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规划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园林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生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使得园林景观不仅要发挥其观赏、艺术作用,还要体现其生态价值。目前,设计师纷纷将生态规划理念融入其中,实现自然环境与园林景观的完美统一,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此,主要对生态规划理念如何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研究,旨在使园林景观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1生态规划理念概述
生态规划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统一的设计理念,使设计作品能兼顾观赏性和生活功能性。通过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学理念,在协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口分布的因素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该区域进行合理规划,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做出适合该区域发展的规划方案[1]。此外,还应当通过各种合理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兼顾人们生活的功能性和作品的观赏性,有效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协调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促使实现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园林景观中生态设计的原则
2.1地方性原则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区域的特点和传统文化,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保留原始地区的生态群落和地形地貌,从而可以使原有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得到保护。此外,为了能够更好地确保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园林景观设计要与自然条件有机结合,避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力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
2.2生态性原则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顺从自然,减少园林景观建设中的能源消耗量,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园林景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
2.3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倡导绿色生活的一种新型价值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合理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才能达到最优化的园林景观设计效果。
2.4综合性原则
为了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应综合社会和环境等各方因素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制定的一种设计方法,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效益、美学等,而且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必须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们成为生态规划的受益者。
3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重点不是单一的设计和生态,而是要注重生态设计思想和景观生态的有效结合,接下来将针对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3.1生态种植
为了更好地体现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要多采用生态种植方法。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充分体现生态原则,尽可能选择本土植物和自然再生植被,本土植物无论是形态、遗传还是自然环境等条件的适应性都比外来植物更强。因此,选择本土植被不仅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还能减少管理、种植、养护等方面的成本支出[2]。同时,在种植园林树种时要充分考虑整个园林景观的统一性,重视利用不同的树种,利用相生相克的生态原理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将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理念相结合,既给人视觉上带来美感,还能体现生态设计理念,促进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不得随意破坏自然规律,保护周围生态环境。
3.2园林景观的分散建设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强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把生态规划理念引入园林景观设计中。首先,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在沿河一带建造植物防护林带,避免暴雨等自然现象破坏河道景观,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功能。其次,在水体景观中,可以多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的同时还能净化水质,可使用原有的水体建设景观,促进自然发展与人工设计相协调,防止在设计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自然系统。
3.3植物的选择
选择植物时要充分重视种类的多样化以及协调性,体现出一定的适宜性。首先,充分考虑植物的适应性,优先选择本土植物,在草坪或者花坛中选择一些生态性、适应性较好的常绿植物,进行孤植,能有效发挥树种的生态作用。其次,在一个范围内也可以选择群植,在同一个范围内种植多种不同的植物,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利用不同植物的特点,合理布置成一个整体景观,有效提升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和美观感。最后,要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不同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有效利用和保护现有的植被、地貌、地形等,提高园林景观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生态规划理念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园林景观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规划理念融入其中是人们的需求,并充分体现了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和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张旭.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8):34.
[2]宋惠清.试论生态规划理念为导向的园林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6(6):94-95.
作者:张舒 单位: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