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预防医学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预防医学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预防医学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展实施,对本科生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推广和实施的现状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预防医学的专业特点和各校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要求。最后,从导师、学生和实践单位三个方面提出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的建议,从而为完善导师制教学体系建设,规范和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促进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生教育;导师制;培养模式;效果评价;评价体系

本科生导师制由来已久,最初是在14世纪由牛津大学提出并实施的[1-2]。20世纪三十年代,浙江大学的竺可桢首次将本科生导师制引入中国[3]。近年来,国内不少医学院校在预防医学专业开始推行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本科生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培养模式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本文将在借鉴国内各高校推广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取得的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预防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规范和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促进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1国内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

1.1导师制师生比偏低,需要优化新的培养模式

牛津大学导师制实施之初,导师教学是一对一的,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私人订制。近年来,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是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均为1:9[4]。受中国大学普遍扩招的影响,国内重点医学院校导师制师生比1:12左右,一般院校师生比更低[5]。可见国内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要想真正见到效果,还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上下功夫。中山大学创建了合力式导师模式,以导师组的形式指导学生,不同专长的老师指导对某一方面有需求的学生,效果不错[5]。

1.2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空间、时间上受限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有的甚至在入学时即为其分配了导师。各大医学院校学生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而本科生导师一般是由专业课老师担任的,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见到自己的专业导师。另外,本科生导师每天要忙于上课、科研,学生和导师见面的次数有限。有的老师只能利用空闲、吃饭时间或者专门约定时间和同学们交流。期末学生忙于考试,教师忙于阅卷、核分和分析试卷,双方更没有时间进行交流。有的学校受教学硬件设施影响,导师指导学生缺少固定的办公场所,只能找空闲的教室进行流动指导[6]。受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很难保证,有的院校甚至形同虚设。

1.3评价效果以校内为主,缺少全面性评价

受当今社会人员结构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对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中,我们要始终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培养情况直接影响今后的科研能力和工作中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国内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效果评价研究可以看出,评价指标基本上以学生的科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是否参加过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导师评价为主,缺少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或者更高学府的反馈意见。因此,评价有悖于学以致用的目标[7-9]。

2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2.1科学性

科学性是构建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的最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确定评价指标的类型、样本的收集、样本筛选、数据分析、改进措施等方面,需要科学的理论依据,坚持科学原则才能真实的反映出导师制实施以来的实际水平。

2.2全面性

要想真实的反映出导师制实施以来达到的预期水平,评价体系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对导师的评价,其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最后是用人单位反馈的评价。此外,还要对所有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充分的考虑,防止评价指标之间出现重复性测量。

2.3可操作性

建立导师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实施效果评价量表,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性方案。设计指标要兼顾评价规模和数据的真实性,数据收集要简单便捷,问卷要通俗易懂,力求简明具体,便于评价人员和被评价人员现场操作,否则将失去评价的意义。

2.4导向性

在评价指标选取时,要充分体现当代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为导向,推动创新型、科研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由于评价内容具有多样性,教学活动受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在进行评价指标测量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定性评价利用评价人员知识、经验和判断对导师制实施以来导师、学生的表现进行直观的观察和分析,作出定性结论。同时借助于定量分析,运用测量方法和统计工具对评价对象进行数值判断,更为客观、精准的量化评价指标[10]。

3构建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指标

3.1对导师的评价指标

1)导师综合素质考核。良好的师德是导师和学生融洽相处的最基本的源泉,导师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要有深厚的专业造诣和扎实的教学功底,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2)学生对导师的期望。上课有幽默感,多与学生互动;备课充分,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多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导师确定后,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规划生活和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实践和科研能力;对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进行全程的跟踪。3)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导师进行指导的时间、内容、方式、态度、效果由学生进行打分,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3.2对学生的评价指标

1)定量评价专业知识的评价可以参考学习成绩,能够直观的反应出学生对专业课掌握的情况。创新能力评价标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意识,善于捕捉新信息,发现新问题,善于运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信息加工。不满足于现状,主动探索,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于书本,敢于质疑、超越、求新。科研能力评价指标包括自学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参与的科研型项目,、学位论文数量和质量。实践能力包括利用学习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贯穿于学习的整个阶段,包括课程设计、实验课考核、实践报告、发明专利等多方面。2)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以访谈的形式开展,访谈侧重于学生专业思想、学术思想、人生理想、生活态度等4个方面,有经验的评价者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能够感受到学生人格的变化,兴趣爱好以及参与的科研项目所达到的水平。

3.3实践、工作单位反馈的评价

实践、工作单位反馈的评价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调研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践和工作单位跟踪反馈回来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11]。以上三个方面的指标,评价者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项目进行赋值,并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性措施。

4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和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根据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对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可能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1)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确定求学规划,树立专业目标、人生目标。2)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够使大多数的学生有更好的机会接触到课外实践和科研项目,指导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从事不同的事业,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师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导师的综合素质,导师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应该具备知识结构全面、专业素养高、思维敏锐的特点。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十分明确,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学术造诣[12]。4)激励奖励,提高导师的积极性导师积极性不高也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培养。通过查阅他人的调查,有的导师需要带20个左右学生,导师没有精力负责这么多学生。因此为了缓解带教压力,可以选择导师所带的优秀的研究生负责带教工作,每年学生毕业后,通过导师制效果评价,优秀的带教老师适当的进行奖励,提高其带教积极性[13]。

参考文献

[2]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85-88.

[3]师素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221-223.

[4]陈廷,张凯,王文军,等.医学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49-550.

[5]刘建安,静进,金宇,等.预防医学本科导师制面临的困境及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13-14.

[6]白英龙,关鹏,宋维军.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本科生导师制”框架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动物防治,2016,32(8):937-941.

[7]刘建安,静进,王庆维,等.本科生导师制下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6):812-814.

[8]段军超,于阳,荆黎,等.导师制在预防医学本科生培养中的实践和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7):502-503.

[9]周勇,贺莉萍,谭徽,等.校外导师制对预防医学本科生应急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2):2253-2254.

[10]曾凡东.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的理论与模式[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2):237-240.

[11]董艳梅,祁艳波,孙要武,等.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评价[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6):216.

[12]郭彩霞,李艳博,马俊香,等.预防医学专业推行导师制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9):766-769.

[13]宓伟,董兆举,练武,等.PBL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1):123-124.

作者:高菲菲 吴志强 马洪林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