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乐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及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不仅是实现美育的主要途径,还是实施德育的有效渠道。小学音乐教学要提高德育渗透的时效性,要坚持开放性、学生主体性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选择与时俱进、富有积极意义的音乐作品,利用现有的条件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兼顾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2011年《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对人类、对自然、对所有美妙之物的关爱情感;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国家、人民、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的称颂和弘扬,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宽容理解、彼此互助的意识,做到心中有集体。由此可见,音乐在小学德育中发挥着强大的功能,音乐教学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将德育渗透于小学音乐教学之中。那么寓德育于小学音乐教学也并非随意、无规则可循,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一、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我国的音乐学科普遍存在将音乐之美育与德育作用孤立、隔离的现象,面对市场中汗牛充栋的音乐作品俯拾皆是,大多是强调美育的独特功能,将美育与德育相区别、对立。事实上,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互统一、有效渗透和彼此交融的密切融洽关系更应值得到关注。优秀的音乐作品通常与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及愿望相关,表达社会之和谐、人性之善良、品德之高尚,是以尊重生命为核心、追求理想生活为目标的审美艺术精华。小学音乐教学要打破传统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老一套思想,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无论在教学内容抑或是教学方法上都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音乐学科教学秉持面向未来、面向生活实际、面向国内外新形势的开放性教学原则。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外部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学生按照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来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师观反对传统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观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反对以往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尊重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之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其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变传统教师扮演的权威者为指引者、合作者,教学的重心由教育者的“教”转变为学习者的“学”。故而音乐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其认知主体地位的有效落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看作是发展的、能动的个体,不再强调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而是将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放在首位。坚持学生主体性,激发其对学习的自觉性。努力提高其主体能动性及自主创新能力,变“知识灌输”为“启发引导”,用形象教育取代说教,真正实现自由意义上的“授人以渔”,让学生更契合实际的通过自我教育达到道德规范的有效内化。
(三)因材施教原则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言“圣贤施教,各因其材”[1],即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施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这里引用“材”的原意——“教材”、“题材”,即教师应根据音乐题材、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摆脱固有教材的限制,用良好的审美观和丰厚的知识底蕴深入研究、缜密分析,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采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避免大范围进行平淡无奇的直叙,做到精益求精,松弛有度,完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德育渗透综合化。要求教育者对现有的音乐教学内容二度创作,将抽象的审美符号转化为德美并进的具体形象,并据此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找到适合受教育者的音乐德育渗透切入点,使音乐的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有助于完善道德、健全人格。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2]
二、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的路径
(一)音乐作品内容的选择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在艺术方面明确指出:提倡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拒绝低俗、庸俗、媚俗;在教育方面提出: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切落实个人道德品质建设,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由此,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如《义勇军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具有爱国丰富内涵的歌曲,表现了在艰难困苦的对外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雄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爱国精神和积极向上、团结的心态。激发学生勿忘历史,懂得今日幸福生活之来之不易,使其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强化。表达亲情、友情的《父亲》、《敬爱的好老师》等作品,传递真实、淳朴、深厚的诚挚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懂得知恩图报,明白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此外,以娱乐身心为主的流行歌曲所承载的道德教化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兴趣,根据教学主题选择具有积极价值取向和德育内涵的流行歌曲,发挥其时尚引领的道德强化功能。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选择与时俱进、富有积极意义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二)音乐教学情境的创设
德育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这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形式是非常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3]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一言堂”、道德说教的做法,根据音乐作品内容、特点和形式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其主动参与,开拓视野、激发想象,尝试表达并创造。音乐教学中可引入戏剧这一综合教学手段,通过即兴的、反省的、问题化的方式循序诱导,走进音乐的情感世界。教师还应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将音乐中的美感渗透于整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收获理智的满足,以音乐的魅力熏陶学生的品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如让学生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前,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借助语言对歌词的描绘启发学生发挥想象,透过听觉唤醒大脑表层的记忆,联系实际;继而让学生聆听这部作品时,蓝天碧波、绿树红墙的画面感会在脑海中油然而生,一席朝气蓬勃的少年欢声雀跃的在水中荡起双桨,欢快的音色倾诉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润物细无声”中净化心灵、熏陶情感。
(三)课外音乐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开展
小学音乐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我国自古就有“寓教于乐”的说法,此“乐”亦可等同于“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富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自由性。课外音乐教学活动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延续手段,与课堂音乐教学共同构成学校音乐教学的完整体系。课外音乐教学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游戏性”,易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从不同侧面为受教育者提供音乐发展空间。如开展合唱比赛、乐器演奏比赛等大型的集体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投入,以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表达艺术的感染力、凝聚力,培养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合唱艺术以鲜活的音乐作品、具体的感知形式在人际间直接传播,对于开拓思维境界、陶冶高尚情操、造就健全人格、培植团队精神等,具有特殊的教育功用。[4]另外,演奏亦要求与伴奏在音调、音高、音准上达成统一,节奏、旋律和谐有序,与观众友情互动,有助于学生主动履行道德规范、遵守集体纪律,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通过榜样的示范促进学生个体自身的修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容易受到具体形象力量的感染。作为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操控者,教师除了拥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杰出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成为“榜样”、“模范”,用自身的行为举止去影响、感染、陶冶学生,打破学生对高大而完美的音乐作品高不可攀、敬而远之的抵触情绪,促进其人格向良性发展。首先,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品德素养,从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将艺术之“美”与“善”沉淀于生命与品格中。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以循序诱导和启发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音乐表达与音乐创作,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责任感,建构以人为本的创造型音乐课程体系。最后,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以丰富的专业知识,谦卑的教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耳濡目染。此外,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在共同的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砥砺、彼此友爱,共同完善,[5]真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应遵循坚持开放性、学生主体性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使得小学音乐课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课程内容应选择与时俱进、富有积极意义的音乐作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将德育渗透其中。小学音乐教学遵循“以人为本”和“以德为本”的愿景,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2.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何晓艳.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J].现代教育科学,2009,12:38-39.
[4]邹力宏.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江西教育科研,2007,08:40-41.
[5]李长伟.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教育研究,2012,08:113-119.
作者:王丽杰 赵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