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商业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近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通知再次引发国民对未来养老的思考,如何在退休之后获得充分保障成为每个家庭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本文立足于人口老龄化和政策红利的背景下,分析了甘肃省商业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对甘肃省政府和寿险公司提出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商业养老保险;参保率
一、甘肃省商业养老保险现状介绍
从保险机构的数量来看,甘肃省1997年成立了第一家寿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经过20余年保险行业的积极发展,2017年末甘肃省寿险分公司共有794家,主要是国寿、太保寿、平安、新华、泰康等13家股份有限公司在省、地市级、省级成立的分公司,商业保险市场的经营主体明显增多;从保费收入来看,甘肃省2017年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00.65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19.6%,占省内总保费收入的54.7%。可见寿险保费收入是逐年增长的,甚至占据了甘肃省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甘肃地区2017年末常驻人口2625.71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286.73万人,比2016年增加16.08万人,占常驻人口的10.92%,说明甘肃的老龄化呈增长的趋势。为了缓解不断加剧的养老负担,甘肃省政府积极鼓励商业养老保险发挥其经济给付和补充险的作用。2015年,省政府了《甘肃保监局认真贯彻落实“新国十条”和甘肃省省政府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健全甘肃省金融保险体系,积极争取地方保险机构在甘肃省的设立,支持保险机构参与事业单位养老体制改革。这些举措均说明甘肃政府已将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其发挥第三大养老支柱的作用。而2018年5月1日个人税延养老保险的试点实行,将为商业养老保险融入社会生活中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愈发加深,使得寿险公司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二、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空间
(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增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潜在需求。近年来,甘肃省老龄化呈增长的趋势。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如果都把养老问题寄托于甘肃政府的身上,一是使地方财政收不抵支,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越发严重;二是政府所提供的基本保障根本满足不了现如今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这将会使政府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在此困境下,人们不得不将注意力转移到商业养老保险上,购买各种不同的寿险产品以解决养老问题。因此,人口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潜在需求,有利于寿险公司进一步打开市场。
(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保险作为特殊的金融产品,具有非渴求性的特征,其需求必然受到消费者收入的影响。甘肃省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763.4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076.1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8.1%和8.3%。可见,甘肃省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逐渐增长的。而且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的提出,甘肃省从一个地处内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为重要的西部开放窗口。带动省内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成为现实,有利于人们将保险产品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
(三)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2017年全国寿险保险深度和寿险保险密度分别为2.59%和1543元,甘肃省寿险保险深度2.61%,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然而甘肃省寿险保险密度只有764元,人均寿险保费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可见甘肃省居民保险意识薄弱,对寿险产品的接受度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甘肃省寿险业发展的差距更为明显。美国2014年寿险保险深度为3%,寿险保险密度更是高达1657美元,远远超出甘肃省乃至中国的寿险业发展水平。巨大的差距意味着甘肃省潜在寿险市场的发展空间。随着生活压力和养老负担的不断加剧,未来人们的保险意识会越发强烈。根据“新国十条”规定,即到2020年,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以甘肃省目前的寿险业发展水平来看,寿险市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有待挖掘。
三、甘肃寿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寿险市场供给主体单一。甘肃省寿险市场的供给主体均为目前我国保险行业影响力较大,市场份额占比较高的中资寿险公司,而外资,中外合资及其它中资寿险公司在省内并未成立分公司。一方面使得甘肃省保险供给主体缺乏,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导致寿险公司发展的积极心不够;另一方面使得寿险公司供给能力不足,产品单一。目前,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主要有传统型、分红型,万能型,投资连结型四种类型的养老保险产品,各寿险公司的养老保险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严重,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二)参保率低。2017年我国寿险业务保费收入为21455.57亿元,甘肃省的寿险保费收入仅为全国的0.94%,不到1%。可见甘肃省寿险业务与南方地区相比差距过大,参保率低。甘肃省因地理位置、经济水平、以及传统“养儿防老”、“政府养老”观念的影响,导致人们保险意识缺乏,投保热情低。
(三)专业人才缺乏。甘肃省的寿险公司均为国寿、太保寿、平安等保险公司的分公司。相比于其总公司、东南沿海的分公司,甘肃省在寿险行业人才的引入比较弱势,人才储备逐渐成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阻力。目前甘肃省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各大高校的知名度和教育质量与经济发达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开设保险学科专业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直接导致本省无法满足保险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甘肃省商业养老保险的对策
目前,甘肃省保险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人们的潜在需求使得商业养老保险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在省内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养老优势,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也需要寿险公司的自我完善和创新。针对上文分析的现状和问题,从政府和商业寿险公司两方面提出对策。
(一)政府方面。
1.鼓励外资寿险在甘肃省设立分支机构。甘肃省寿险市场主要问题是供给能力不足。政府应积极引进外资寿险公司,丰富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形成充分有效的竞争机制,从而激发省内寿险公司的发展潜力。国外保险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引进外资寿险公司的同时,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风险控制技术,便于省内寿险公司借鉴经验,完善其自身机制。2.改善教育水平,培养专业性人才。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充足的人才储备资源,那么这个企业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商业养老保险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有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持续供给。为满足人才的需求,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设立专业性学科,保持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同时,政府可以和寿险公司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学习平台,组织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培训与实习,从实际操作中熟悉掌握专业技能。
(二)寿险公司方面。
1.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改善开发与甘肃省可支配收入相适应的保险产品。近年来,甘肃省可支配收入虽有所提高,但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其收入水平还是偏低的。如果寿险公司把一款在东部沿海地区很受欢迎的保险产品不加变动地拿到甘肃市场,其销售量是可以预知的,过高的保费可能会使这款产品在市场上无人问津。因此,寿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应充分考虑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一些低保额养老保险产品,或者实行高低不等的投保缴费区间,由投保人自行选择缴费标准。寿险公司应加大对保险产品的创新投入,尽量打破保险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丰富养老保险产品的种类,提高寿险公司的供给能力,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需求。2.专业化分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寿险公司的竞争力。一般说来,寿险公司的核心主要是偿付能力,它是衡量寿险公司的财务状况能否保证其履行给付责任的能力,这是第三方所不能替代的,而专业服务可交由第三方机构来做。比如产品的销售可交与保险中介,利用专业中介机构和兼业机构的众多网点销售保险产品。一方面可以拓宽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来源渠道;另外一方面可以降低寿险公司用于建立众多销售网点的成本。但这要求寿险公司保持谨慎的态度,做好充足的调查,选择信誉良好和风险控制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并对保险中介机构的业务质量进行监管和定期检查,促进中介市场与寿险公司的共同繁荣。寿险公司的投资运营也可以交由专业的投资公司,利用投资公司的专业技能和信息收集去运营保险基金,提高投资收益率,吸引客户群。3.加强保险产品的宣传与教育,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甘肃地处内陆,居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保险公司及保险产品存在认识的上误区。寿险公司应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相关的宣传工作,定期组织专业的宣传团队,利用公共平台,如报纸、网络、广告等途径传播保险知识。基于自身优势使人们对寿险公司有个正确的认识,充分了解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国民生保障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加其投保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孔羽.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参保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2015
[2]马旭东.甘肃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研究[J].甘肃金融,2013,9:62~64
[3]赵爱珠.人口老龄化对甘肃省寿险需求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J].甘肃金融,2014,6:62~64
[4]甘肃保监局.甘肃保监局认真贯彻落实“新国十条”和甘肃省政府实施意见[R].2015-4-1
[5]李奋娜.甘肃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实施[D].兰州大学,2014,4
[6]王争亚.关于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思考[J].金融论坛,2012,6
[7]庞波.社保基金莫陷“缩水”窘境[J].中国社会保障,2011,5
[8]韩帅.论吉林省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J].劳动保障世界,2009,1
作者:马洁 刘华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