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慕课背景下音乐教学革新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慕课背景下音乐教学革新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慕课背景下音乐教学革新思考

一、“慕课”的优势

(一)自主学习

“慕课”本身最为一种自主性课程,这就要求学生有高超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自制力。学生需要不断克服周围环境中的诱惑性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拥有高效的学习效率。所以,增强学生自制力是开设“慕课”必备的前提条件,它还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设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入学率。

(二)不受限制

“慕课”学习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进行,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的学习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现在只需要有一台有网络的电脑或者手机,就能在线做作业和答题,还能进行网络考试。在“慕课”上没有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你可以充分利用网上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高效且短暂的微课程学习[1]。这些课程,打破了传统上授课教室对人数的限制,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各种需求。

(三)重复性利用

“慕课”在线学习的方式,能让我们实时提出问题并在线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进行单独设置,对熟悉并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快进跳过,对没有掌握的疑难知识点可以回放进行多次学习。还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进行一些随堂测试或者作一些小测试等。

二、“慕课”背景下音乐教学方式的革新

(一)音乐教学理念的革新

第一,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要在高校开设慕课平台,首先要结合在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在国家关于音乐课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进行音乐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学习空间的扩大。教师应该积极地利用“慕课”平台将枯燥乏味的音乐理论学习更为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提高音乐理论课程的趣味性,要切忌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因此,“慕课”教学能否更好融入高校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教师能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第二,要改变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播方式,从以往的单一渠道传播发展到多渠道传播。在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教育中,教学效果不佳,往往是事半功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音乐理论知识不仅需要掌握还需要学生内化理解。因此,传统的单渠道知识传授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而在“慕课”教学平台上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理论,还能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和思想理论水平提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转变教学重点,由以往的理论传授转变到实践为主[2]。

(二)运用混合教学模式

为了弥补单纯线上学习的不足,高校还可以相应采取混合教学,实行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的共同教育。这种新教育方式的推广可能会相对容易,也更能和学生们拉近距离。这种方式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并且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开,所以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国内高校一般只将“慕课”作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工具,使得这一资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下一步怎样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是未来应着重考虑的问题。这种混合教学模式与平时的授课方式刚好相反,课前学生需要观看音乐教学视频,了解其中的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并由老师和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终找到相关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混合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课程视频资源,而“慕课”平台刚好能够提供大量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

进行“慕课”学习,学生首先要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高校引入“慕课”教育并应用在音乐课程教学上,可以将传统上固化的教学课堂转变成一个动态的学习场所,而这种特点也符合当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但同时这种模式也对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虽然很多学生支持“慕课”式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传统教育,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3]。因此,高校和教师还应对学生多加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学习并愿意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同时还要形成创新性的学习风格,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把握住各种学习机会,敢于质疑、积极探索,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并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形成敢于突破、善于创新的学习风格。

三、结语

“慕课”最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的推广使用给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音乐课程的教师和学生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慕课”优势,从而实现“慕课”教学理念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会.慕课背景下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6,29:234-234.

[2]樊文娟.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思考[J].英语广场,2016,06:145-146.

[3]向秀桥,方芳.慕课风暴下“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6,29:116-117.

作者:戴彧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