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认知语言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认知语言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认知语言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该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分析了在大学口语教学模式中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实践价值。认知语言学理论包括涉身观、构式观、概念馆以及使用观,教学原则包括依托体验原则、词汇——语法连续体原则、概念化原则以及使用原则。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现代哲学思潮的出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逐渐受到重视。大量学者提出应从感知、体验等角度对心智、语言重新分析、解读,这也为新时代下语言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认知语言学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也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

1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的产生、获得、使用、理解过程中的一些共同规律及其与思维、记忆有关的语言知识结构模式。该理论提出语言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加深,建立在认知经验基础上的。提出语言与其他认知活动有着共同点,即利用已知的事物对新鲜的事物进行解释、认知。语言具有范畴性的特点,不同的认知是不同个体心理反应的映射,是人类个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虽然不同的语言存在各自的特点,但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这种研究方法及理论对语言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英语的口语教学,对改进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2]。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认知语言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领域对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如认知语言学依据、认知语言学隐喻及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口语言教学中的优势等。本文对目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分析了该理论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策略,旨在保证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大学英语提出了新的要求,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无障碍通过英语完成学习、生活与工作。同时,随着与国际联系的频繁,英语的流畅交流也成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传统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一般会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为学生模拟出相应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代入口语,但教师一般不会向学生解释具体语域、语境等因素的含义[3]。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开展难度较低,但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口语水平要求较高,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模拟语言环境的创造能力,如何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长久性也是教师需要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以适应语言环境,甚至出现学习焦虑、语言焦虑等情况。语言焦虑是在语言学习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剥夺了人正常的交流方式,因此其行为也会发生的一定的改变。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语言焦虑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如对发音、重音、语音语调的不确定;正确表达用法的迷惑;语言是否符合特定场景文化等。尤其在口语课堂教学时,教师会要求学生通过非母语对问题进行分析及思考,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情绪,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3认知语言学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延伸与完善,目前对于其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学术界已经形成了统一观点,提出认知语言学是学习外语过程中获取经验途径的主要形式,也是建立语言知识结构的理论基础。目前,针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较多,但大多以词汇、语法等基础内容为主,而如何利用认知语言学展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英语的各个方面,良好的口语教学质量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反之则可能使学生丧失对英语的兴趣。理想的口语课堂教师应选择母语为英语的教师,有利于建立英语语言的浸入式环境,同时也应当限制课堂内学生的数量。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无法达到以上要求,因此应重点加强教师的口语水平以及课堂掌控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口语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达到理想的口语教学环境,应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在教学课堂中引入认知语言学观念。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概念引入到课堂中,以此为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建立对英语的认知网络,使学生意识到英文虽然在语法、结构、表达上与中文有着种种不同,但其本质仍是人类个体对客观环境的描述方式[4]。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能使学生感受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英语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缓解学生的语言焦虑。词汇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流畅的口语表达需要建立在丰富的词汇量基础上,而认为语言学理论为学生扩大词汇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提出词汇的出现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词汇与词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对于客观世界的各类事物均有一定的认知,在特定的认知范畴内从原型(prototype)到边界(border)可将范畴内成分分为下级类、基本类和上级类三个层次。基本类指的是日常交流中作为代指事物的词汇,如基本词flower,其下义词包括daisy、lily、rose等,通过对下义词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基本词的另一功能是对其他词汇进行定义,如Budcanbedefinedasleaf,flowerorbranch,atthebeginningofitsgrowth.它们又可构成flowerbed,flowerpot,sunflower等合成词。多数学生对基本类的词汇较为熟悉,口语中能够实现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当适当对基本类的词汇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学会在口语中使用意义更加精确的下义词,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对基本词汇定义的掌握,明确构词功能,多样化使用已学的词汇,从而减少母语对英语学习造成的影响,建立英语词汇网络。除了基本概念之外,基础词能够在词自身的特点之上,结合客观世界事物的特点,衍生出其他更高级的词汇,其中隐喻是较为常见的转变形式。帮助学生建立隐喻思维,能使学生感受到英语思维的特点以及不同词汇的概念,从而将两个表面不相干的知识领域相结合,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词汇的底层概念[5]。此外,在词汇学习以及学生口语表达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情境的引入,无论是在真实的情境还是课堂模拟情境,学生都可能对词汇的具体应用产生困惑,此时教师就应当把与情境相关的词汇进行综合,形成词汇库,告知学生词汇库的构成原则及方式,明确不同词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分词汇的意义。通过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语感,了解语言的意义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特点,为学生后续的语言知识学习奠定基础。虽然客观世界中不同事物的差别较大,但人在与客观世界接触时,观察不同事物之间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这种联系会形成知识结构储存在大脑中。最初,单个语言符号仅能够代表单一的含义,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逐渐扩展,能够根据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对新的事物进行定义,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并利用旧的概念对新接触到的概念进行分析、解释、总结,于是就产生由源域(sourcedo⁃main)到目的域(targetdomain)间的投射(mapping)。这种投射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即隐喻性投射和转喻性投射。隐喻性投射指的是从物理层面至抽象层面的投射,而转喻性投射指的则是基本层次向高或低层次的投射。以上两种投射形式的存在,就形成了人类的认知模式,即隐喻认知和转喻认知。在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会要求学生掌握不同词汇的含义,还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词汇的多种表达形式,在不同的情境中予以使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但学习难度极大,学生会面临着种种打击及困难,可能产生畏难、抵触、厌恶等负面情绪,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通过隐喻认知、转喻认知的渗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了解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形式,并正确区分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差别,了解母语与英语在不同概念中的异同之处。例如在“死亡”这个概念中,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在表达方面均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且隐喻和转喻也有着较高的相似性[6]。英文中的“goout”“thelastvoyage”随着隐喻、转移概念的延伸,已经不仅仅能够表达“出门”“最后的旅程”,而逐渐衍生出了“死亡”的含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常用这些词汇表达死亡,也就成为日常词汇。教师在情景模拟时,能够通过认知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在不同语言中表达“死亡”的异同,无需记忆众多繁杂的表达形式,通过中文的认知基础,能够更快地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表达形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表现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口语与书面语有较大的区别,其中熟语就是最明显的一点。熟语的基本特点就在于不可组构性,难以从单词的含义准确推断出熟语的含义,熟语的语言形式与内涵之间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也是英语口语交际中难度较大的内容之一。掌握不同的熟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树立学生对语言的自信心。再以“死亡”为例,英语中有一种术语表达是“kickthebucket”,仅从字面意思判断为“踢水桶”,与“死亡”无任何关联,但在某些语境中就能够表达出“死亡”的含义。熟语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一旦词汇或语法发生变化,其含义也就不复存在。例如将bucket改为pail,或改为Thebucketwaskickedbysb.,就完全失去了“死亡”的含义。因此,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告知学生熟语的概念,并适当引入不同的熟语,比较中英对不同含义的表达异同,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又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的认识。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为基于此理论基础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原型、基本层次等了解英语的认知途径,将学习者作为教学的中心,从而达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6]。每一种语言都体现出了当地的文化,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必然会接触到相应的文化,语言是表达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想要不涉及文化完成语言的学习是绝无可能的。虽然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基本是相似的,但受到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在文化认知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龙”在中文里给人的概念是威严、庄重、神圣,但英文单词“dragon”表达的虽然也是龙,但人们对其的认知则是邪恶、贪婪。中文与英文对这个词的认知不同,在表达方面也有所不同,学生必须意识到这点,从而避免不当表达的发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完善,从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在联想、探究中完成口语学习,并形成英语思维。通过隐喻、转喻等多种手段,减少传统的死记硬背现象,利用情境教学,树立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的自信心,对英文文化产生正确的认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口语表达水平的目的。

作者:程炜丽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