体验者通过临摹会加强对书法内容的体验,展现数字化文化传承及发展的价值。第三,强调数字交互体验。根据“互联网+”文化馆的建设特点,通过数字投影技术、数字成像技术以及动作感应技术的运用,可以在文化馆中营造虚实结合的体验场景,如文化体验者在数字化的场景中通过VR体验,可以更全面地掌握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展现公共文化建设及发展的价值。综上所述,因为文化馆具有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所以在推进我国公共文化建设中必须强化文化馆建设。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文化馆建设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足以及数字文化馆建设不足等短板。在新时代,要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就要从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以及建设“互联网+”文化馆等方面入手,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文化馆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东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馆的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57-58.

[2]韩煦.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5):165-166.

[3]张志松.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新思考[J].戏剧之家,2019(24):247.

作者:赵冷松 单位:四川简阳市文化馆副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