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信息技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传统音乐教学模式都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完全贯彻新课标的相关标准,因此,音乐教学的质量没有得到全面提升。[1]新课标中提出了当前的高中音乐教学需要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在音乐的鉴赏、歌唱还有创编等教学方面的作用,从而提升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本文将针对信息技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的开展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途径提升高中音乐教学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音乐;音乐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音乐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它是落实美育重要的途径之一。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提出了音乐教学需要合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音乐学习需求。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音乐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打造了生动的音乐课堂,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音乐教学服务。[2]本文将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欣赏课教学时,往往喜欢为学生演奏或者是让学生听磁带,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和枯燥,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欣赏课中,不能够集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教学效果自然得不到提升。但是如果在欣赏课中教师能够将文字、图像还有动画等多种形式综合起来,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欲望,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感知音乐的力度和速度,能够从音乐中聆听出情绪和情感。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能够产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欲和创作欲被充分激发起来。例如在学习人音板高中音乐《非洲歌舞音乐》时,学生往往不能够更好地感受非洲歌舞音乐的文化和独特性,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经典的非洲歌舞的表演视频让学生去欣赏,通过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感受非洲音乐的独特性并产生联想,这样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能够让课堂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具有一定的场面感。[3]同时,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加入能够让音乐的理论还有相关的技法得到简化,使得音乐表现得更加完美。那么,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调动,而且多媒体课件能够将音乐的表现力变得丰富和多样化,给学生一些鲜活的场景和逼真的效果,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音乐的活动中。例如在学习人音版高一流动的立体音——西洋管弦乐队时,教师不可能把这些演奏的管弦乐器进行一一的展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乐器都为学生演奏一遍。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将每一种管弦乐器的资料进行展示,给学生播放其中的一些经典的演奏片段,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想要聆听的乐曲或者是想要进一步了解的乐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对这些西洋管弦乐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有效提升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服务,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新课标中提出,音乐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体验的营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教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音频、动画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大大加深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比如在学习人音版高中音乐《踏雪寻梅》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和这首歌曲相关的景象,通过画面的营造让学生能够有一种置身于雪地的感觉,学生想象歌曲中的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
虽然高中的音乐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丰富的音乐材料可以让我们学习,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补充丰富的音乐知识。那么,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找到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去欣赏,或者通过网络平台或者是微信班级群进行分享,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去欣赏,又或者是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音乐微课的学习,不仅仅扩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音乐教师要能够积极地结合音乐教材内容,通过微课、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开拓音乐课堂的范围,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基于合作探究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7,0(7Z).
[2]肖冰.关于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的探究[J].北方音乐,2016,36(17).
[3]周有群.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7,0(18).
作者:揭鸿洋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平沙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