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饮食文化改变对饮食瓷器具影响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饮食文化改变对饮食瓷器具影响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饮食文化改变对饮食瓷器具影响探析

【摘要】科技的发展不断推动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不断改变。在当前餐具的标准和机械生产的标准化中,人们对餐具所具有的基本物质功能的追求已逐渐得到满足,如今餐具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已成为民众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瓷器;宫廷饮食;饮食习惯

1我国饮食文化

饮食问题关系着人类生活的延续,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在国计民生和社会问题中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饮食由远古时期的填饱肚子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当今复杂的加工工艺、制作理念以及文化体系等,历史的进程也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更迭。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孔子、孟子和老子等哲学家的思想也与饮食密不可分,形成集政治、艺术、文学和宗教文化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且又相互发展的饮食文化。科技的发展不断推动着饮食文化的进程,农业技术的进步使祖先们慢慢过上富足的生活,于是历朝中的贵族们从填饱肚子的需求开始向追求精致饮食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饮食器具的方面。不断进步的农业为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基础,而陶器、漆器和瓷器等先进的制造技术也为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我国幅员辽阔,饮食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划分,大致分为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还有极其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的清真菜系、素菜系等,各种菜色式样各有所长,丰富多彩[1]。在西方文化广泛传播、全世界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文化仍然大放光彩,并不断传承与创新。

2我国饮食方式的演变

在新石器时代,因为没有桌、椅、案等用餐家具,所以人们都是以站或者坐等姿势手持容器进食。故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餐饮器具的特点大多寰底,都是直接在土地上使用的器具底部,并不方便置于平面的餐桌上。从夏朝开始的夏、商、周的青铜时代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家制度,进入奴隶制社会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社会出现种族阶级分化,贵族们席地而坐,在身前放置矮足食案,已经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用具,而发展为身份的一种象征。到了东汉时期,人们饮食活动逐渐从“席地而坐”演变到“倚床而坐”,开始出现了汤匙和筷子,人们采用分餐形式进食,并延续到隋朝。唐朝作为在封建社会制度中的巅峰朝代,为了适应各族人民的团结融合,人们的饮食习惯中的坐席和食案等被高足桌椅取代,出现了圆凳、方凳、胡床等高足的坐具。到了宋朝,延续了唐朝时期的桌、椅等发展盛行,会餐制度作为我国主流的饮食方式延续至今。

3我国饮食器具的演变

在旧石器时代,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需要,先民们掌握了粘土成型和烧成的规则,陶器作为最原始的饮食器具出现。但随着奴隶社会的到来,青铜器、漆器的产生,代替了部分陶器的使用。经历了实用器具、礼器等的转变之后,青铜器的形态、纹饰发生了变化并成型稳定,涵盖了夏、商、周3个朝代,是当时最为先进科技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漆器作为饮食器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鼎盛于汉代,后被瓷器所取代。商周时期,我国已经烧成了原始瓷器;到了东汉晚期,制瓷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青瓷、黑瓷、白瓷等相继产出;隋唐时期瓷器发展蓬勃,出现了花釉、绞胎瓷及釉下彩等品种。到了宋朝,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各方面都更加繁荣蓬勃,陶制瓷业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技艺更加精湛,产品更加丰富。汝窑、哥窑、钧窑、定窑和官窑这五大瓷窑驰名中外,还有景德镇、龙泉、磁州等瓷窑遍布全国,各具特色。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社会发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民族融合十分广泛,因此饮食习惯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历朝历代不尽相同,具有等级性、交融性、封闭性、多元化和变异化等特征。王室领导的宫廷宴会规模空前增长,烹饪技术水平达到很高水平。

4饮食习惯转变对饮食器具的影响

我国所制瓷器通常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具,以饮食器具来说,常见的乘食具有碗、碟、盘、壶、杯和茶盏等;储食具有盒、瓶、罐、翁、坛等;进食具有勺、瓢等。景德镇瓷器秉承了宋、元、明、清等优秀的制瓷技法和水准,其以精美的工艺、简洁大方的青花瓷绘饰而被人们所青睐,同时具有浓厚的贵族皇家气息。在今天看来,这些饮食器具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还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折射出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色彩[3]。清朝皇室的宫廷御膳主要由满族菜、鲁菜、苏杭菜三种各具风味的地方菜系发展而成。满族早期主要是游牧民族,以牛、羊肉为主食,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在牛、羊肉的饮食习惯中结合并改良了前朝的宫廷菜。明朝把首都迁至北京,山东籍的厨师在宫廷饮食中地位愈发提高,他们将鲁菜中的精髓沿袭并改进。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期间,非常欣赏苏杭菜式,下令将苏杭菜编入宫廷御膳菜谱。随着国盛民富,宫廷菜谱不断丰富,皇帝和百姓对于菜肴的造型艺术与饮食餐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5饮食器具的继承与发展

科技与工艺是人类经过漫长生活经验和探索所得到的宝贵财富,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4]。陶瓷产品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体现,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材质的有机结合,该产品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美学特征和情感特征,而且还符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属性,兼具现代设计的美学价值和市场需求。现代科技的产生使人们减少简单劳动,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解放并发展了生产力,将手工艺应用到创造新的艺术工作中去,认知更广阔的自然和世界。例如,简单而重复的工作是通过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完成的,而一些需要手工打磨的零件则是由工匠完成的,现代设计将二者自然结合,传达出不同的审美需求。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全球设计的多元化融合使得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逐渐衰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是结合统一的发展理念。多元文化的融合一直影响着我国传统食品用具的设计和开发。从过去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一带一路”,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也引发了设计思想和观念的变化,这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饮食用具的设计与现代性的结合[5]。如今,餐具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社会经济形式已经从产品和服务经济发展到体验经济时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产品设计已逐渐发展成为可以满足用户精神需求的体验设计[6]。

6结语

产品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具有更大的市场价值。因此,在食品器具的设计和开发经历了自然形态设计和标准化设计的阶段之后,它们逐渐向用户的情感体验设计阶段发展。随着市场对反机械化和反标准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产品设计正在追求用户行为、感觉、交互和情感的精神方面,以满足人们对产品人性化和情感化的要求。饮食用具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实用性到美观艺术性的过渡,推动其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作者:刘文庆 姬瑜 李阳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青岛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