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资企业的盈余管理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国资企业的盈余管理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国资企业的盈余管理浅析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股权性质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本文以2011-2020年在沪深A股上市的所有公司为样本,通过面板数据回归的方式来研究企业股权的异质性是否会导致不同的盈余管理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更大。

关键词:面板数据;异质性;盈余管理

0引言

盈余管理是指在合法合规、符合会计标准章程的先决条件下,以管理当局为主体的利益群体通过正常手段对财务报表当中会计盈余的生成进行控制的一种长期管理方式。自从Healy最早提出有关应计项目操纵的计算方式之后,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有很多学者探讨有关企业盈余管理的测量以及利弊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将普遍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其中最为经典的理论便是Jones所提出的基本Jones模型;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改变企业真实生产经营活动来测定的,通常以Roychowdhury所提出的通过计算经营活动的异常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以及异常酌量性费用等来得到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值。在异常酌量性费用的选取当中,国内学者普遍通过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作为其代理变量如李增福、李春涛等。所以本文通过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作为异常酌量性费用,再与经营活动的异常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等来计算所选取样本当中的真实盈余管理指标,从而进行后续回归,以判断国资背景是否会对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产生相应的影响。

1数据与说明

本文已以2011-2020年在我国上市的所有公司为样本,利用Stata16.0对样本数据进行筛选与合并,并最终保留共计19059条有效样本。其中在有关真实盈余管理指标的计算方面,正如引言部分所提及,本文选取的是Roychowdhury提出来的通过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的异常现金流ABCFOi,t、异常生产成本ABPRODi,t和异常酌量性费用ADBISEXPi,t等计算所得的真实盈余管理REMi,t,其中各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如(1)-(4)所示:

2实证分析

2.1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数据均可以在Csmar的公司研究系列数据库进行搜索。首先,由于本文数据样本除自变量是否具备国资背景之外,其余变量均为连续型变量,所以需要适当对部分离群值做出缩尾处理。在完成上述缩尾处理之后,便可以初步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不难看出各变量的标准差都处于较为合理的取值范围。可以看到样本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值rem均在十分接近0的范围,呈现出肉眼难以观察的取值。从nation的均值可以发现本次样本公司当中占国资背景的企业比例在38.3%,中位数0表示本次样本中大部分企业为非国资样本。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表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nation和rem的相关系数为0.008,这初步表现为国资背景与该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表现出正向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具备国资背景的企业在其盈余管理的程度上要略高于没有国资背景的企业。系数矩阵当中的每一个元素均未超过0.7,这也表示本文所选取的变量之间在统计学意义上否认具备多重共线性的关系。

2.2回归分析

通过上述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之后,发现本文需要研究的主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所以可以构建相应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于是构建如下回归模型:remit=α0+α1nationit+α2growth+α3size+α4at+α5mb+εit(5)在模型当中,各变量表示含义同表1;α0-α5依次表示回归模型当中的常数以及对应变量的系数;εit表示模型的随机误差。针对上述模型,依次按照表1的顺序不断纳入控制变量,逐步回归的结果如表4所示。z-statisticsinparentheses,***p<0.01,**p<0.05,*p<0.1。在逐渐纳入控制变量的过程当中nation变量对rem变量的显著性逐渐由不显著变为显著,考虑到表4(5)的经济含义不难发现,就整体而言国资背景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在10%显著水平下显著正相关的,这也表示:相较于不具备国资背景的非国资企业,国资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在统计学意义上要略大一些。

3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用2011-2020年在我国上市的所有公司为样本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初步发现相对于非国资企业而言,国资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更大。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供如下建议:国资企业虽然盈余管理程度更大,但这并非是一种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做法,所以非国资企业也可以考虑尽可能在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适当对自身的盈余进行管理,从而提高自身之于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李曼君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