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细菌画竞赛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创新能力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评估专业发展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成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展细菌画竞赛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符合专业发展的高素质医学技术人才。
关键词:细菌画;医学检验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专业所涉及的仪器日趋自动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检测项目的范围及结果质量也在稳步提高。这些现状都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有幸参加由中国科技协会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生物单元),发现细菌画竞赛可作为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汇报如下。
1背景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培养目标指出要重点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在我国日益兴起,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作为评估专业发展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医学生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3]。医学院校对学生开展何种形式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如何开展,业已成为医学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4]。细菌画是以不同细菌的菌落作为画笔颜料,在特定显色培养基相应位置勾勒预先设定好的线条和图案,经过培养后,最终呈现出不同颜色和图案的细菌特定画作。通过参加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笔者发现细菌画竞赛可作为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2竞赛过程
教研室参加的细菌画竞赛过程主要包含如下几个阶段:(1)参赛队伍的初筛:依据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要求,教研室确立参赛团队初筛方案,向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广泛宣传,动员学生3人为一组,自行组队参加初筛,每组提交一个或多个参赛设计图,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风采。教研室收集各参赛团队的细菌画初步设计方案,经专家们筛选后确定8组团队为入围队伍,通知学生准备参赛。(2)细菌画底稿的设计:将8组队伍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有2~3组参赛队伍和1名指导教师组成,要求学生根据竞赛的“初心”主题,使用A4纸进行细菌画底稿的再次创作。(3)细菌画创作前的准备:使用科马嘉公司尿道菌群显色培养基干粉,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配制细菌画专用显色培养基,经质量检定合格后备用;依据细菌画创作的实际操作特点,制备符合要求的画笔工具(小尺寸接种针或小口径接种环)备用;根据细菌画设计图图案配色要求,选择符合显色要求的细菌菌种(例如紫红色的大肠杆菌、黄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蓝色的肠球菌、绿色的绿脓杆菌等),用无菌操作技术分区划线接种于普通培养基,37℃温箱中过夜培养,留取单个细菌菌落备用。(4)细菌画作品的绘制:根据细菌画设计底稿上呈现的图案和颜色用灭菌的接种针挑取对应细菌的菌落,先在显色培养基表面勾边处理,勾勒出图案的大体轮廓,再使用灭菌的接种环挑取对应细菌的菌落在轮廓内细致涂抹,完成细菌画的涂色处理。例如《桔梗花》作品绘制方法如下:先用灭菌接种针挑取少许绿脓杆菌,在培养基的中间描出桔梗花的根茎,使用灭菌接种环挑取少许绿脓杆菌对叶子内廓进行涂抹上色;接着用灭菌接种针挑取少许红色的大肠杆菌,画出桔梗花并填充颜色;用灭菌接种针挑取少量黄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画出桔梗花的花苞并填充颜色。(每次使用接种环(针)前后都要用酒精灯火焰反复烧灼,以防污染)。画好的细菌画在培养基底部贴上标签,标记作品名称、时间及创作者等信息,37℃温箱中过夜培养。(5)细菌画作品的修改:观看细菌画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对作品进行拍照或摄像留存。各参赛小组需仔细观察细菌画与设计底稿作品颜色及图案的差别,详细记录使用的每种细菌及使用量,分析作品所呈现的效果与设计图效果差异的原因,制定修正方案和继续实施,提高细菌画作画技巧,改善细菌画作品呈现情况。(6)细菌画作品的提交:各参赛团队经过前期反复创作实践,总结绘制细菌画的最佳条件,按照大赛要求绘制最终细菌画作品,拍照和录像后与参赛相关材料一并提交大赛组委会,等待专家们的评审。
3竞赛体会
笔者指导的刘丽等学生团队创作的《桔梗花》作品最终获得本次细菌画竞赛合肥赛区(生物单元)复赛优秀奖的好成绩,下面就本次竞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存在不足等方面做如下总结。
3.1实践能力的提高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是创新能力的基石,随着专业学制的更换,实验学时的压缩和实验经费的紧张,学生实践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课程教师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参加细菌画竞赛不仅可有效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为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夯实基础。本次细菌画竞赛中所涉及的无菌操作技术、革兰染色技术、细菌形态学观察、细菌分离培养和生物安全等实验技能既是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能也是核心技能,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各团队指导教师详细分析每一项实验技术要点,示范展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和准确性,参赛选手每日需重复练习上述基本实验技能,锤炼自己的实践技能。经过近半个月的细菌画练习,各参赛团队每位参赛选手的实践技能较未参加竞赛的同学均有显著提高,如革兰染色技术规范性和准确性、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熟练性和结果准确性等,参赛选手们的实践技能得到充分提高。
3.2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能力主要指的是能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针对特定目标提出新方法、新观点或新创造。创新的过程是曲折的,要能经受住任何失败的考验和多次重复的枯燥,具备创新的责任感,对新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百折不挠的毅力与执著,具有献身科学的意志[5]。随着中国“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的出台,正式推动了各高校“双一流”建设教育的启动[6]。面对国家“双一流”建设教育的战略目标,各医学院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规划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双一流”医学教育的需要。笔者发现参加细菌画竞赛可作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培养出符合“双一流”教育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细菌画作品创意图设计、方案书撰写、细菌显色原理分析、结果差异性探讨、结果影响因素分析、视频作品编辑、作品PPT汇报等方面都是由各参赛团队选手在相互协作下共同完成,指导教师仅作为“旁观者”加以引导和评论,充分激发了学生科学实验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参赛的选手们一致表示通过本次大赛的参加,熟悉微生物科学实验过程,学会科学分析实验问题,尝试创新解决问题。部分参赛团队选手由此萌发了创业的念头,正积极申报创业项目,拟构建细菌画设计工作室用于文化娱乐,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细菌画竞赛开展锻炼了学生批判性思维,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3存在不足及对策
细菌画竞赛作为第二课堂可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的教学不足,拓宽学生实践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途径[7-9]。细菌画竞赛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足和对策如下:(1)参与度不高:细菌画竞赛属于新兴的创新性大赛,尚未纳入教育部门已公示的技能竞赛目录,各医学院校对其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部门应尽快将其纳入技能竞赛目录,鼓励各高校组队参赛,扩大其作用影响力;(2)支持度不够:细菌画竞赛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支持力度不够,降低了指导教师和参赛团队的积极性,拉低了竞赛实际效果。学校应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竞赛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切实保证竞赛实际效果;(3)覆盖面不广:细菌画竞赛需要选手具备一定的微生物学实践技能,参赛选手多从已完成课程学习或正在课程学习的学生中进行筛选,竞赛覆盖面不广。教研室可开放实验室,制定相关的实践技能培训计划,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学生走进实验室,锤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拓宽竞赛选手的筛选范围,扩大竞赛覆盖面,提升竞赛实际效果。综上,细菌画竞赛能够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科学实验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锻炼了批判性思维,有效的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作为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娟娟,龚敏,王茜,等.低年级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及探索[J].解剖学杂志,2018,41(3):356-359.
[2]刘超,包晓红,蒲丽娟,等.实验教学改革背景下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3-4.
[3]郑英,史宏灿,陈轶群,等.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4,18(1):89-92.
[4]聂春雨,郎亚军,殷亚杰,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6(3):102-104.
[5]张璐,杨庆爱,王若维.护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内涵及构成要素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6,30(10):1251-1253.
[6]徐雪松,金泳.“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性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教育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4):97-98.
[7]张婷,糜漫天,朱俊东,等.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1):986-987.
[8]魏悦姿,陈晓明,章喜明,等.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外教学的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9):709-712.
[9]吕美君,杜莹,冷雪,等.中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新路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1):882-885.
作者:王天宏 刘丽 李焱 王翠雅 刘勇 张涛 单位:蚌埠医学院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