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有机农业交流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有机农业交流与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有机农业交流与发展

1低碳经济与低碳农业

1.1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之策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两大主题密不可分。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自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低碳经济被欧盟、美国、日本等视其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也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

1.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与目标

众所周知,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中国正致力于不断改善民众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缓解贫困的发展进程,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1]:资源和能源相对短缺、能源利用率低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2倍以上;中国能源资源利用率:每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中国能源消费正处于“高碳”状态,2007年CO2排放总量为59.6亿t,超过美国的58.2亿t,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的整体环境功能在下降,据专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尤为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沿海岸带社会经济的影响最为严重[2]。因此,发展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已迫在眉睫。2007年5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本大《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颁布。同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郑重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同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2008年6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候排放的措施,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3]。2009年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出中国之强音: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行、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显然,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而发展低碳经济,工业系统固然要勇挑重担,而“三农”工作系统同样责无旁贷,发展低碳农业已成现代农业当务之急。

2低碳农业的原理及技术体系

2.1低碳农业的原理

“低碳农业”:著名生态学家E.P.Odum曾说过:“美国现代农业是以十分的工业能换取一份食物能。”现代农业投入的集约,也是造成碳排放、温室效应乃至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之一:耕地上大量使用化肥造成30%的碳排放,动物养殖特别是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和一级稻田造成50%以上的CH4排放,因此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农业本身具备碳汇和碳源(排放)2个功能。如果能充分利用农业的碳汇功能而尽可能减低其碳排放功能,农业便可以成为低碳经济的最佳落脚点。农业的碳汇功能指的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CO2来实现,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景观空间,以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率是低碳农业的根本途径;碳排放途径:各类工业生产和运输过程通过燃烧化石能源造成的碳排放;耕作和管理过程对土壤碳汇的扰动和作为机械动力的化石能源燃烧形成的碳排放,以及动物饲养过程的肠发酵释放出的碳源,因为农业的扰动,全球每年由土壤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量约为0.8×1012kg~4.6×012kg。CH4的温室效应系数为CO2的21倍,农业对大气的数CH4量“贡献”约为50%,主要来源于水稻栽培、动物养殖。CH4在人类主要消费的肉类动物中:反刍动物牛在养殖过程中CH4的排放量最大,羊较少,鸡在饲养过程几乎没有排放,另外一个CH4得排放大户是动物尿产生的CH4排放,占CH4排放总量的20.7%,特别是猪粪尿的CH4的排放达到120×1012kg,占了56.9%。收获、加工过程中作为动力化石能源燃烧形成的碳排放,以及废弃物特别是动物粪肥的碳释放;作为运输动力的化石燃烧形成的碳排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尤为严重;动物(包括人类)粪肥处理和使用过程的碳排放;作为生产资料运输动力和交易过程的化石能源燃烧形成的碳排放[4]。

2.2低碳农业的技术体系

低碳农业的技术体系:(1)“绿色”技术体系:即以大农业观点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通过农田生态系统的立体开发,发挥农作物是全球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实现农业景观空间最大被覆盖的基础上,调整耕作制度,尽量使用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恰当应用各类绿肥作物(覆盖作物、携肥作物、阻隔病虫作物、固氮作物、抑草作物)间套种植,达到充分发挥农业的碳汇功能,同时注重土壤培肥,维持养分平衡,减少对土壤有机碳的扰动和化肥使用,从而减少碳排放。此外,在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和推广优良品种和挖掘利用“绿色基因”,生产安全、低耗、低排的“绿色”食品也是绿色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蓝色”技术体系:首先是引导消费者改以粮食为主食物总量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实施海洋工程,从海洋里找食物(蛋白),可节制动物养殖,减少碳排放;其次从节水资源角度,目前,中国农业年用水量约为40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户,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3800亿m3,占农业用水量90%以上,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5]实施旱地工程和减少耗水的水稻种植面积,可减少淹水性水稻大量的排放CH4,因为改变农田的水分状况是农田土壤排放和吸收大气温室气体的决定因素之一,改变水分条件是人类改变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组成的重要途径;(3)“白色”技术体系:指的是加工后的农产品,把农产品加工当作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一环,通过食物链加环,沿着加工链,特别是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实现农副产品的(经济学上)增值(指价值)和(生态学上)的增值,后者指加工的下脚料可及时归还当地的农田生态系统,既维持养分的平衡,有减少辅助能投入而减少碳排放;(4)“灰色”技术体系: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整合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3S技术,发展精确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的碳汇功能和碳减排双重目标[5]。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如不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在土地上不施化肥、农药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6]。

2.3有机农业是低碳农业的重要切入点及其发展概况

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世界的有机农业运动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与瑞士,1972年成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这是有机农业运动发展的里程碑。现在IFOAM已经成为全世界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界公认的联络与协调中心,到2006年其会员国达130多个,在欧美发达国家有机消费品约占本国全部食品市场的2%左右,2007年全球有机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额达到460亿美元,是1999年的3倍。中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IFOAM,成为中国NO.1个IFOAM成员,而真正中国有机产品在1999年后才在国内市场出现,截至2006年底中国有机产品出口总值超过4亿美元,国内销售总额超过40亿元[7]。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组织联盟(IFOAM)的报告表明:有机农业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有机农业通过改进耕地管理和林粮间作实现了对土壤中有机物的有效管理,使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和能量达到最佳结合,从而强化土壤的固氮能力;其次,有机农业主要是通过农场内部物质的循环来保持土壤肥力,拒绝施用消耗大量能源的化肥和植保产品,从而从源头控制CO2的释放;第三,有机生产中,土壤微生物种群较常规生产活跃,可以增加CH4的氧化从而减少其排放;第四,有机生产中不使用化合的无机氮肥,可以减少N2O的排放。因此,有机农业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固氮的有效途径,是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8]。党的十七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提出支持和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为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因此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加强和台湾的低碳农业交流合作,尤其是借鉴台湾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对促进和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3台湾低碳农业的发展经验

3.1台湾低碳农业的发展历程

2007年,中国台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3.1亿t,占全球的0.95%,在全世界国家和地区中居第22位;单位GDP排放量为0.65kg;人均温室气体排放达12.08t,世界排第18名,是全球平均值的10倍[9]。台湾也是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最快的地区,1990—2007年18年间台湾地区GDP增长了1.86倍[10]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增长了1.06倍[11]如按单位土地面积排放量计,台湾则高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联合国的报告中,台湾地区属于气候变迁的高危险区,过去100年以来,平均气温就增加了1.3℃,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12]。面对日趋严峻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台湾当局自上世纪90年代初即关注全球气候变迁,并积极研拟和推动温室气体减量管理的相关政策(表1)。台湾地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状况:1990—2008年台湾地区各部门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能源部门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1990—2007年间排放量增加了135%,年均增长率为4.86%;其次是工业部门,年均增长率为2.59%;而农业部门总体呈减少趋势,其排放总量比例从1990年占全岛总量的9.4%下降到2007年的3.8%,18年间减少了19.90%,年平均递减率为1.23%,尤其是2008年较2007年减少了6.21%[15]。

3.2台湾有机农业发展概况

3.2.1台湾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60年代的台湾是“农业培养工业”的时期,在农业发展的带动下,经济快速增长,可是,由于未能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工农业废弃物的污染破坏,使台湾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体健康;[16]基于对自然环境恶化的反思,20世纪80年末,台湾农业学术界开始有机农业探索与尝试,这和大陆开始时间大致相近。从1988年的有机农业可行性观察试验计划开始,到1999年,台湾有机农业面积达1000hm2,有机产品专卖商店250多家,103家农业经营协会接受认证,1000多人专业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工作[17]。经过20多年发展,2005年台湾有机种植面积已是发展初期1986年的7倍多,“经建会”表示,根据有机监视机构(OrganicMonitor)2006年的研究,台湾有机食品与饮料销售额由2003年的新台币9.2亿增长至2006年18.1亿元,至2012年,有机耕地面积目标增至5000hm2,预测2013年将达到51.3亿元,2003至2013年间的年复合成长率为16.1%。

3.2.2促进台湾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

台湾有机农业的健康快速成长与其有机农业发展策略分不开,主要有以下4点:(1)制定有机农业发展政策,引导乡村农民规范生产。主要是针对有利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及农田保护拟定了许多补贴措施,鼓励农民发展有机农业;(2)健全有机农业验证机构,确保产品认证工作质量以此实现优质优价,维护有机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3)通过互联网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履历管理咨询系统,以加强有机农业信息服务。2004年台湾就开始推动农产品生产履历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个人数字助理(PDA)及格网(Grid)等信息与通信技术,建构一套农产品自田间生产管理至消费者餐桌间(fromfarmtotable)所有流程之全面记录,并逐年建构台湾农产品的安全农业信息网络(FoodSafetyChain),以达到安全农产品的目标,进而促成台湾农业与生态平衡的永续发展;(4)加强产销过程中农产品卫生安全、水产品质量抽验、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用资料等安全管理,确保有机产品质量安全[17]。

3.2.3台湾有机农业的主要推广模式

台湾有机农业推广模式对有机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执行起着行之有效的作用。其推广过程包括教育训练、信息传播、行政服务、问题解决协助、营销等,由公部门推广和私部门推广2部分组成。(1)公部门的有机推广是从安全农业的推广开始,包括有机农业CAS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和吉园圃(GAP)农产品生产。台湾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动CAS优良农产品验证制度,迄今已办理的优良食品合计13大类,累计228家厂商的5723项产品,年产值近新台币400亿元;2004年台湾“农委会”实施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认证及验证作业办法,作为CAS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推动之规范依据,并整合CAS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认证及验证体系组织架构与验证流程,加强推动CAS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在推动吉园圃标章验证(GAP,农药检验合格证)工作方面,农业行政当局透过各种媒体及说明会,倡导鼓励蔬果产销班申请吉园圃验证,办理吉园圃产销班辅导,加强吉园圃产品之营销,考评表扬及强化质量监测工作,以提升农民申请意愿。(2)私部门推广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民间组织如“中华永续农业协会”、各地乡镇当局与“农会”等,对台湾有机农业推广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私部门是以“消费者取向为诉求”来组织有机农业教育推广,并促成台湾有机农业的加速成长。其有机农业推广工作的组织分为2类,第1类为“农民取向组织”如台湾宝岛、台湾省有机农业生产协会等,其主要职能是以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或有机农产品流通、贩卖业者为主要工作对象,以生产、生态技术辅导和少部分销售技术为主;第2类是“消费取向组织”如佛法山有机推广中心等,其主要职能是以有机农产品消费者以及一般大众为工作对象,以有机农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消费和烹饪知识等之教育训练,在消费者教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充分对话沟通从而达到生产和销售能够均衡发展的双赢目的,在未来的推广工作,这些组织将逐渐取代公部门组织成为主要执行者[17]。台湾农业以发展有机农业为低碳农业的重要切入点,通过30年的持之不懈的努力,已从过去20世纪60年代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转型为90年代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农业的角色由过去供应粮食,转变为兼顾食物安全、乡村发展、生态保育、节能减碳等多种功能,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18]。

4发展有机农业是福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切入点

4.1福建省发展有机农业必要性

4.1.1有限的耕地资源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耕地资源相对紧缺:(1)是山地多、平地少,山地、丘陵占陆域面积80%以上;农用地占86.6%,建设用地占5.1%,未利用地占8.3%。(2)全省土地总面积12.40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人均0.38hm2;截至2007年底,全省耕地面积为133.31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4hm2,人均土地和耕地面积均不到全国人均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3)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4)是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显著,闽东南地区(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5市土地总面积约占全省的34%,而耕地面积却占全省的45.45%;闽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占全省的66%,而林地面积却占全省的76.12%(饶丹玮)。农业耕地资源呈现山海分布,山区农业耕地大多分布在高位区域,土地肥力形成和发育受阻,容易遭受水土侵蚀;沿海地区由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企业用地以及“弃耕”、抛荒等方面原因造成人均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耕地的平均地块面积相对较小,细碎化耕地占较大比例。但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皆明显高于或接近全国和沿海省区的平均水平[19]。

4.1.2短缺的能源且消耗能源快速增长

福建是一个少煤、无油、无天然气且常规能源短缺的省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按现有生产能力仅能开采15~20年,发电所需的煤炭大都需从省外、国外调入。随着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迅速增加,预计到2010年全省一次能源自给率仅为33%,供给形势相当严峻。从总体上看,福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200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773万t,有30%未被利用。粉煤灰利用率49%,煤矸石利用率4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用水重复率5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7%个百分点;除了电力和钢铁外,水泥、烧碱、造纸、合成氨等其它产品单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消耗增长快。2005年福建万元GDP能耗为0.94t标准煤,比2000年(0.92)多0.02t标准煤/万元,全社会用电量2005年达756.47亿瓦时,比2000年增长88.4%“十五”期间,全省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平均达1.3,经济增长对电力等能源依赖日趋突出[20]。

4.1.3生态环境负荷沉重

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大气、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减少等区域生态问题突出。2005年全省23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出现酸雨,被列为国家酸雨控制区的14个城市中,除永安市外,全部出现酸雨。水体质量恶化,近岸海域水域功能达标率为42.6%,沿海主要港湾功能达标率仅为31%。畜禽养殖业污染日益严重,矿山开发和工程建设造成的“青山挂白”和水土流失现象仍较明显。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的激励,尚未将发展循环经济成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内,导致一些地方和部门重经济增长、轻资源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融资信贷、财税等政策性支持体系未形成,企业加快推进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不高[20]。

4.2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4.2.1生物资源优势

福建省地处东海之滨,与台湾隔海相望,倚山傍海,资源丰富:粮食作物品种资源9191份,经济作物达1709种;蔬菜品种有70多种,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果树3000多个品种,其中以龙眼,荔枝,香蕉,枇杷,菠萝,橄榄尤为著名;福建省也是全国的重点茶区之一,安溪和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资源宝库”之誉称,全省有400多种茶树品种;同时有着比较丰富的畜、禽资源,地方及引进共93个品种。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发展有机食品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4.2.2海洋资源优势

福建海岸线长达3324km,居全国第2位。岸线曲折,岸线外侧分布着面积在500m2以上的岛屿1202个,岛屿总面654km2。渔场总面积12.5万km2。全省海洋生物资源名录3312种:其中淡水浮游植物174种、淡水浮游动物103种、淡水水生植物42种、淡水底栖动物41种、淡水两栖动物39种、淡水鱼类1633种、海水浮游植物459种、海水浮游动物572种、海藻201种、红树植物10种、海水底栖动物964种、海水虾类93种、海水蟹类214种、海水头足类47种、海水鱼类752种。据估算现存海洋生物资源量为96~100万t,可捕量为45~50万t。

4.2.3生态环境优势

福建省属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5.2℃~22.2℃,年平均降水量1159~2463mm,年日照1251~2158h。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雨量充沛,生态环境优越。在“八山一水一分田”十分有限的耕地,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农业栽培模式、技术,如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农牧结合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为今天发展有机农业奠定良好生态基础。

4.2.4农业科技队伍强大

福建省农科院和福建省农林大学在生态农业建设,高效低毒农药研制,抗病虫良种选育,生物防治等方面培养了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科技人才基础。福建省有机农业和全国大多省份一样起步较晚,而中央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为福建省发挥与台湾相邻的地理优势,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提供良好机遇。

5结语

借鉴台湾低碳农业的发展经验,在低碳农业技术体系的指导下着重抓好福建有机农业的发展:中高产水稻田以有机水稻为主,低产水稻田退耕还草、还林,主力发展种草养羊,林下养鸡的立体产业,控制CH4排放大户牛和猪等养殖业的发展,以有效降低CH4排放;有计划的逐步将绿色果、茶园和绿色蔬菜基地发展为有机基地;鼓励有机生产基地建立“堆肥舍”,是农产品下脚料可以及时归还当地农田;应用“3S”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和提升有机加工业的发展,健全有机食品消费市场机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值;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减少猪肉和牛肉的消费,节制动物养殖,利用海洋资源,实施海洋工程以减少碳排放;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建立两岸低碳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加强两岸低碳农业的交流,两岸定期轮流举办(如两年一次)的“两岸低碳农业科技节”,发挥与福建与台湾的血缘、文缘、地缘、商缘、法缘“五缘”优势,为中央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时代战略意义。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发展低碳农业、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通过农业措施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