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特色体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其音乐文化十分丰厚,且很有民族特色。在当今民族不断繁荣发展与各民族大团结的时代,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充分体现民族音乐的特色是尤为重要的一环。本文结合中国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围绕音乐教学中民族特色的主线展开探析,旨在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学中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学;民族特色;方法
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应当充分体现出区域、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这关系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今后的传承与发展。在本文之中,笔者将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及其民族特色,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师应采取的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特色
(一)音乐形式丰富多样
我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融合发展的国家,众多少数民族生活、分布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也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例如,民歌、戏曲、歌舞、乐器等,具体的如苗族的飞歌、苗族古歌、对歌、芦笙;侗族的大歌、侗族琵琶歌、牛腿琴歌、侗戏;土家族的傩堂戏;仡佬族的横箫、唢呐;蒙古族的长调与短调等,各个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风格和特色,以及不同类别形制乐器及演奏,同样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提供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内容质朴生动
少数民族音乐大多都起源于日常生活,很多民歌往往是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或者劳动之余中创作出来并广为流传的,这样的音乐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面貌的真实反映,其主要特征大多都朗朗上口极易传播,内容也普遍质朴生动。例如黔东南侗族聚居区侗族大歌《蝉之歌》,是侗族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余,为了娱乐而创作出来的,主要是歌颂大自然的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在每年的夏天才会出现,它的叫声美不美,好听不好听,要因人而异、因地区而异。北方人在夏天听到蝉的叫声不觉得美,因为它很吵。但是在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的侗族人眼中,它的声音却是世界上无比美妙的歌声。因此,侗族人在劳动之余,闲暇时就模仿蝉的叫声自娱自乐,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艺术形式蝉虫歌了。”[1]对歌,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而且在对歌中有时候还加入谜语、问题对答等形式,对唱方式由双方或多方进行互动交流。以广西的对山歌为例,这是“源于广西,是壮族群众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有男女个人对唱和男女群体对唱等形式。对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爱情理想为主题。山歌有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壮族青年能歌善唱者众多,大部分都能出口成歌。对山歌有一定的规矩,在野外对歌,可以唱缠缠绵绵,摧断肝肠的情歌,但必须首先问明对方姓名、婚否、家庭情况等。对歌者须保持一定距离,以能听清歌声为度。在屋里对歌,不唱深交歌,开始时首先要热情赞颂主家,然后才唱其他歌。对歌多在各种节日举行,因此男女青年除对歌传情以外,也可以抛绣球、碰蛋定情”。[2]少数民族的民歌中丰富多变的内容,展现着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朴实的民风,其特点就是幽默风趣、激发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是我04国音乐殿堂中灿烂的艺术瑰宝。
(三)风格多变
少数民族音乐往往寄托着演唱者当时的心情或是对其他事物美好的愿望和向往,这些不同的内涵赋予了少数民族音乐多变的风格。有的音乐风格热情奔放,如新疆维吾尔族的《达坂城的姑娘》;有的音乐风格婉约细腻,如云南汉族民歌《小河淌水》;有的音乐风格幽默诙谐,如侗族儿童歌曲《青蛙歌》。另外,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场景的不同,情感的不同,展现出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也不同。如劳动场景的音乐风格,往往铿锵有力,使人听后精神焕发;情歌展现的是男女之间爱慕之情的音乐风格,往往通过细腻的对歌形式来进行体现。这些多变的音乐风格,也促使少数民族形成了绚烂多彩的民族音乐,也是少数民族音乐一个显著的特色。
(四)感情真挚细腻
一种音乐风格的产生往往源自于当时人们不同的内心感受,少数民族的很多音乐基本上都是由少数民族在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中有感而发,往往寄托着他们对于土地、对于劳动的最真实的感受,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爱情最深切的向往。因此,在少数民族的音乐中,情感的流露都是自然且真挚的,毫无造作之意,这也是少数民族音乐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少数民族音乐中有大量描述结婚、葬礼、劳动的场面以及日常生活之中的嬉戏、聊天的内容,并结合不同的乐器来反映不同的心情。
二、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学的方法
(一)走区域化的课改之路
在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本土民俗文化的特点,重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蒙古族的音乐具有“天蓝、地广、心旷神怡”的草原风味;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具有“热情奔放、节奏突出”的维族风格。所以,不同区域的音乐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音乐文化的独特特点,并在教学中重视这些个性化的特点。在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学中,应当坚持走区域化课改之路,让学生重视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乃至世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感受到不同国度、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在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中,也应当重视教学的创新和发展,选择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筛选适合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的音乐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改革教学方法,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好音乐的传承。
(二)充分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
对比教学在各科的学习中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一个很直观的、效果比较明显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通过本民族的音乐与其他民族的音乐对比,不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音乐学习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本民族音乐的特色和优点,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加多样的音乐文化、了解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并逐渐树立起包容的思维和视野,接受多元化的时代意识潮流,有利于促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对比教学的正确运用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内涵的巩固和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学会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运用辩证法看待周围的世界。
(三)注重音乐背后的人文内涵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知识,对于音乐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音乐技巧及乐理方法的教授上,更应注重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民族风俗与文化。经典的音乐作品往往在创作的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背景及文化底蕴,如:众所周知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音乐的教学不仅仅是音乐技巧的传授,更是对文化的阐释和熏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这一点,要注重少数民族音乐的个性张扬和意义重构。个性张扬意味着充分体现本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而民族音乐的重构是理解本民族音乐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当采用更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从音乐作品出发,让学生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和灵感来源,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了解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音乐在教学中传承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应当在立足本区域、本民族音乐的特色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作为本区域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事课改探索,结合百姓民生的生活实际,去分析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人文背景,并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更深层次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以后的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吴威.侗族大歌之蝉之歌[J].民族音乐,2013(05).
[2]杨华.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3(11).
[3]谭春.云南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的方法与意义[J].黄河之声,2015(12).
[4]杨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音乐教学[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39).
[5]麻书豪,刘慧.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堂的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3).
[6]王承祖.乐论撷萃[M].
作者:韩东 单位: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