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中兽医利用保护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从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医疗价值角度出发,对我国传统兽医学农业技术类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肯定,分析当前我国传统兽医学发展现状与困境,并针对性地探讨其保护对策与利用途径,以期对传统兽医学的“申遗”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中兽医;保护;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在长期农事活动中发明创造并积累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及人文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综合体系[1]。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物种、农业遗址、农业技术方法、农业工具与器械、农业工程、农业聚落农业景观、农业特产、农业文献和农业制度与民俗10个方面的农业文化遗产[2]。中国传统兽医(中兽医)拥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将望、闻、问、切作为诊断畜禽疫病的主要方法,用兽医针灸(针术和灸术)治疗家畜疾病的疗法为世界首创。在对家畜疫病进行治疗时,遵循“针不离方,方不离针”“七分针灸、三分用药”的治疗法则,将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运用在畜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对农业遗产定义的剖析和对传统兽医学的阐述,传统兽医学所囊括的“中兽医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兽医诊法”“中兽医药炮制方法”“兽医针灸”等技术属于农业技术方法类农业文化遗产。我国传统兽医学,历史悠久,诊疗经验丰富,在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占据重要的地位。在长期兽医临床应用中,我国传统兽医学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以辨证治疗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兽医学为畜禽疾病防治和人类的食品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从西方兽医学传入我国开始,人们逐渐忽视了传统兽医学的存在,加上传统兽医学内容繁多,理论抽象,人们对其认识不足,缺少传统兽医学方面的技术人才,因此我国传统兽医学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然而,传统兽医学并没有失去其价值,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我国兽医学的发展单单靠发展西方兽医学是不可取的,传统兽医学中的针灸、切脉方法,以及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在今天的畜禽疫病防治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优势。中西兽医结合优势互补,效果倍增。目前对于中兽医的研究内容更多在中兽医课堂改革、中兽医临床治疗效果和中兽医药的保护方面。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学的视角,研究中兽医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探讨其利用与保护研究的文献甚是少见。
1传统兽医学中所蕴含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现
1.1灿烂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国传统兽医学起源早,内容丰富,在畜禽疾病的防治方面有不少创造性的发明,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早在旧石器时期,从事兽医活动的工具便已出现,在河南仰韶遗址中便挖掘出该时代许多家畜的骨骼及石刀、骨针、陶器等,推测主要应用于家畜疾病的治疗。说明在四五千年前,古代的劳动人民便开始用温热疗法、针灸术及其他外治方法对患病畜禽进行治疗,这是我国传统兽医学的起源。据《周礼》一书记载,约公元前11世纪,已将医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4类,并将兽医列入了政府编制,负责“掌疗兽病,疗兽疡”。《列子》一书中尚有“马医”的记载,这说明当时不仅有了兽医,由于马在国家战争和交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还出现了专门医治马病的“马医”,这是世界上较早的兽医分科。同时期,在治疗家畜疾病方面灌药技术、手术等传统医学技艺已经出现并运用。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特别提到了“牛扁治牛病”“桐叶治猪疮”等。晋人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用“谷道入手”治疗“驴马胞转”,用黄丹治疗“马背疮”等几十种病的治疗方法。唐朝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为现存较为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对中兽医理论及技术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明朝时期,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元亨疗马集》。该书内容丰富,是国内外流传最广泛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张鑫泉等人曾对公元1949年至2013年间的中兽医古籍进行发掘整理,搜集总结民间兽医经验、查诸历代艺文和有关书录,对继承发扬中兽医遗产的主要著作等文献出版情况进行调查汇总。结果显示:中国自汉代以来出现了有百余种兽医古籍,但今大多已散佚,现存可找的仅20余部,大都进行了整理校注[3]。兽医古籍是我国传统兽医学遗产的载体,记述了传统兽医的理、法、方、药,以及针灸技术等,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兽医学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史书典籍和遗址考古发现,传统兽医学至迟产生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时间段来看,完全符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要求。
1.2绿色安全高效的社会价值
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必须要符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近百年来,抗生素、激素和化学制剂的传入与使用冲击了传统兽医学的发展,但兽药残留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形势严峻,若该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抗菌药使用不加以控制,人类将很快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4]。为此,农业部兽医局于2017年3月22日《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文件要求50%兽用抗生素需要有处方凭证,人兽共用抗菌药物及促进动物的生长剂退出兽药市场;鼓励兽医科研机构、企业研发和推广绿色低毒、低残留的新产品,“减抗、替抗、无抗”的绿色畜牧水产养殖技术将逐步实现[5]。中草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畜禽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之一,是传统兽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来源十分广泛,大多来自自然界,以植物为主。中草药作为一种绿色、无残留的生态制剂,会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就是为了从传统技艺中摄取营养,解决当前农业发展所遇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1.3高效的医疗价值
我国传统兽医学中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当畜禽机体一旦遭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到腹脏乃至全身;内部器官的病变也可反应于体表。因此,在临症观察病情,判断预后以及疾病的处理时,不可只看局部,忽略整体。而辨证,就是要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概括判断其为何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穴位治疗的过程。张峰[6]将甘草、黄芩、麻黄、杏仁、生石膏打碎,并借助水进行煎煮;借助针灸,将尾尖、血印、肺俞、苏气、大椎等有关的穴位当作主穴,将脾俞、百会、山根、鼻梁等有关的穴位当作配穴,对于治疗猪大叶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徐文明[7]等使用银翘散治疗外感风热型犬瘟热,治愈率达75%,远远高于西药的治愈率。徐继艳[8]治疗取主穴为顺起、肷俞、滴明,加配穴脾俞治疗牛腹胀大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许多瘫痪、癫痫等常被西兽医放弃治疗的疾病,可用针灸疗法刺激动物机体的神经系统,促使动物意识和知觉的恢复。千年以来,我国传统兽医学在基本理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其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在防治动物疫病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传统兽医学的发展现状
2.1理论繁多,理论抽象
西方兽医学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中国传统兽医学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中国传统兽医学的哲学思想源自《周易》,该书保存了中国古代若干朴素辨证的观点,中兽医、中医只有在其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行医用药、行针施灸。可见我国传统兽医学内容繁多、理论抽象,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与文言文理解能力,其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的认知与理解。如畜禽体有强弱,邪正有衰弱,病因又有外感、内伤之异,同一疾病其病因和症状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辨证论治原则下,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不同治法[9]。
2.2重理论,轻实践
中兽医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应试教育”的观念给中兽医课堂带来巨大的冲击。讲授过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临床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许多高校不断缩减中兽医学课时,丰富独特的学科内容与较短的授课时长之间的矛盾成为学科发展的瓶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兽医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是中兽医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
2.3社会认可度不高
纵观历史发展,清朝晚期,人、畜疾病的治疗皆采用针灸法曾受到严重排斥,清王朝下令太医院停止使用针灸治病[10],使针灸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阻碍。近代,袁世凯、等都曾提出过“废除中医”的号令[11],在这种排斥中医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兽医学发展打击惨重,使其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中医、中兽医的发展寄予极大的期望。相比西兽医,中兽医学具有理论体系独特,自成一脉,治疗手段也与西兽医学有明显的不同。然而各级农业部门对传统兽医学的认识不够,中国传统兽医学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使得其发展具有局限性。传统兽医学与其他所学科,如药理学、毒理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内涵联系不紧密,思维方式抽象,对于养殖户和宠物主来说接受难度较大,具体临床应用不易,致使兽医中药、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较为狭窄。
2.4传统兽医学技术后继缺人
传统兽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挽救传统兽医学,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兽医部门和农业高校亟须解决的实质性问题。高等农业院校中仅有河北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开设了中兽医学本科专业,许多高等农业院校虽设有中兽医专业课,但面临内容繁多与课时量少的矛盾,而且缺乏专业的中兽医教师,且教师易忽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许多高等院校的中兽医学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中兽医药的现代药理学和中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缺乏能带领学生在动物身上实际操作的实习教师,中兽医具有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要想把传统兽医学发展起来,就要注重传统兽医学的“活态”与“原汁原味”的传承。
3探讨传统兽医学的保护对策与发展途径
3.1加快推进传统兽医学的“申遗”进程
2006年5月,文化部将传统医药纳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将传统医药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保护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中医针灸”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决议[12]。传统中医药文化申遗成功的十几年来,我国的传统中医药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地方到全国逐渐推广开来。传统兽医学与传统医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传统兽医学具有历史悠久性、活态继承性、持续发展性和濒危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通过各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地和各类型农业文化系统的“申遗”成功,许多具有独特性的自然资源、农耕文化及原始物种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与保护。可见,如若传统兽医学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对传统兽医学的利用和保护研究产生重大意义。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应重视传统兽医学的申遗工作,成立申遗办公室,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统的传统兽医学调研工作;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中兽医学调研组,采用乡野调查、访谈对话等方式,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各地区传统兽医学的历史发展加以梳理,对民间流传的传统兽医学的史书典籍进行整理和汇总,认证具有一定传统兽医学技能的学者、教师和民间兽医列为传承人。传统医药申遗名录对于传统中兽医学申遗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可以参考传统医药学的申遗体系来建立中兽医学的申遗材料。
3.2产、学、研多方机制共同参与
农业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多方机制参与配合。传统兽医学作为农业传统技能,要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便需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对传统兽医学进行支持。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建立中兽医药陈列馆,搜集国内现存的中兽医史书典籍,聘请知名中兽医教师开展系列讲座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实践能力。兽药企业可与相关高校、研究所等开展横向合作,研发疗效好的兽药产品应用于临床。
3.3提高社会对传统兽医学的认知程度
对传统兽医学进行保护与利用,应得到社会大众的认知。应培养社会大众对传统医学、传统兽医学的认知,提高社会大众对传统兽医学的保护意识,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中兽医陈列馆等途径弘扬传统兽医学文化。传统兽医学起源于中国,在国内的认知程度反而不如国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兽医针灸在美国取得合法地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享誉全球的传统兽医学教育机构美国佛罗里达中兽医学院,已为国外6000多名执业兽医师提供了包括兽医针灸、中草药、食疗等内容在内的传统兽医学认证课程,从这里走出的世界级中国传统兽医师也越来越多。加强本民族的传统兽医学的利用与保护刻不容缓。在中国,随着近年来观赏伴侣动物饲养不断增多,宠物医疗行业得到蓬勃发展。由于宠物临床治疗需求,中兽药制剂、中兽药保健产品、针灸疗法等在内的多种中兽医防治手段被广泛应用在宠物犬猫疾病诊疗过程中,提高了治愈率,得到了社会认可。
4结束语
中兽医学作为畜禽防病传统诊疗技术,以其悠久的历史、绿色的社会价值和高效的医疗价值成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定要遵循“以保护为中心,以发展为手段”的原则实施动态保护与传承。随着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中兽医学历经千年的历史积淀,绵延不坠,将继续为畜禽的疾病防治和人类的食品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保护中应注意把握的八组关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102-110.
[2]龚小平.安徽技术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及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2):128-134.
[3]张泉鑫,陈志明,郭文韬.中兽医药文化遗产(古籍、著作)发掘整理的现状调查报告[J].中兽医学杂志,2016(1):74-79.
[4]王光德.中兽医在小动物疾病诊疗上的应用[J].兽医导刊,2015,38(12):149.
[5]曹立亭,马跃,彭代国.中兽医学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54(5):159-160.
[6]张峰.家畜常见病中兽医治疗与应用[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11):94-95.
[7]徐文明,张明军,彭涛,等.犬瘟热的中兽医辨证论治[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9,38(3):71-72.
[8]徐继艳.牛消化系统疾病的针灸疗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2(4):117.
[9]汤德元,陶玉顺.实用中兽医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0]佘燕文.兽医针灸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研究[J].农业考古,2018(3):244-248.
[11]刘明森.武汉医药商铺行业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12]宋歌,柳长华.我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顾与展望[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101-103.
作者:关琛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