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原型理论下风景园林设计策略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有效发挥景观原型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指导性意义,通过阐明原型理论的基本内涵,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原型理论在可识别性、空间感知、意象表达与精神传承方面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的启示,并围绕原型选择与景观意象构建、融入场地功能的空间布局方案、以历史为原型的景观表达形式、集成文化符号的场所精神表达4个层面,探讨关于风景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策略及要点,以期为原型理论下的景观设计实践提供现实借鉴意义,在方法论层面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高度。
关键词:原型理论;风景园林;景观设计
风景园林是集成科学、艺术、技术等多学科手段创造的一种功能完备、生态友好、景观价值强、文化内涵丰富、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境,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景观原型是以集体无意识为基础,提炼的一种人类对景观意象的共识,其产生不仅源自无意识成果,更取决于人与自然景观的双向交互,为景观创作提供思想基础。研究原型理论对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能为营造风景园林特色景观及编制设计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1原型理论指导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现状
1.1原型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1875~1961)在深入研究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围绕神话传说、历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一系列论证与分析工作,提出集体无意识概念与原型理论,即将无数同类经验以遗传形式传承、留存下来的一种沉淀在内心深层的普遍性精神、形象构成倾向或领悟模式。他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遵从于人类本能,以原始意象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解读原型内涵,可延伸出以下2个层次:一是意义原型,具有抽象性、相对稳定性特征,能反映原型的本质;二是生活原型,与日常生活存在密切关联,可体现原型的表象[1]。
1.2对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启示
1.2.1原型的可识别性。风景园林作为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标志,其可识别性与城市景观特色存在密切关联。景观特色的营造取决于剖析与诠释乡土文化,从城市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中提炼出的特殊经验,延伸至设计领域,强调风景园林应凭借其鲜明特色传达可识别性特质,凝结成为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及能激发自我认同感、定位个体价值、生成情感共鸣的栖居环境。有学者从城市公园设计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大众参与度是评判风景园林是否具有特色与可识别性的重要指标,强调基于原型理论挖掘大众心中已有的潜意识,探索人对景观的期待感与审美需求,使园林景观设计成果激发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动力,从而将风景园林景观意象转化为可被感知的景观原型[2]。1.2.2景观空间感知。基于原型理论解读景观空间,可划分为以下2种方向:一种是以文化、心理为原型的景观空间感知,以风景园林景观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原型载体,运用积极暗示与心理引导,使景观空间传达具有美感和艺术欣赏价值的体验,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同一环境下“文化———心理”结构系统[3]。另一种是融入情感的空间表达,利用物质空间传递具有自明性的环境情感,由设计人员再次挖掘和提炼初步定位的原型,寻求一种兼具区域特征与时代气质的复合性空间环境,使情感性景观空间激发一种泛人类的情感共鸣。1.2.3景观意象表达。在原型理论指导下的景观意象表达具有象征性、形象化特征,由于集体潜意识的本质具有稳定性,能提供一种丰富的想象空间,支持不同解读视角与无限意义。有学者认为,由于不同受众对环境的解读方式、表达形式存在一定差异,风景园林设计不应片面追求展示完美的空间,而是运用象征性表述方式传达设计者对空间的想象。如珠海园设计者解读其设计理念,他强调在设计方案构思上未直接挖掘珠海的符号特征,而是还原、表达其对珠海的想象,由此启示,明确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探寻人们生理、心理等层面的多元需求,通过有序规划、合理引导,创造一种开放性空间环境,吸引人重新回归自然、亲近自然[4]。1.2.4景观精神传承。原型理论的重要特征在于对集体潜意识的情感传承,强调将景观转化为人类文明延续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遗传基因”和本质特征。有学者正深入分析景观原型在实际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指导意义,归纳出景观设计层面衍生出的地域、历史、自然和艺术4种景观原型,以及蕴含的物质、情感、精神3种空间形式,从方法论层面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有效指导,使景观成为人类的情感传承与精神寄托[5]。
2风景园林设计策略及其实践应用
2.1原型的选择与景观意象的提炼
2.1.1原型的选择。在将原型意象引入风景园林设计环节时,首要要做好原型的选择。以四季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为例,该公园坐落于辽宁省盘锦市,紧邻辽东湾,周围湿地资源丰富,呈现自汉起多个朝代建城者在城市选址、空间规划与建设等领域凝结的智慧,其自然地理特征与文化传承积淀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丰富、宝贵的原型资源,如红海滩、鹤乡等现代文化符号,进一步演化为区域独有的特殊景观意象,将上述原型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元素,以中华民族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共同心理认知为基础,融入多种情感、意象作为载体,重构设计要素,更好地发挥原型作为传承区域特征、沿袭历史文脉的重要功能。如以红海滩、鹤作为原型,一方面,将红海滩的壮美景观融入公园大地景观设计中,赋予风景园林独特的气质与内涵,呈现该城市独有的自然景观特色;另一方面,以鹤作为典型文化符号,以鹤乡文化作为切入点,延伸出古代将鹤称为“一品鸟”、比喻具有君子之风的贤才智士,由此衍生为当代城市独有的文化追求。通过运用类推手法有机整合红海滩、鹤两种设计原型,将当地人口耳相传的自然景观与文化符号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灵感与要素,以变换形态、丰富肌理为主要方式,利用动态山水景观、鹤之高洁符号特征传达对自然山水的皈依、向往之情与寄情于山水间的文化追求、情感寄托,在此过程中,再现富含地域风情与城市文化特色的山水风光、滨海原乡景色,形成兼具流动性、多元性、文化传承特质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景观。2.1.2景观意象的提炼。在设计要素的提炼与表达上,需明确自然、历史、地域、艺术不同原型的独有特征,并寻找适宜方法进行再演绎。如在红海滩原型提炼环节,以“红”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将碱蓬草、湿地与水等要素融入公园景观设计中,以线条形式传达一种辽阔壮美、自由流动的视觉体验,增强风景园林的流动性、跃动感;在鹤原型的提炼上,主要选取鹤的动物形态特征进行景观设计语言的创新,将鹤的外形轮廓作为公园平面结构的基本形态,并与场地功能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公园景观设计的视觉效果与风格特色。在公园景观色彩设计上,在公园内部设有大面积红色景墙与座椅,与红海滩这一原始意象遥相呼应,唤醒游客对空间景观的联想与想象力,配合辽东湾的“蓝”、湿地的“绿”、鹤望兰花的“橙”及鹤的“白”,借助多种色彩组合设计,丰富城市公园的色彩印象,增进市民及游客对城市公园主题与特征的理解及感知能力。在风景园林植物搭配与种植环节,基于乡土化、可识别性原则选择植物品种,如选择紫叶李、亚特斯海棠等观赏性植物进行种植,增强城市风景园林的物种多样性,同时,结合植物生长习性与区域土壤质地,选择在植物种植区周围设置挡土墙,以克服盐碱地地下水对植物生长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赋予游客新鲜的观赏及认知体验。
2.2基于场地功能的空间布局设计
在明确景观原型的选择标准与提炼方法后,应聚焦景观原型呈现出的外观形态特征进行空间布局设计,同时,融合城市周围环境特征、风景园林风格特色等构思设计方案,并融合区域功能需求进行分区设计,如入口区、中心区、生态区、休闲区等空间分区类型。如在场地动线规划设计上,以流动性作为核心目标进行功能空间的划分,运用曲线形道路、水系、花池、景墙等刻画场地线条的跃动感,赋予游客动态、自由的入园观赏体验。同时,以自然景观轴线为辅助工具,将其应用于场地空间布局设计环节,利用多条辅轴分割出“开放———闭合”、“静谧———活泼”的多元空间体验。在风景园林细节设计上,除采用曲线进行景墙外观设计,凸显自然水岸特征外,选用耐候钢板材质搭配局部镂空设计方案,传递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设计理念,与绿植丛林和谐统一,营造城市公园环境的视觉冲击感,从而吸引市民、游客参与公园游览及观赏等活动,依托景观原型,延续城市自然山水与文化记忆,挖掘城市集体无意识。在风景园林区域功能划分上,仍以四季公园为例,将主入口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节点,运用象征性手法设计“鹤舞”姿态,揭示城市公园的核心主题,并且借助景墙发挥空间分割作用,与周围绿植、挡土墙等多种景观要素共同组成序景空间,发挥对人流的有效引导及汇聚作用,成功将游客从公园入口引至中心广场处。再如在生态湿地景观设计上,引入跌水景观作为视觉焦点,沿垂直方向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生植物,带来垂直空间维度上的流动性与变化感,实现对城市山水自然关系的真实表达,有效凸显城市独特的景观空间特征。在公园中心广场的景观设计上,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营造下沉式雨水花园景观,充分利用区域地下水水位高的先天优势,使公园发挥储水功能,落实对场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局部微循环的环境特征,配合曲线形小径的设计,串联公园各节点及各区域的景观布局,有效发挥场地空间功能。
2.3以历史为原型的意象表达方式
基于原型理论重构景观意象表达方式,应在承袭原型特征的基础上赋予其新鲜活力,改变传统风景园林设计局限于定格单一画面的模式,还原、再现一系列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场景、事件等,保证选择的原型意象能唤醒一类人对特定事件、特定空间的情绪体验,从而通过激活集体潜意识引导人们主动参与景观欣赏活动中,形成对景观及文化记忆的独特感知。以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为例,该公园位于上海崇明岛中北部,前身为东平林场,集成了1960年代22万名知青奋斗的光辉岁月。因此在景观设计时,一方面以历史事件作为原型,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和森林肌理,选取杉树作为主要树种进行阵列式排列种植,借此重现知青下乡生涯的情景与回忆,以直观视觉冲击效果唤醒几代人的心理记忆与情感共鸣;同时,在现状农田板块的基础上,整合再利用周围农田线形,调阅东平林场的旧有建造图纸、创新造林方式,大面积营造人工山林线状板块,局部选用地被植物、观花及观叶植物有序点缀景观节点,借此完善绿化效果,提升景观欣赏价值。另一方面,以历史生活作为原型,将作为城市特色的马拉松活动融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在公园内设置一条环形万米长枫景道,运用红色橡胶跑道与周围绿色植物形成强烈色彩反差,配合每年策划与实施1~2次马拉松活动,将马拉松选手、运动爱好者、游客与市民共同吸引到公园中,唤醒群体的心理记忆,挖掘集体潜意识,进一步增强集体的获得感,丰富其游览体验。
2.4基于文化符号的场所精神表达
基于原型理论挖掘风景园林景观中文化传承元素,运用具象的原型形态特征使受众融合感性与理性思维,激发其对场所精神的表达意愿,借此深化人们在风景园林景观中的情感体验,传达原型景观中孕育的人文关怀、精神呼唤及心灵慰藉,由此突出风景园林设计中积极、正面的时代价值取向,并进一步延伸景观在视觉效果层面之外,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意义,使所描述、刻画的空间场所传递出意义性、精神层面的表达。以佛山公园景观设计为例,该公园作为城市新区建设中的重要景观节点,在刻画城市文化形象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在公园景观设计中,选取带有典型岭南文化特征的印章、冰裂纹等文化原型作为景观符号,仿照印章形态设计公园内小品构筑物,以垂直绿化形态作为文化转译的核心载体,叠加多种园林小品,使游客在观赏过程中感受绿色、环保、自然与科技的和谐交融体验。同时,以装置艺术作为特色文化符号,运用灯箱点缀局部园景,开辟独特的景观游览路线,减少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受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同时,配合小型果实灌木、地被植物,吸引松鼠等野生动物进入园内觅食、繁衍,既有助于丰富物种多样性,也能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增强城市风景园林传递的人文关怀及情感内涵。
3结语
原型理论为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选择对象、确定目标提供合理依据,其中蕴含的空间认知理念、意象表达方式及精神文化实质也为学科发展与设计实践提供良好示范经验。在深入解读景观原型特征的基础上,还应基于场地功能、心理传承、文化功能等多重视角,构思与设计风景园林作品,融合自然、科学、社会、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理论寻求场地原型,并融入景观设计中,从而创造满足大众审美需求、体现城市文化特色、传承场所精神实质的优秀作品,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在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贡献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夏颖,刘漫,古坤鹏,等.景观原型符号下的乡村景观意象探析———以漳平新桥农民画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21-26.
[2]刘东文.风景园林设计中几何艺术美学的动态性设计与研究[J].工业建筑,2020,(10):I0012.
[3]刘畅,唐立娜.景感生态学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生态学报,2020,(22):8141-8146.
[4]王国伟,罗杰威.基于古村落宅间元素模式的村落景观设计优化策略——以徽州地区为例[J].中国园林,2021,(07):83-88.
[5]庞闪闪.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探究[J].植物学报,2021,(02):I0002.
作者:陈强 解伟 单位: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