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议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的作用因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议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的作用因素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议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的作用因素

由于影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制度因素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把制度因素作为外生变量,只考察了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的非制度性微观因素。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1.数据来源

通过对2008年深圳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需求情况的现场调查获取相关资料。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农民工1673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623份,有效率为97%.

2.研究方法

以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需求为因变量,其他变量为解释变量(自变量),利用分析软件SPSS16.0进行列联表的检验,找出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解释变量;在筛选出的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之间进行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来拟合参加养老保险项目的概率模型。3.变量选取本文假设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生存因素、发展因素三类,并将每类因素分解为一系列指标,这三类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了农民工的人口特征、现实生活状况和对未来的预期,详见表1。

结果与分析

1.单因素的检验结果

对所研究的解释变量,分别与因变量进行列联表的检验,结果详见表2。设定,若AsympSig≤0.05,则解释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根据检验的数据结果,基本假设中所选定的10个影响因素中的8个对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需求有显著影响。

2.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对通过显著性检验的8个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作向前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以在多因素环境下,确定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力度。设定选入因子的临界score检验p值为0.05,删除因子的临界score检验p值为0.1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同时,用发生比率OR(Oddsratio)解释了模型中变量。模型的统计结果见表3,“B”代表该因素对需求的影响系数,“+”表示正面影响,“-”表示负面影响;“S.E”表示影响力的标准差;“Wald”表示Wald检验统计量;“Sig”表示显著水平;“Exp(B)”表示发生比率。通过Logistic模型的筛选,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进城工作时间、长远打算和未来生活预期6个因素对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需求产生显著影响。(1)男性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较强。也反映了女性的社会保障权益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侵害。(2)文化程度越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对养老保险的认同度越高。(3)婚姻对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是积极的,已婚农民工比未婚农民工更重视将来养老的问题。(4)农民工进城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保险。(5)倾向于未来留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同度高;倾向于返回家乡务农的农民工更依赖土地和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6)未来生活预期越差的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需求越强烈;那些对未来生活预期不甚理想的农民工一般现实生活状况也不容乐观,他们更希望将有限的收入用于支付当下生活开支。

上述分析基本与已有研究和经验判断的结论一致,原以为跟农民工社会养老关系密切的年龄、收入、支出、住房面积等因素反而对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需求没有影响或影响不显著,我们认为这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有关。首先,我们调查的农民工45岁以下的占调查对象总数的97.8%,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并不强烈。此外,收入、支出、住房面积三个因素集中反映了农民工的收入状况。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需求不仅受到支付能力的制约,还受到该群体特殊的需求意愿的影响,即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需求意愿可能随着其收入的增加保持不变甚至下降。由于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了解不充分或者误解,降低了他们的参保意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农民工在当期消费和远期消费之间进行取舍,农民工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当期消费;农民工主要集中于非正规部门就业并处于不利的就业地位,放弃参保的要求可以使农民工获得更多工作机会或避免失业,也导致了他们的参保意愿较低。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和将来是否留在城市是影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关键因素。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强,即使在打工地点参保,也有可能因为养老保险关系不能接续转移而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这种担忧降低了他们的参保意愿。

政策建议

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要提高农民工参保率,应该从政策上加强以下工作:(1)优先关注女性农民工的权益保护;(2)重视非正式雇佣和低收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3)通过强化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对城市的适应能力;(4)充分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落实,加大监管力度;(5)早日出台适应农民工特点、全国自由转移、接续的养老保险办法。(本文作者:樊晓燕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