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学专业新生社交焦虑与人格特征关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调查医学专业新生社交焦虑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改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来自全国不同城市和乡村的河北某医学院校2018年9月新入学的临床医学专业257位本科大一新生进行调查,调查工具使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了解新生社交焦虑及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医学专业新生社交焦虑发生率较高,社交焦虑与人格特征E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374,P<0.05),与N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481,P<0.05),与P维度、L维度无相关性(分别为r=0.152,r=0.423,P>0.05)。结论医学专业新生社交焦虑与人格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学校应该有针对性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关键词:社交焦虑;人格特征;医学;新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还不完善,心理发展很不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处理学习、社交、生活、爱情等问题时常常会引起烦恼、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的情绪。医学专业新生不仅仅具有其他专业大学生相同的特点,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医学生”身份。医学生作为未来的专业型医务人员,承担着人类健康服务的重担。特殊的专业和特殊的社会角色,不仅要求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人格特征[1],这对医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既关系其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与今后作为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诊疗和社会心理康复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存在着密切关系[2],而心理健康方面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人际关系和社交焦虑问题[3,4],且越来越引起心理工作者和社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探讨医学专业新生社交焦虑及人格特征的关系,了解医学生大学早期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早期干预提供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来自全国不同城市和乡村的河北某医学院校2018年9月新入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大一新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问卷257份(85.67%),其中男生97人,占37.74%,女生160人,占62.26%,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18.22±1.14)岁,被调查者均无躯体及精神疾病史。
1.2调查工具
1.2.1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采用社交回避和苦恼量表(socialavoidanceanddistressscale,SAD)作为调查问卷。该量表为Watson与Friend于1969年编制,用于测量被试者的主观焦虑感受和因焦虑而产生的回避行为。量表有28个题目,其中14个条目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个条目用于评定社交苦恼。评分方式采用“是一否”评分制[5]。国内SAD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5;回避与苦恼分量表的Cron-bacha系数分别为0.77、0.73,重测信度为0.76,大学生的均值为(9.1±8.0)。可作为我国适龄大学生社交焦虑评估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依据彭纯子等[6]对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在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研究,将总分16分定为SAD划界分,初略筛查出社交焦虑者。
1.2.2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采用龚耀先修订版本,该问卷包括88个条目,每个条目有是和否2个选项:(+)为正向计分,即答“是”加1分,答“否”不加分;由4个分量表组成,其中E量表为内外向,N量表表示情绪的稳定性(神经质),P量表表示心理变态倾向(精神质),L量表表示掩饰性(回答问题是否真实可靠)。根据受测者在各量表上获得的总分进行评价,判断人格倾向和特征。问卷前先由工作人员把总的评分方法和要求向受检者交代清楚。然后让其作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
1.3方法
以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员接受问卷内容的规范培训,接受调查者可当场对问卷内容提问,调查员当场解答,问卷调查表统一发放和回收,最后进行问卷统一评价。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字2检验。相关系数用r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性别医学专业新生社交焦虑发生率比较
医学专业新生社交焦虑发生率为35.41%(91/257),男生社交焦虑发生率34.02%(33/97),女生社交焦虑发生率36.25%(58/160)。不同性别医学专业新生社交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362,P>0.05)。
2.2不同性别医学专业新生艾森克人格特征比较
医学专业新生男生艾森克人格特征的E维度评分、N维度评分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和女生的P维度和L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是否存在社交焦虑问题的医学生人格特征各维度评分比较存在社交焦虑的学生E维度评分低于无社交焦虑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维度评分高于无社交焦虑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医学生社交焦虑与艾森克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与人格特征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交焦虑水平与E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374,P<0.05)。与N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481,P<0.05),而与P维度、L维度无相关(分别为r=0.152、0.423,P>0.05)。
3讨论
已有研究表明,社交焦虑是医学生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社交焦虑指的是对某一种或多种社交处境所产生的紧张、过度忧虑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医学专业新生,尚未适应大学环境,基础课程负担更重,学科繁多,学制较长,业余时间和业余活动更少。对近年来复杂的医疗环境,过度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不断加剧的医患矛盾等的恐慌,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了解度和就业认同度不高等,致使医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巨大,社交焦虑问题更加严重,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7]。有研究表明[8,9],近年来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发生率趋于年轻化且发生率逐年上升。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专业大一新生总的社交焦虑的发生率达到35.41%,说明医学生群体社交焦虑问题发生率较高。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社交焦虑表现并无明显差异,男生社交焦虑发生率为34.02%,女生社交焦虑发生率稍高于男生,为36.25%。男生相比于女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更豁达,不拘小节,女生在社会交往中往往敏感细腻,思虑过重,因而产生更明显的社交焦虑。本研究中有明显社交焦虑的学生大多对自我评价偏低,不愿意主动参加社会交往或活动,喜欢找借口回避或者拒绝社交活动。因而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会更加感到抑郁、焦虑以及对社会的不满,严重者会诱发躯体疾病或行为问题。而没有社交焦虑的新生大多性格开朗,豁达,在社交场合中表现更坦然、快乐和轻松,与行为健康的人和谐相处,有更积极的互动,具有较高的人际关系满意度,可以进一步减少社交焦虑。而医疗卫生领域常常需要医务人员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患者的满意度、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以及治疗的依从性都与医务人员的社会交往能力密切相关。医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将严重影响其与病患及其亲属的沟通,对未来从事临床工作造成消极影响,更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交焦虑与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是带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总和[10]。EPQ是国内公认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人格问卷,结果可靠,应用范围广泛。分为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4个维度,分别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强度及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男生与女生在艾森克人格的内外向维度、情绪稳定性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医学专业女生更容易出现内向和不稳定情绪。与无社交焦虑医学生比较,存在社交焦虑医学生在人格特征-内外向维度及情绪稳定性维度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社交焦虑的学生E维度评分低于无社交焦虑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维度评分高于无社交焦虑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分析表明社交焦虑程度与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情绪稳定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分高的医学生大多情绪不稳定,易产生焦虑紧张、易怒或抑郁,人际关系不佳。性格内向的学生,社会支持薄弱,容易形成低自尊、自卑、敏感的情绪状态。说明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重要[11,12]。医学生应结合专业课《医学心理学》适应医学模式转换的需要,运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掌握正确表达和调控情绪的方法和技巧,促进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13]。本研究探讨了医学专业新生社交焦虑与其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的关系,发现具有外倾性和情绪稳定人格的医学生可能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情绪不稳定、内向的人更易出现社交焦虑问题。社交焦虑与人格特征有一定相关性。医学生未来要承担人类健康服务的重任,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在面对学业、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等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在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关注医学生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对那些性格较内向、情绪不稳定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积极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自我,排解负面情绪,改善惯有思维方式,提高应对外界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培养坚韧的人格特质,保持乐观向上、不断进取的正性情感和学习态度。着眼于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引导医学生宜人特质等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和形成[14],更好的融入大学和社会。综上所述,医学专业新生社交焦虑与人格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医学专业女生更容易出现内向和不稳定情绪,学校应该有针对性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本研究针对医学专业刚入学新生,研究周期较短,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为开展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未来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刘梦茵 段斐 单位:河北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