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探析

摘要:以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为例,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教学全过程有机融合,从而达到专业课的隐性思政教育目标,为培养符合规格的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

1概述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办学之基,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全面高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是促进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需求,是全面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1]。目前,深挖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要素,让“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大高校所要求的,也是各个专业、各门课程都应积极配合的。五年学制的城乡规划专业,接触更多的是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因此,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紧密结合,充分提炼城乡规划专业各类课程中隐含的思政资源,通过专业课教师把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生态意识等思政信息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全方位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对培养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秀的人文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涵盖了城市绿地的发展、绿地总体规划、园林构成要素、城市公园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相关的规范标准等内容,课程涉及的教学案例多,教学面广,可挖掘的课程思政资源多。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增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公共利益意识,培养人文情怀、责任意识,促进我国城乡社会协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2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为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作用,城乡规划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课程有效推进,成立多门课程主讲教师的课程教研团队,广泛深入地进行调研、分析与交流,最终确定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三全育人[3]。依据专业和课程特点,课程思政的融合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见图1),一是家国情怀,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二是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三是道德品质,主要体现在职业责任和敬业奉献;四是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1)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中,涉及各种园林绿地类型,在讲解各类绿地规划的相关知识点时,通过主题性城市雕塑、烈士陵园、纪念性城市公园、广场纪念碑等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们在了解绿地规划设计要点的同时,深深根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学习、学生家乡绿地调研,加深对自己家乡绿地情况的了解,更好地树立学生家国情怀。通过融入中国古典园林的悠久历史与造园特色分析,树立学生强烈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2)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做事坚定踏实、工序工艺作品要求精益求精。在城乡规划行业中我们又可以理解为具有亲切的人文关怀、严格的规范意识与完美的精益求精。通过优秀园林企业的设计作品,突出体现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通过讲授老一辈园林人“树人树木”的工匠精神,让学生领悟绿色先行者的初心与使命,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创新,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不断追求的良好品质。3)职业责任,敬业奉献。要完成一项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任务,需要多个专业,多个部门协调合作完成,因此在课程中除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还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吃苦耐劳的良好作风,以及多学科多专业的团队协调合作能力。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的课内实验部分占总学时的30%,课程中需要分组完成小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可有效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在介绍相关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城市公园设计规范等内容时,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实际案例的剖析,如由于设计、植物配置或施工的过失,造成建筑倒塌、绿化植物不能生长,或造成人员受伤甚至死亡,或其他重大财产损失的典型事件,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真正理解并内化职业责任与敬业奉献精神。4)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人们对良好环境生态追求变得更加显著,园林景观环境生态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部署高度[4]。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庄子的“天人合一”儒家思想哲学体系,深刻阐述了“天、地、人、物”要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如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中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北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城乡一体化设计的生态意识、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环保意识。在介绍城市公园设计的知识点时,通过秦皇岛红飘带公园、哈尔滨国家湿地公园等典型案例,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自然为友的理念。

3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3.1混合式教学设计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主动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课程中要传达的正能量,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有效的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和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消化理解,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道德情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由于更加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不断探究创新的能力,有效增强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高校鼓励教师采用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借助智慧树平台和钉钉软件,实现线上慕课与线下实体课堂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了课前有效预习,课中积极互动,课下巩固复习的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教学模式[5]。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将思政资源与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具体教学方法详见表1。在园林构成要素知识点上,通过课前线上观看《孙筱祥先生纪念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领悟绿色先行者的初心与使命,学习园林界泰斗孙筱祥教授设计的杭州花港观鱼景点,实例分析四大构成要素艺术组合的重要性。线下实地调研哈尔滨兆麟公园,在绿地中了解各个园林要素的组合规律,保证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园林结构知识点上,“智慧树”课前推送北京园博园链接与视频。学生收集整理历届园博会、世园会的设计案例,课上采用翻转课堂,学生分组汇报园林案例,总结凝练园林设计过程中采用的先进技术方法,如人工湿地净化污水、太阳能与风能照明设施等绿色节能的设计理念,总结设计师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保证创新意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知识点上,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学生课前收集整理自己家乡绿地资料,在课堂上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汇报展示自己家乡绿地现状与规划,同学之间讨论与互评,最后进行总结。保证家国情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城市公园设计的知识点上,通过“智慧树”课前推送俞孔坚教授题为《大脚革命》的视频,线下通过详细分析秦皇岛红飘带公园等典型案例,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与自然为友的理念。保证生态意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居住区绿地知识点上,课前通过慕课预习,线下介绍我国居住区设计风格的发展演变,由盲目崇洋媚外到“新中式”设计风格的盛行,为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将古典园林精华应用于现代园林。保证文化自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

3.2教学反思

加强课程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保证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学案例不断增加。学生对教学案例十分感兴趣,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很大提高,课程还需不断完善补充教学案例,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同时案例库要不断更新,把最新的、热门的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更加充分。师生互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推动力,课程中要在课前、课中、课后重视师生互动,可以采用多种丰富的形式,如课堂上的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即兴演讲等,课下可以参与到老师的教科研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课程思政做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结语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深入挖掘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多个方面探索如何将其融入课堂,真正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接受思政教育,将隐性与显性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相互补充,探索了课程思政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课程中,推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培养符合规格的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形成有力支撑。

作者:郭丽娟 李书亭 孙洪庆 付影 陈曦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