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饮食文化对乡村旅游助推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农田、山水等自然景观,建筑、传统工艺、特殊节日等人文景观,野营、探险等乡野活动为吸引物,以乡村周边居民与城市居民为消费对象,以满足消费对象娱乐需求、休憩需求、美学体验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在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解决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问题、完善农村基础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乡村饮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感官体验、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间接影响着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落实与推进,是乡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党和国家战略决策贯彻落实的重要助力之一。故以何种策略、何种方式、何种措施激发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潜力,并以此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历来是旅游领域、农村发展领域关注的重点。而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之餐饮服务》(《农家乐(乡村游)服务宝典》编委会编写),作为一本以农村餐饮服务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其关于饮食卫生、菜肴搭配、酒水营养等内容的阐述对乡村饮食文化的挖掘、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乡村饮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科学利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回顾全书,笔者将乡村饮食文化对乡村旅游的助推作用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利用饮食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内容的丰富
因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生存活动形式不同、人文心理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基于此形成的饮食文化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中国江浙地带的菜品偏甜、西南地区的菜品偏辣、南方沿海地带的菜品讲究清淡,中国南方菜追求精致、北方菜讲究实用,而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乡村饮食文化的差异,乡村饮食文化的独特性,也正是这种饮食文化的独特性、饮食文化的差异使其成为了乡村旅游资源,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点。究其原因,乡村旅游不仅注重“休闲”“自然”,还追求“独特”,独特性既可以凸显乡村旅游特色,又可以彰显乡村旅游的价值,给旅游者别样体验,给旅游者带来巨大吸引力,继而或间接或直接助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例如相比城市的快餐,土家菜不仅新鲜还原汁原味,既可以保障食用者的健康,又可以丰富食用者的用餐体验,可作为乡村旅游的吸引点进行宣传;再如,长桌宴作为西江千户苗寨特色体验项目,有着城市酒宴中不具备的少数民族劝酒歌、酸辣兼具的传统佳肴、丝丝入耳的传统乐器声,是西江千户苗寨重要的人文景观。
二、借助饮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完善
进一步阅读此书可发现,乡村饮食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仅丰富着乡村旅游内容,还可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究其原因,饮食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始终贯穿于乡村居民、城市消费者生活、学习、工作之中,故乡村饮食不管是出于满足城市消费者的发展需求,还是出于满足乡村居民的生产需求,都必须贯穿于乡村旅游产业链中。同时,乡村饮食作为一种具有乡土气息、自然气息的产物,在快消费时代、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环境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乡村饮食借助其“独特性”,可形成特色的饮食服务,给旅游者带来别样的体验,例如某些旅游区可为旅游者提供乡村厨房、特色蔬菜,让旅游者自己动手做乡土菜,让旅游者在特色服务中体验乡村生活;乡村饮食也可借助其“独特性”,延伸饮食价值与乡村旅游价值链,例如某些旅游地区会自发形成“饮食街”,或发展出具有独特创意的旅游食品,让旅游者在填饱肚子之余,体验独特的乡村购物,让本土食物销售出去的同时,推广宣传乡村旅游品牌。此外,乡村饮食文化活动作为乡村特有现象,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可助推乡村旅游特色项目的开展、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例如某些地区的篝火晚会,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饮食文化活动,其可作为收费项目增加乡村饮食附加值,可作为特色项目扩展乡村旅游内容,引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
三、延续饮食文化,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或价值,不仅体现于乡村经济建设,还体现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旅游既可丰富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乡村居民精神世界,又可以传承、保护传统工艺、优秀品质,让乡土文化借助经济发展大放光彩。而乡村饮食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构成部分,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其传承与发展自然会彰显乡村旅游的保护价值、传承价值,自然会助推乡村旅游保护价值、传承价值的延续。基于这一认识,该书特意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证,力图以更客观、更有力的方式为读者揭示乡村饮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积极作用,及其积极作用的显示机制,进一步增强书本内容的可读性。例如,有些地方定时举办美食培训讲座、联合举办烹饪大赛、邀请专家创办美食论坛,以便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增加消费深度,以便传承饮食文化。总之,该书所提及的理论观点对当前乡村旅游建设具有一定启发性,其可作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旅游专业师生的参考工具。
作者:潘柳榕 单位: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