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动物园园林景观发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作为圈养野生动物的活动场所,动物园的园林景观具有其独有的特点。通过查阅文献,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动物园园林景观特点,将动物园园林景观发展历史划分为古代动物园(17世纪以前)、现代动物园(18—20世纪)、21世纪动物园3个历史时期,综述了动物园园林景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同时对动物园园林景观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动物园;园林;发展史
动物园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动物园与人类的关系及社会作用不断发生变化,而动物园的园林景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1古代动物园(17世纪以前)园林景观特点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古代动物园大部分归皇家所有,供统治者娱乐,仅有极少数作为研究使用。有记录显示,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在寺庙花园中饲养着野生动物[1]。著名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内有特意营造的人工湿地,展示沼泽植物和动物,可追溯为最早的生态系统展区[2]。在我国,周朝创造了有围栏的苑囿,在其中饲养动物;汉朝汉武帝时期的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廷建筑,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动植物园。直到17世纪,动物园作为皇家收藏达到全盛时期,最典型的是法国路易十三的私人动物园,设计对称、装饰华丽,体现了当时皇家园林的特点。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将野生动物散养在苑囿还是饲养在制作精巧的笼子里,动物仅仅是被放置在环境优美的场所,满足皇室成员的观赏、好奇、狩猎等需求,与其周围的园林环境没有产生联系。
2现代动物园(18—20世纪)园林景观特点
在欧洲,从18世纪开始,动物园在动物饲养、动物管理及游客构成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一种公众场所。虽然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野生动物依然被人们关在笼舍,但人们对动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动物与其生活的园林环境之间的伦理纽带开始形成,在充分自由和丰富的环境中,动物的能力能够得以完善。1828年对外开放的伦敦动物园设计建造了许多创新性的区,成为一个时尚的参观场所,具有自然化景观的伦敦动物园对现代动物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1907年哈根贝克动物园的开放,标志着动物园模式又一次重大飞跃。该动物园设计者哈根贝克的观念是动物园没有铁栏杆,动物的笼舍要模拟自然栖息地。他将这种展示模式称为“全景画”,基于真实的地貌用混凝土、岩石、壕沟营造自然式景观。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沉浸式展区”的动物园,游客和动物被带到同一生境中,穿越沙漠或雨林。至20世纪末,动物园景观又发展出“生物公园”的概念,植物和动物都是展区组成部分,目的是展示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
321世纪动物园园林景观特点
进入21世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动物园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如新加坡动物园、切斯特动物园、布朗克斯动物园等动物福利水平非常高的动物园,也有很多依然让动物生活在简陋、狭小笼子里,设施条件较为落后的动物园。无论现状如何,有些认知是一致的,如合适的园林景观是圈养野生动物展现自然行为的必要因素之一,动物园的园林景观将在提高圈养野生动物福利上发挥更加重要的正向作用等。园林景观具有多重的功能作用,以新加坡动物园为例进行分析。1)通过植物配置营造雨林、草原、荒漠等地域景观。东南亚本土灵长动物长鼻猴的展示区种满了椰子、棕榈以及天南星等植物;狮子展示区乔木是作为区域分隔使用,其主要活动区为低矮灌木点缀其中的疏朗草地;长颈鹿的展示区为疏林草地。2)高度不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活动空间。脆弱森林展区内热带兽类和热带鸟类分布在不同高度空间,向游客展示了动物原生地的热带雨林景观。3)园林景观充分考虑动物展示自然行为(见图1)。非洲獴有在地面打洞的习性,所以在非洲獴展示区,裸露的疏松土地上稀疏种植着草丛(见图2);在花豹展示区种植树冠较大的乔木,以满足动物在树枝上栖息的习性。将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进行展示,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动物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而了解要保护某种动物应该如何对环境友好。动物园作为联系公众与自然的桥梁,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公众科普教育是其社会作用的核心内容,展示动物野外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成为动物园园林景观的主要发展目标。
4动物园园林景观发展前景展望
4.1动物园植物的功能
植物本身具有美学和生态价值,是动物园生态景观中的构成要素,给人丰富的感官享受。此外,植物还具有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营造生境、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生态作用。动物园的植物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3类。1)动物园边界的植物,能阻隔动物园外界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降低不利因素对动物园的影响,如减少有害生物的入侵、降低噪音污染等。2)游客游览区的植物,提高游客游览体验和舒适度。3)动物生活空间的植物,发挥提高动物福利的作用。前两类植物的功能是公园植物的共同属性,第三类植物的功能则是动物园植物的特有属性。
4.2动物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动物园作为连接公众与大自然的桥梁,科普教育功能是其应有之义。动物园中以植物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从从属的地位到与动物一起传递自然信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乡土树种由于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生态效益高、养护成本低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生态理性的回归,多应用乡土树种已经成为共识。乡土植物反映了区域、城市的历史变迁,同时也是当地的一项重要的文化特征,而现在对乡土植物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在良好的生态景观中,乡土植物应和外来植物的综合应用。科学的植物配置是发挥植物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稳定,功能良好,是对本区域生态长时期的适应后形成的,模拟自然群落进行植物配置是个良好选择。在综合生态效益上,乔木高于灌木和地被,灌木和地被植物往往营造出独特生境,提高动物园景观的美学价值,丰富生物多样性。
4.3其他园林景观要素在动物运动场中的应用
地形是创造空间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自身再现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的地貌特征,同时满足动物躲避隐藏的需要,降低动物的视觉压力。水体本身是水禽、两栖动物等很多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环境,同时也是提高动物福利的重要因素。例如,犀牛会在运动场中的水洼泥潭打滚,从而缓解皮肤寄生虫造成的身体不适;运动场中的水池在炎热夏季为大象、北极熊等动物降温。除了地形和水体,其他园林元素也丰富了动物运动场环境。水中的枯木能够为水禽提供停留的场所,死亡树木的枝干为鸟类提供自然栖架,竹子可以制作成取食器等。可见,园林景观要素在动物园中的应用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恩权.动物园的发展历史[J].科学,2015,67(2):16-20,4.
作者:牟宁宁 国健 李晓光 王树标 单位:北京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